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登輝被蔣經國選入內閣,歷任“政務委員”、“副總統”等職。1987年,蔣經國逝世后,李登輝接任“總統”。卸任后被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不久,他創立“臺聯黨”,主張臺灣獨立。2002年以來,他多次發表言論,稱釣魚島是日本的,引起兩岸同胞公憤。
曾加入共產黨
1923年1月15日,李登輝出生于臺灣臺北市三芝鄉埔坪村的“源興居”。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他是家中次子,年長他兩歲的哥哥李登欽在日據時期被調至菲律賓戰死,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李炳男。因為父親李金龍任職警察,職務調動頻繁,李登輝也跟隨父親不斷地搬家和轉學。
1935年,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妄圖徹底斬斷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李登輝遂改名為“巖里政男”。后來他曾表示,他在22歲前(即在日本1945年投降前)是日本人。李登輝就是在這樣的“皇民化”教育下,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業。
1943年,李登輝沒有等到讀完臺北的高等學校,就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攻讀農業經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臺灣光復。1946年,李登輝返臺,進入臺灣大學農經系繼續學業。在日本期間,李登輝曾接觸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并閱讀了《資本論》等書籍。返臺初,正值臺灣人民與國民黨政權的矛盾迅速激化,島內越來越多的人追隨共產黨。李登輝也于1946年秋成為中共地下黨員。
開始,李登輝表現頗佳。他參加過1947年初臺北市1萬多人抗議美國士兵強奸北大學生沈崇的游行,參加過“新民主主義讀書會”的籌建工作。后因與其他同志產生矛盾,李登輝決定退黨。
被蔣經國選為接班人
1948年,李登輝臺大畢業后留校任教。1950年,李登輝主動辦理自新手續,并且一度受到政治監控,隨后經有力人士保薦,加入國民黨,受到蔣經國的重用,此后其政治生涯平步青云。
蔣經國為什么要選定李登輝為接班人呢?用李登輝本人的話說,他所以能進入高層,主要是“事出偶然,恰適蔣經國選人之機”,他只不過是一個意外的幸運者而已。李登輝很符合蔣經國的選才標準:既是臺籍出身又沒有屬于李氏自己的小團體和私人勢力,同時還懂得治理農業。另外,當時李登輝還反對“臺獨”,主張一個中國。這幾點在蔣經國看來是極為難得的長處。
李登輝兩度留學美國,1952年獲艾奧瓦大學經濟碩士學位;1968年獲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博士學位。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后,李登輝被延攬入閣,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政務委員”。爾后,李登輝先后擔任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副總統”。其實,蔣經國在病逝之前,就已發現提拔李登輝為繼任人的決策是錯誤的,但為時已晚。他曾對身邊的家人哀嘆說:“我看錯了人!”
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后,李登輝繼任“總統”。經過一番權術玩弄,李登輝把對手一一打倒,終于坐穩大位,并順利當選國民黨主席。
在內外壓力下,李登輝被迫同意兩岸展開政治對話。1990年5月6日,李登輝發表談話稱,“愿意同中共進行政府對政府的對話”。1991年,兩岸有關人員在香港等地展開私下接觸。1992年10月,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商談,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達成“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口頭共識。1993年4月,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高層會晤(即“汪辜會談”),建立了兩岸對話機制。但由于無法打破政治上的分歧,雖然經過多次協商,雙方仍無法就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兩岸政治關系因而裹足不前。
1995年1月底,江澤民發表講話,“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遲至4月8日,李登輝才回應稱,“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借此自然見面”。李登輝對兩岸領導人會面提出許多條件,如“要在國際場合”“要以總統身份”等。為避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大陸沒有答應李登輝的過分要求。
