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年齡:22歲
盧德銘的軍事生涯從他在黃埔軍校畢業那天算起,僅兩年零三個月。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他成為中共早期著名的軍事將才、毛澤東的軍事搭檔、秋收起義的總指揮。1927年9月,盧德銘在同毛澤東一起率部向井岡山轉移途中遭到襲擊,英勇犧牲,時年22歲。這位年輕將才的犧牲,使毛澤東仰天痛惜長嘆:“還我盧德銘!”
經孫中山面試考入黃埔軍校
盧德銘,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賓縣。1921年,盧德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成都公學。
1923年冬天,盧德銘從報紙上看到廣東革命政府開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招生的消息,十分高興,認為這是自己當兵習武參加革命的大好時機,遂決定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征得父親的同意后,盧德銘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趕到廣州,卻不曾想黃埔軍校考期已過。但盧德銘誓不罷休,想方設法通過一個國民黨同鄉的引薦終于見到了孫中山。
盧德銘向孫中山陳述了自己的履歷和來意后,孫中山先生當面出了兩道題考他。盧德銘回答得非常得體到位,孫中山很滿意,當即寫了一張手條:“該生經我面試合格,收他入校學習。”就這樣,盧德銘順利地進入了黃埔軍校,被編在第二期輜重兵隊學習,終于實現了他的愿望,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進入黃埔,盧德銘如魚得水,他刻苦學習,勤勉操練,嚴格要求,成績優異,曾被孫中山譽為學生的楷模。更慶幸的是,他在這里遇到了中國共產黨。在共產黨的教育影響下,他的革命覺悟提高很快,勇敢地參加了反對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并于入校當年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盧德銘從黃埔軍校畢業,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員。
跟隨葉挺北伐建立卓越戰功
1925年11月,共產黨在廣東肇慶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挺任團長,盧德銘任獨立團2營4連連長。
1926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獨立團在黨的領導和葉挺的指揮下,屢戰屢捷,進展神速。盧德銘在各個戰役中,英勇善戰,立下許多戰功。對于盧德銘在北伐戰爭中的英勇事跡,當時就有詩贊道:“血戰兩橋敵膽驚,四連直搗武昌城。鐵軍個個英雄漢,多次沖鋒有德銘。”
在攻打武昌的戰斗中,獨立團犧牲了300多人,但只掌握到191人的姓名,還有一百多人姓名不詳。為了表彰烈士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精神,獨立團決定把烈士們的遺體集中葬在洪山,并修一座規模宏大的合葬墓。墓碑上準備刻寫“無產階級的犧牲者”8個大字,第三營營長張伯簧等人,以國共合作為由激烈反對寫“無產階級”幾個字,盧德銘等則堅決主張刻寫。經過激烈斗爭,終于將“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刻上烈士墓碑。攻克武昌后,葉挺升任第24師師長,獨立團改為第24師73團,盧德銘升任該團參謀長。
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又組織了第二次北伐。盧德銘所部奉命進軍河南。73團在團長周士弟和參謀長盧德銘的指揮下,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在上蔡決戰中,配合北伐主力將奉軍一舉聚殲,而后勝利班師回到武漢。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在武昌籌備成立警衛團,中共黨組織準備派盧德銘去任這個團的團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原想任用一心腹擔任團長,但自他率部投身北伐以來,一直受到中共幫助,拉不下臉面,加之他的參謀處長、中共黨員張云逸奉黨組織的指示做張發奎的工作,最后他才同意由盧德銘出任該團團長。
盧德銘任警衛團團長后,在團里大量安置中共黨員,這個團共4個營,就有3個營長是中共黨員,連排軍官有一半都是由中共黨員擔任,使這支部隊完全被中共掌控。
參加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
