1947年下半年,華北的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轉折。劉鄧大軍和陳謝兵團,從晉冀魯豫邊區率先打到國民黨統治區,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晉察冀邊區野戰軍在取得清風店戰役大捷之后乘勝解放了石家莊,使兩大邊區完全連成一片,華北局面為之一新。
駐在石家莊附近的中央工委審時度勢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擬將兩邊區合并統一。中央指定由中央工委與有關地區研究、討論。在取得各方面同意之后,1948年5月9日,中央發出文件,鄭重宣布,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邊區合并統一為華北解放區。
華北局在組建華北新政權時,總體上很順利。但是,有兩項重大決策,出了紕漏。黨中央和毛澤東發覺后,曾嚴肅地給予批評,并督促立即改正。
“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并未真正建立
第一件事,是毛澤東認為不經過兩邊區參議會就撤銷兩邊區政府,另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不妥。
1948年2月16日,劉少奇向中央提議完全合并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邊區時,提出兩個邊區政府“暫不宣布合并,但可合并辦公,待召集兩區統一的人民代表大會時再宣布合并”。
劉少奇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1948年5月9日中央發出的通知明確宣布:“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邊區政府在華北人民代表會議未召開前,暫時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以董必武為主席,黃敬、楊秀峰為副主席,宋劭文為秘書長。”
但是,后一個文件中提到的“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卻從未見它正式辦公、啟用印信,亦未見過它的任何活動跡象。其實,當時在兩邊區政府工作的人員都知道,“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壓根就沒有建立。董必武、黃敬、楊秀峰從未到職,中央的那個決定并未實施。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董必武當時在內部傳達,毛澤東覺得,兩邊區政府都是由“三三制”的兩邊區參議會選舉成立的,不經過參議會,就把兩個名聲在外的政府機關悄然撤銷,另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不合法理,很不妥當。
毛澤東認為,劉少奇提出的由兩個邊區政府聯合辦公,完全可以合法地實施華北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的過渡政府的職能。這就是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沒有掛牌的原因。董必武在傳達時還說,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名不正、言不順,我不去。
參議會是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在政權建設上的集中體現。參議會章程規定:參議會是“本區最高人民代表機關”,也是本邊區行政的“最高權力機關”。土改時期,大多數參議員擁護黨的土改政策,少數參議員站在農民的對立面。有些地方,因受“左”傾思想支配,把贊成反蔣、土改的一些參議員也當作地主看待,參議會和參議員的合法地位受到損害。更有甚者,晉察冀邊區直屬機關竟幼稚地組織“貧農團”,對參議員和出身不好的領導同志胡亂批斗。這些現象雖立即被糾正制止,并對一些造成錯誤的當事人予以懲處,但是,兩區合并時,兩區參議會仍處于癱瘓狀態。有關兩區政府如何合并的大事,也沒有和參議會通氣,更沒有向參議會正式報告、請求審查,這不僅是不尊重參議會的表現,而且是違反民主政治原則和統一戰線政策的偏向。
根據中央新決定和各位領導同志的指示,兩邊區政府從1948年5月至9月,實行聯合辦公,照常行使既定的職權。一切工作、一切政令、一切會議都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聯銜辦理,均由兩邊區政府領導人署名。直到華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時,才一并宣布“自即日起,原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及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宣告撤銷”。
主席、副主席中必須有一位民主人士
第二件事,是毛澤東指示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必須有一位民主人士,如果做不到,那華北人民政府就暫緩成立。
1948年6月26日,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和晉察冀邊區參議會在石家莊召開了兩邊區參議會駐會參議員聯席會議。會議由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議長薄一波、副議長邢肇棠,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議長成仿吾、副議長于力共同主持。會議首先聽取薄一波代表中共華北中央局作關于華北兩區合并統一及召開華北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的說明,并經參加會議的參議員認真討論后,一致同意薄一波的意見,并通過兩區參議會對這一議案的正式決議。