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1996年,臺灣首次舉行“總統”直選,李登輝贏得勝選。1995年6月,李登輝訪美表示要“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要爭取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為了防止李登輝在1996年臺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后宣布“臺灣獨立”,大陸在臺灣海峽舉行導彈試射和軍事演習。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在未來,只要國家需要,人民支持,登輝愿意帶著2130萬同胞的共識與意志,訪問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李登輝在內外壓力下的表態乃權宜之計,大陸方面無法與他會面。
此后,李登輝更加積極地推行“臺獨”路線,并暗地里支持民進黨,使得民進黨快速坐大。1999年,李登輝公然提出分裂國家的“兩國論”。
在2000年臺灣“總統”選舉中,李登輝反對連戰與宋楚瑜合作,并對本黨候選人連戰支持不力,導致敗選,國民黨失去在臺執政權。在國民黨黨員的強烈抗議下,李登輝被迫于同年3月24日辭去黨主席,不久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臺獨教父”
從小學到大學,李登輝接受的都是日本式教育,他不但習慣日式的教育和思維方式,還對劍道等日本傳統武術有濃厚的興趣,至今仍保存著一張穿劍道服裝的照片。李登輝學生時代所接受的“皇民化”教育對他人生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登輝的戀日情結是很深厚的。1994年3月,日本極右作家司馬遼太郎赴臺專訪李登輝。見面后,李登輝第一句話就說:“我有很多話要跟你說。”接著以“生為臺灣人的悲哀”為主題長談了6個小時。同年7月,李登輝在接見《產經新聞》社長羽佐間重彰時說自己是“會說日本話、親日本的‘總統”。不僅如此,2006年,李登輝還親赴日本參拜靖國神社。
“一個中國”是國民黨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中,維持黨內政治生態平衡、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李登輝背叛“一個中國”,推銷“兩國論”,把國民黨說成是“外來政權”,并且利用手中的權力強加給國民黨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引起黨內思想混亂,信念動搖。黨內每次分裂固然有權力之爭的背景,但是關于“臺獨”和反“臺獨”的政治理念之爭也是重要原因。反對“臺獨”的人既被剝奪政治權利,又失去了在黨內反對“臺獨”的自由,只得無奈之下離黨而去。這是李登輝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李登輝剛上臺時,為了穩固他的政治地位,成立了國統會,并主導制定了國統綱領。然而,一旦地位穩定,李登輝即露出了他的假統真“獨”的廬山真面目,暗地進行分裂活動。從1990年開始,李登輝逐步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相繼鼓吹“兩個政府”、“臺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就是中華民國”,自食其言地說他“始終沒有講過一個中國”。
在李登輝的主導下,臺灣當局先后拋出“兩岸分裂分治”、“階段性兩個中國”等主張,李登輝還縱容、扶持“臺獨”勢力及其活動,使“臺獨”勢力迅速發展,“臺獨”思潮蔓延泛濫,甚至還采取了一系列分裂祖國的實際步驟。政治上力圖通過“修憲”建立與制造“兩個中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國際上搞“金錢外交”,連年推動所謂“參與聯合國”活動。軍事上大量購買先進武器。文化上鼓吹“臺灣生命共同體”,推動“本土化教育改革”,修改教科書,圖謀抹殺臺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意識和對祖國的認同。
1999年5月,李登輝出版了《臺灣的主張》一書,鼓吹要把中國分成7塊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權”的區域。7月9日,距離退出政壇只有10個月的李登輝,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徹底撕下偽裝,公然鼓吹“兩國論”,將兩岸關系定位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系”,“臺獨”之心昭然若揭。
2001年,從“總統”大位退下的李登輝成立臺聯黨,被奉為精神領袖,成為徹頭徹尾的“臺獨教父”。并在已經成立“南社”、“中社”的基礎上,又先后成立“北社”、“東社”、“臺灣李登輝之友會總會”,以及由李登輝擔任總裁兼會長的“群策會”,這些“臺獨”新組織成為臺聯黨和李登輝“極端臺獨戰車”上的幾個輪子。李登輝通過這些“臺獨”組織,集結一批新的“臺獨”勢力,作為“極端臺獨”的黨衛軍。此后,李登輝全面推進“臺灣正名”、“去中國化”、“臺獨制憲”等活動。
(摘自《世界知識》2013年第9期,李立/文,新華網2015年9月11日,《環球時報》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