8月2日深夜,警衛團同時接到兩封電報:一封是共產黨人周逸群從南昌發來的,通知說南昌起義已經爆發,要警衛團迅速脫離張發奎,火速趕往南昌,參加起義軍;另一封是張發奎從九江發來的,命令警衛團星夜出發,乘船到九江集結待命。盧德銘接到這兩封電報后,深知事關重大,他連夜找團指導員辛煥文和參謀長韓浚研究。經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堅決響應南昌起義,不理會張發奎的電報,立即帶一、二、三營(四營長是張發奎派來的)去南昌參加起義。
8月4日,盧德銘率警衛團2000余官兵、中央武漢軍分校2000余人在武漢分乘4艘輪船沿江而下。部隊到達奉新后,盧德銘才知道,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已于8月3日撤走,南昌又被張發奎部重兵占領。盧德銘深知部隊已處在險境之中,遂立即決定將部隊帶到修水一帶。
警衛團迅速撤離奉新,一路前進,沿途還有不少青年農民軍成員和一些起義失散人員找來,警衛團兵員迅速得到補充。警衛團開到修水后,盧德銘與駐扎江西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總指揮朱培德取得聯系,暫以江西省防軍一師名義駐防修水。在修水,還有一支以邱國軒為首的土匪武裝,約千余人槍,盧德銘很快將這支隊伍收編。
盧德銘遂將部隊擴編為師,由盧德銘任師長。部隊發展壯大了,下一步到底怎么行動?盧德銘決定親自去找湖南省委,請示下一步行動。
毛盧共同發動秋收起義
一番周折后,盧德銘找到了黨在武漢的主要負責人向警予。向警予向他們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要他們立即回去發動群眾,協助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
盧德銘回到部隊后,宣布成立兩湖農軍總指揮部,由他擔任總指揮,并開始集結各地農軍,準備編組。此時,毛澤東也已奉中央政治局指示來到了安源。毛澤東在銅鼓找到了盧德銘,同他商量秋收起義的具體軍事行動計劃。在秋收起義中,毛澤東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在黨內,他們的職務懸殊,毛澤東是黨的高層領導,而22歲的盧德銘只是個普通黨員,但毛澤東認為,盧德銘是黨不可多得的軍事將才。
1927年9月9日,參加起義的部隊集結于修水渣滓鎮,舉行秋收起義授旗儀式和誓師動員大會。會后,各部立即向自己的作戰地區開去,拉開了秋收起義的大幕。秋收起義部隊經過10天作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起義便面臨江西朱培德部的重兵圍攻,地方反動民團也十分瘋狂,配合國民黨正規軍企圖將秋收起義鎮壓下去,徹底消滅起義武裝。
在險惡的形勢下,部隊召開了前委會,決定部隊今后的去向。在前委會上,出現兩種意見:毛澤東認為現在是敵強我弱,不能再打長沙了,應該將部隊轉移到羅霄山脈中段廣大農村山區去,保存革命力量,開創農村根據地;余灑度則認為應該堅決執行省委的指示,攻打長沙,向農村退卻是沒有出路的,是錯誤的。
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他認為大敵當前,部隊連瀏陽都守不住,面對敵重兵攻打長沙,部隊會拼光的;退一萬步說,就是打下了長沙也守不住,最后還是會把長沙丟了,這樣的打法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沒有意義的。由于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他在部隊中威望很高,會議上意見漸漸統一,少數怕不打長沙犯錯誤的同志聽了毛澤東和盧德銘的意見,也打消了顧慮。
9月20日,部隊在毛澤東、盧德銘的率領下出發,經萍鄉的桐木、小枧到達蘆溪。
23日清晨,部隊從蘆溪更田村出發沿蘆溪河行進,毛澤東和盧德銘率領指揮部走在前面。但爬上離蘆溪鎮15里的山口巖時,突然遭到江西軍閥朱培德的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的伏擊。起義部隊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損失很大。混亂中,許多參軍不久的農民戰士四處逃散,部隊有被打垮的危險。
在此危急關頭,總指揮盧德銘挺身而出,將生死置之度外,親自率領一個連折向隊伍的后面,占領路旁高地阻擊敵人,掩護毛澤東和部隊轉移。在這場惡戰中,敵人一部占領了附近的一個山頭,居高臨下,雨點般的子彈瘋狂地向盧德銘所在的陣地掃射。盧德銘全然不顧,繼續指揮戰斗,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當毛澤東聽到噩耗后,痛惜不已,他悲憤地大呼:“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
敵人撤退后,當地群眾含著熱淚將盧德銘和一起在戰斗中犧牲的40多位工農革命軍指戰員的遺體一同掩埋在小土坎的茶樹下。
(摘自《文史春秋》、《黨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