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與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淵源,他加入過共產黨、反對過共產黨、感謝過共產黨。他對共產黨態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共兩黨和海峽兩岸關系的變化。那么,他對共產黨的態度為何發生重大轉折?他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究竟是怎樣的?他為國共關系留下了什么樣的政治遺產?
“共產作風”惹國民黨非議
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是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毛福梅所生,乳名建豐,號經國。1925年,15歲的蔣經國終于爭取到蔣介石同意,前往蘇聯留學。
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學,蔣經國有了一個俄國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不久,蔣經國就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他的團小組長是鄧小平(當時名叫鄧希賢),兩人交情甚篤。
1927年,從上海傳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宣布實行“清黨”,開始“反蘇反共”。作為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一下成為了矛盾的焦點。內心彷徨矛盾的蔣經國終于在一次會議中步上講臺,宣稱“不是以蔣介石兒子身份發言,而是以共青團之子的身份講話”,譴責父親是“叛徒、殺人兇手”。在1935年至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前這段局勢混沌不明的時間里,蔣經國數次被斯大林召見。1936年11月16日,蔣經國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成為正式黨員。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建立起抗日統一戰線。蔣經國于1937年4月19日抵達杭州,回到了闊別整整12年的祖國。父子終于見面之時,父子情和中國傳統孝道戰勝了意識形態的分歧。杭州國民政府主席別館的大門一關上,蔣經國便撲通跪下,向父親三叩首。
年輕時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留蘇12年的經歷,對蔣經國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日后他以蘇聯式的組織培訓機制,改革國民黨干部體系;經濟上采取的決策措施,也帶著濃重的蘇聯色彩。蔣經國曾邀請蘇聯軍事顧問到南昌反法西斯集會上演講,他本人還受邀到新四軍駐南昌聯絡辦事處演講。這立即為他招來了許多非議,越來越多的國民黨要員形容他有嚴重的“共產作風”。蔣介石在流言之下,交代特務頭子戴笠插手此事。
曾經在戴笠手下擔任要員的文強少將回憶說,蔣經國剛回國時,蔣介石通過戴笠指示文強,每個月找蔣經國談話一次,做他的思想工作,消除共產黨的影響?;貒蟮氖Y經國,從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開始,逐步成長為父親的左膀右臂。目睹蔣經國在贛南整頓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取得驕人成績之后,蔣介石安排他一步步實現了對政權的掌控。
高調“反共”,進入權力核心
抗戰勝利后,蔣經國一直跟在蔣介石身邊。雖未在政府中擔任職務,但他積極擴充自己在“三青團”內的力量,在國民黨內羽翼漸豐。而蔣介石在內戰節節失敗、眾叛親離之下,對兒子也愈加信任,父子感情終于重歸親密無間。
1949年,蔣經國隨蔣介石飛往臺灣,從此永別大陸,再沒有回頭。又一個12年,他完成了由“紅”轉“白”的全過程。曾經的紅色經歷在他身上留下的,唯有在蘇聯養成的清廉與親民的作風。這也成了他日后能夠在臺灣力行“革新”、贏得民心的關鍵。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蔣介石為了培養蔣經國,幫他進入權力核心,可謂煞費苦心。他讓蔣經國進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負責“武裝國民黨員的精神意志、強化他們反共的力量,來穩定臺灣的情勢”。一時間,參與國民黨的改造、宣傳“反共”成了蔣經國的主要工作。臺灣問題研究者認為,“中央改造委員”的身份對他后來的升遷最為關鍵。
1973年,蔣介石把許多事情都交給蔣經國。同年3月,鄧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來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務交給了他。鄧小平立刻宣布:北京已經準備好,可以跟臺北直接談判統一的問題。鄧小平說,在現階段,“優先考慮用和平方式(統一)……”。
蔣經國與蔣介石一樣,一生奉行“一個中國”立場。他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兩岸是血脈同根。政治歧見難道一直能夠讓臺灣海峽成為阻隔民族來往的鴻溝嗎?重建一個自由、民主、統一的中國,既不是夢想,也不是幻想?!?/p>
滯留大陸的老國民黨人,透過公開、私下的渠道,向蔣家父子不斷招手。臥病在床的蔣介石顧不了這些,負責臺灣黨政軍大事的蔣經國,迫于兩岸政治角力,他親口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與中國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那么愚蠢。”
