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湘鄂川黔邊界,第一次“光榮犧牲”
晏福生原名晏國金,湖南醴陵縣人,1904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縣(今株洲縣)鴻仙鄉姚家大屋。晏家祖祖輩輩習武,晏福生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拳師。晏福生早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曾任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參加工農紅軍。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出了紅六軍團西征的命令。晏福生指揮49團1營1連猛擊敵19師55團,3個小時就打垮了“鐵軍師”,進入廣西。此后,部隊以紅49團為前鋒,折回湘西,西進貴州,迂回北上,打破了國民黨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機動靈活地運用紅軍的游擊戰、運動戰,歷時85天,行程2500公里,于10月24日,在黔東印江縣木黃,與賀龍指揮的紅二軍勝利會師。
一天,賀龍招呼晏福生坐定后說:“軍團領導決定,要你帶49團2營暫時留在龍家寨,一是負責打掃戰場,處理俘虜,安排好傷病員的治療;二是掩護軍團機關留下來做地方工作的同志,在這一帶開展群眾工作,建立政權,清剿土匪,鞏固根據地的后方?!标谈I敿幢硎荆欢ㄅν瓿珊萌蝿铡?/p>
1935年1月,蔣介石糾集11個師約10萬兵力,分6路對湘西根據地進行“圍剿”,形勢十分嚴峻。同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及時地向紅二、六軍團發出反“圍剿”作戰的指示:“應利用湘鄂敵人指揮上的不統一與何鍵部隊的疲憊,于敵人離開碉堡前進時,集中紅軍主力,選擇敵人弱點,不失時機地在運動中各個擊破之?!?935年4月,晏福生結束在龍家寨的工作,隨49團參加了陳家寨戰斗。他指揮2營沖進寨頭,剛進入指揮所時,突然發現一股敵人正試圖穿過紅軍陣地往西逃竄。晏福生來不及調動部隊,自己帶著警衛員就追了出去。戰斗結束后,部隊撤出陣地進行打掃,這才發現政委和他的警衛員都不見了。戰士們都以為政委犧牲在陣地上了,十分悲痛。就在全團指戰員們懷著萬分悲痛心情默哀的時候,晏福生和警衛員扛著繳獲的長槍、短槍,押著幾個俘虜回來了。
晏福生看到指戰員為他默哀的場景后,風趣地說:“敵人還沒有消滅,革命還沒有成功,閻王爺還不忍心收咱們呢!”
長征中英勇善戰,斷臂跳崖“光榮犧牲”
1935年9月,蔣介石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氣勢洶洶朝湘鄂川黔蘇區撲來。11月,紅二、六軍團根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開始戰略轉移。轉移前,部隊又作了整編,紅六軍團新組建紅16師,晏福生調任16師政委,隨軍團主力踏上了長征之路。
紅二、六軍團經過烏蒙山區的大回旋,巧渡金沙江,飛越大雪山,于1936年7月初在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5日,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7日,晏福生率部北進,在羅家堡與國民黨從鹽關鎮出來堵截紅軍的主力部隊碰了個面對面。敵我雙方各自搶占有利地形,展開了激戰。紅16師連續打退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沖擊,但由于胡宗南調集的堵截大軍越聚越多,怎么也脫離不開戰場轉移,整個紅六軍團陷入了危機。就在這緊要關頭,晏福生命令部隊退出山頭陣地,從山下的斜坡處殺開一條血路,掩護軍團主力轉移。
紅16師剛撤至斜坡,國民黨軍就一窩蜂似地撲了上來。晏福生在陣前指揮部隊向敵人沖殺。激戰中,師參謀長楊旻、師政治部主任劉禮年相繼負傷,師部的4個指揮員只剩下晏福生一人了。他命令3營猛烈攻擊敵人密集的右翼,迷惑吸引敵人;其余部隊趁機從左翼突襲,殺出一條血路。此時,軍團模范師的一個連也搶占了紅16師陣地側后的一個山頭陣地擔任警戒,軍團直屬機關和后勤部門的同志迅速沖出了封鎖線,軍團主力部隊也迅速轉移。
正當晏福生指揮紅16師準備撤出戰斗時,國民黨軍的飛機到達了紅軍陣地上空并進行狂轟濫炸。一顆炸彈在晏福生身邊不遠處炸開,他躲閃不及,右臂被彈片割斷,鮮血直流。警衛員沖上來扶住晏福生,立刻為他包扎傷口。晏福生則用左手從內衣口袋里掏出密電碼本交給警衛員說:“這個你負責帶出去!”隨后,他又將自己的駁殼槍遞給另一名警衛員說:“這個你帶上!”兩個警衛戰士誰也不愿意把政委丟下,便一齊上前架起晏福生就走。晏福生掙脫攙扶他的警衛戰土,縱身跳下身旁的陡坡。敵人蜂擁而至,戰士們只得撤離陣地。
紅六軍團主力通過16師殺出的血路脫離危險后,軍團政委王震聽到晏福生負傷下落不明的報告,立即下令讓模范師師長劉轉連尋找晏福生。劉轉連隨即率兩個營返回羅家堡阻擊戰場,然而尋遍了陣地,也沒有發現晏福生,只好返回向首長匯報。在紅二、六軍團勝利渡過渭水,到達目的地總結戰斗經驗時,王震在排以上干部大會上沉痛地提議:“請大家起立,向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鐘?!?/p>
歷盡艱險回陜北,不幸失去右臂
幸運的是,晏福生并沒有死。他跳下陡坡后,被酸棗樹、粗籬草七阻八攔,滾落在一個土窯洞邊,順勢滾進了土窯洞。但因流血過多暈倒了,一直昏睡到第二天清晨。當他蘇醒過來后才知道,一對好心的父子救了他。晏福生吃了一些東西,就起身告別。他掏出自己的私章說:“謝謝你們救了我,你們人熟路熟,請把這個送給紅軍,他們就會知道我還沒有死?!?/p>
10月8日,換上了便裝的晏福生趕到劉家壩時,紅六軍團已到了橫門鎮;次日他找到橫門鎮,軍團又開到了達門鎮……晏福生架著殘臂,繼續趕路。當他走到大水頭地區時,體力不支暈倒在路旁。當地的農民把他救回家,問明情況后,找來一塊門板,將他抬到駐扎在水暖堡地區的紅四方面軍第31軍的一個師部。
該師的師長不認識晏福生,但知道晏福生已經犧牲了。面對這個傷殘疲憊的陌生人,他警惕地問:“你說你是紅二方面軍16師政委,你們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是誰?”
“蕭克。”晏福生回答。
不久,蕭克收到消息,立刻派人把晏福生接到軍部。兩人見面,百感交集,蕭克扶著晏福生久未得到治療的斷臂,心疼不已。他命令醫生立即為晏福生診治。經檢查,醫生認為必須截肢。蕭克立即將晏福生轉送紅四方面軍衛生部所在的山丹縣,請以“一刀準”聞名的衛生部部長蘇勁光為晏福生手術。這是晏福生第二次死里逃生,也是他第二次“死后復生”。
1942年,為了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區政府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晏福生指導打鐵的戰士鍛打了一把小鋤頭,隨身攜帶,走到哪里干到哪里。汗水澆出豐碩果實,晏福生兩次被評為“生產英雄”,毛澤東還親筆題詞贊揚晏福生。
新中國成立后,晏福生曾先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廳長、湖南軍區政委、廣州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4年4月7日,晏福生因冠心病發,經搶救無效在廣州逝世,終年80歲。
(摘自《黨史縱橫》2013年第1期,葉介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