7月11日,兩邊區政府聯合發出《關于召開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暨代表選舉辦法的決定》,同時宣布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籌備處組成。
1948年8月7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隆重開幕,出席大會的代表(包括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團體的代表)有541人。戰爭時期召開這樣大規模的會議,不僅兩邊區歷史上空前,全國其他解放區也罕見,這自然引起全國(包括國民黨統治區)的關注。會議原定10天左右,遵照劉少奇的指示,為更多吸取黨外人士意見,延長了數日。
會議原本有序、順利地進行,但當大會議程轉入選舉華北人民政府組成人員階段時,卻出現了較大波動。
會前曾明確宣布,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任務是選舉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及政府主席、副主席,組成華北人民政府。但會中臨時改為大會只選舉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府主席、副主席改由“大會選出的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各委員互選”。由于兩邊區歷屆政府主席、副主席都是經過參議會全體參議員直選,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卻臨時改變選舉辦法,因而不少代表持保留態度,少數代表則強烈要求按照原定選舉辦法行使代表直接選舉主席、副主席的權利。盡管主席團成員、《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大綱》起草人楊秀峰說明:“主席、副主席由委員互選可以減少為適應工作需要而作的人員調動之困難,亦適合委員會組織原則”,并以少數服從多數表決通過了這一“變通”。但是,許多代表仍然很不“理解”,有些民主人士也覺得“離奇”。
經過全體代表無記名投票,選出董必武、聶榮臻、薄一波、徐向前、成仿吾、楊秀峰、謝覺哉、黃敬、宋劭文、滕代遠等27人為華北人民政府委員。
由于當選委員沒有立即舉行會議互選主席、副主席,大會閉幕時,只公告說選出了華北人民政府組成人員,沒有宣布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也沒有接著舉行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更不能舉行主席就職儀式。
以上這些有違常規的情況,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議論。個別地方竟出現“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太糟啦,連主席也選不出來”的謠言。
事情到了這一步,董必武、薄一波、楊秀峰、宋劭文等領導人覺得有必要分別向黨員和一些非黨員代表講清問題,坦率地交交底。他們交底的內容已找不到文字記錄,但大致情況是: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認為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開得很好。但是,在兩個問題上有缺陷:一是出席會議的代表中,黨員人數過多、比例過大;二是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候選人名單中,缺少非黨人士。第一個問題已經無法改變;第二個問題,中央要求想方設法補救。毛澤東認為,華北人民政府并非地方政府,它是解放區第一個領導多個省、市的高級政府,是未來的中央政府的前身,全國各地都在瞪著眼看華北人民政府的人事安排。為了更好地落實“五一口號”的要求,更好地體現統戰政策,更好地發揮人民大團結的作用,政府主席、副主席中一定要加一位民主人士,而且要使這位民主人士有職有權。毛澤東很嚴肅地說:“如果選不出民主人士擔任副主席,那華北人民政府就暫緩成立。有關新聞,新華社不予廣播。”
從1948年8月19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閉幕到9月20日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共一個月零幾天。其間,華北局領導向黨內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并分別與各位著名民主人士坦誠討論。
當時,大會選出的政府委員27人中,非黨人士共有8位。這8位中,有4位不僅在華北有名望,而且在全國也有較高的知名度。經黨內、黨外反復醞釀比較,又經8位非黨人士互相舉薦,最終商定藍公武(著名政論家,日本投降后進入解放區,擔任過察哈爾教育廳廳長)為政府副主席候選人。
此事確定后又涉及到候選副主席的排名次序問題。楊秀峰(黨員副主席候選人)主動提出為使全社會尊重民主人士,并使民主人士有職有權,可將藍公武的名字列在他前面,他還為此親自向許多黨外、黨內不同意這樣辦的同志做了說服工作。他的這一舉措,受到董必武、劉少奇、毛澤東的稱贊。
黨外副主席人選及副主席排名次序確定后,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委員互選董必武為主席,薄一波、藍公武、楊秀峰為副主席。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