與鄧小平聯手搭建兩岸和平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為了安撫黨內和民眾的情緒,蔣經國奉行“三不”政策,即與大陸“不妥協、不談判、不接觸”。此提法一出臺,立即遭到海內外輿論的批評?!伴_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就成了突破口。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來數10萬大陸籍軍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兵們處于被排斥和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臺灣當局禁止退伍軍人返鄉。這些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兵無法回歸故土,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此時,中國大陸用行動爭取兩岸統一。1979年1月1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布消息,稱金門炮擊正式停止。同一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示好。北京的對臺辦負責人廖承志也發表了致蔣經國“老弟”的一封公開信,提議國、共第三次合作。
但蔣經國對鄧小平的這一和平攻勢,反應相當敏銳。臺北方面一方面很堅定地謝絕廖承志來訪,蔣經國說:共產黨提議兩岸對話,是“舊瓶裝新酒”。但另一方面,蔣經國也認為:北京現在熱切鼓勵兩岸之間擴大經濟、社會、文化交流,長此以往,對臺灣必然是利大于弊。如果兩岸人民旅行、貿易往來審慎發展,必可提升臺灣在全中國的形象和影響力。
可以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將開始的時候,兩岸修好的舞臺,已經由鄧小平和蔣經國“聯手搭建”完畢。
1981年,鄧小平進一步向蔣經國“示好”。中共中央下達指令給浙江溪口地方黨委,修繕豐鎬房以及蔣經國母親、祖母的墳墓。因為鄧小平、廖承志清楚地知道,蔣經國是個大孝子。溪口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但又秘密地送進了臺灣“總統府”。蔣經國看到故鄉,不禁老淚縱橫。
鄧小平還對“一國兩制”統一模式,提供法理架構。他指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疤貏e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亦即對它們現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司法制度有控制權。
隨著時間推移,蔣經國認為兩岸談判的時機已經慢慢成熟。但在臺北和北京之間進行正式對話之際,“中間人”是不能缺少的。蔣經國把這個敏感角色只托付給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1980年,李光耀二度訪問中國,翌年,鄧小平派出中國總理率領大批官員訪問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李光耀試圖讓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高級官員了解臺灣的情勢。
蔣經國與李光耀意氣相投。李光耀每次到臺北,都和蔣經國單獨交談好幾個小時,交換彼此對中國、對兩岸議題的看法。蔣經國認為:李光耀對兩岸議題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入。至于鄧小平,至少有一次通過李光耀,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學”蔣經國致以問候。
到了1983年,蔣經國私下指出:由于鄧小平推動經濟改革和務實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日漸茁壯強大。如果臺灣和大陸能夠結合,“中國的未來,必定會有偉大的前途”。
1984年9月26日,中、英達成了關于香港未來的協議。在這種大背景下,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在臺灣訪問了3天,與蔣經國私下長談,這一次,蔣經國明確告訴李光耀,對于改造臺灣的政治體制,他已經有了全盤的計劃和最新的想法。
1987年,臺灣發生多種變化,其中最富戲劇性的當推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繼開放黨禁、報禁之后,再全面開放島內民眾前往大陸旅行,這一舉動,等于背叛了蔣家王朝整個的反共斗爭。接下來兩個月里,申請到大陸探親的臺灣居民有幾萬人。蔣經國很滿意。鄧小平:“經國死得太早了”
1988年元旦,在蔣經國的指示下,臺灣正式結束對報紙的限證(維持在29家)、限張(維持在每天對開3張)的禁令;數天之內,就有200家左右的新出版物,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街頭立刻出現許多新興畫報。同時,也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注冊成立政黨。后來,包括民主進步黨在內,共有20個政治組織獲得通過,正式成立政黨。
1988年1月12日,由馬英九主持起草的結束大陸人掌控臺灣政治過程的草案,獲得通過。馬英九準備翌日晉見蔣經國,報告這個好消息??墒?,13日下午,蔣經國在午睡中突發胃腸道大出血,經搶救無效去世。中共中央發了唁電:“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p>
蔣經國死后,臺灣局勢日益演變,鄧小平曾感慨地說:“如果蔣經國還健在,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復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p>
(摘自《決策與信息》2011年第6期,《東西南北》2011年第15期,《作家文摘》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