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外交部原部長助理劉建超調任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公開資料顯示,劉建超是首位調往中紀委系統任職的外交部領導層官員。劉建超在外交系統工作了整整27年,他長期負責新聞發布工作,在國際追逃的對外宣傳、形象樹立、避免負面效應等方面極有經驗……
國家預防腐敗局
2015年9月,原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調任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引發輿論關注。
據了解,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的想法,最初是由原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力主的。在2004年1月召開的第十六屆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他在工作報告中提出,反腐倡廉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根據他的建議,同時為了履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提出的各締約國均應當“確保設有一個或酌情設有多個機構……預防腐敗”的義務,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序列里設立國家預防腐敗局。
2007年,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局長由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兼任,現任局長為黃樹賢。副局長設兩位,其中一位由監察部副部長兼任,另設一位副部長級的專職副局長,主持預防腐敗局的日常工作。
2015年8月,時任專職副局長傅奎調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劉建超接任了他的職務,成為首位調往中紀委系統的外交部高官。再加上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中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這兩個職務,此次劉建超的職務變動,讓人不難想到反腐調查中的海外追逃。海外追逃最大特點就是涉外,即涉及我國與貪腐分子潛逃國家之間的法律法規適用、一些國際規則的適用等問題,同時需要與相應國家進行有力溝通。
劉建超在外交系統工作了整整27年,外交經歷豐富,既熟悉國際事務,又熟悉中央的思路和政策———他長期負責新聞發布工作,在國際追逃的對外宣傳、形象樹立、避免負面效應等方面優勢明顯;兩次擔任駐外大使,處理過一系列棘手問題,談判技巧嫻熟。可見,劉建超的專業背景與新崗位的要求比較契合。
曾是最年輕的外交部發言人
劉建超是吉林長春人,1986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后赴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系專業深造。他于1987年入職外交部翻譯室,正式開始了外交官的生涯。此后,除了2000年至2001年間掛職任遼寧省興城市委常委、副書記,劉建超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歷任外交部新聞司隨員、三秘、副處長,外交部團委書記,駐英國大使館一秘,新聞司參贊、副司長、司長、外交部發言人,駐外大使,直至外交部部長助理等職。
2002年6月4日,38歲的劉建超在外交部新聞發布臺上閃亮登場,成為就任時最年輕的外交部發言人。那一天,恰逢中國足球隊首次亮相世界杯。
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他微笑著對記者們說:“今天是中國國家足球隊第一次在世界杯上亮相,大家還不得不在這里和我一起工作,我感到很抱歉,希望大家盡早結束工作回去看球。”發布廳里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記者們接連提了好幾個與足球相關的問題。此后7年,劉建超以他的機智幽默在發言人一職上留下了許多精彩時刻。
2005年3月10日,劉建超受邀參加英國廣播公司的王牌政論節目《提問時間》的錄制,與幾位中外嘉賓辯論有關中國的熱點問題。劉建超的英語交流水平很高,對敏感問題的回應既立場鮮明又富有智慧。
當時,即將出臺的《反分裂國家法》備受關注,一位英國女嘉賓說:“臺灣問題應該由臺灣人自己去決定,中國收回臺灣能得到什么?!”另一位嘉賓也附和:“中國從沒有管理過臺灣,臺灣是由荷蘭人于17世紀發現的。”
現場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但劉建超從容應對道:“實現祖國統一,中國人民得到的是我們所珍視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早在1700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在開發臺灣。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臺灣問題應該由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13億中國人決定。”最后,嘉賓不得不表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一點毋庸置疑。”
2008年12月,布什訪問伊拉克期間,曾被一名伊拉克記者扔鞋。有外國記者在一次例行發布會上就此事提問:“我們采訪了一些北京民眾,大部分人都認為這件事情很正常,因為美國太強勢了,您怎么理解這種情緒?”劉建超回應:“北京一些民眾怎么看這件事是個人的事,但我認為對一個國家領導人應該有起碼的尊重。這件事也提醒我,在這里觀察誰要舉手提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誰在解鞋帶。”
這段對話被傳到網上,不少網友直呼精彩。劉建超曾說,自己更喜歡回答尖銳的問題:“發言人的職責就是回答問題,闡述中國政府在外交問題上的立場。但靠什么闡述?只有通過記者的提問,我才有闡述立場、解疑釋惑、澄清事實的機會。而尖銳的問題有助于發言人更好地闡述立場。”
2009年3月,劉建超從新聞司司長一職調任駐菲律賓大使。其間,他比較圓滿地處理過黃巖島爭端、馬尼拉香港人質事件、菲律賓多次抓扣甚至射殺中國漁民等棘手的外交事件,出色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中菲兩國間的復雜關系,對駐菲大使的政策水平、業務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中聯部原副部長李進軍,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現任中央外辦常務副主任宋濤等,都是從這一崗位上提拔起來的。
2011年,劉建超轉任駐印尼大使,兩年后回國,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2014年,因外交部原部長助理兼禮賓司司長張昆生落馬,外交部新聞司原司長秦剛調任禮賓司司長,空缺的新聞司司長由劉建超兼任。
在外交部的20多年中,劉建超4進4出新聞司,共主持例行發布會176場,出訪期間或其他場合發布會100多場。他的為人風格既有東北人獨特的幽默感,又兼具很強的親和力。
“反腐新兵”的三重身份
公開資料顯示,劉建超是首位調往中紀委系統任職的外交部領導層官員。在劉建超之前,外交部部長助理通常有兩種去向:大多數遞補為副部長,或者出任重要國家大使。
2013年,預防腐敗局進行領導班子調整,屈萬祥與馬馼先后去職,同年3月,中央紀委副書記黃樹賢出任局長,原本“一正兩副”的領導配置格局變為“一正一副”。2014年2月,傅奎接棒崔海容出任專職副局長,2015年8月,傅奎調任湖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此番劉建超正是接替傅奎出任專職副局長。
國家預防腐敗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在監察部加掛牌子,下設辦公室作為辦事機構,承擔日常工作。由于1993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與監察部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政府行政監察兩項職能,因此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一直是中央紀委的內設機構。
海外追逃和對外交流也是國家預防腐敗局的重要職責。海外追逃和國內貪腐調查最大的區別就是涉外,涉及到國與國之間法律法規適用和國際法的適用問題,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對外溝通協調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劉建超的背景無疑十分契合。
劉建超表示,“百名紅色通緝令通緝人員”之一的楊進軍被成功遣返,表明中國的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配合,腐敗分子無論跑多遠、跑多久,我們都將全力將其捉拿歸案。他還透露,下一步將繼續與國際上有關國家一道,共同打擊跨國腐敗。
劉建超的另外兩個身份———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更體現了他下一步在跨國反腐領域的重要作用。
據報道,早在1996年,反腐敗協調小組就出現在中央文件中。2014年,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設立國際追逃追贓辦公室,建立起國際追逃追贓工作協調機制,日常工作由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承擔。在當年的媒體報道中,黃樹賢與傅奎曾先后以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負責人的身份出現。
2014年4月,中央紀委進行機構改革,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與外事局合并為國際合作局,傅奎成為首任局長。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對國際合作局職責表述為:承擔國際交流與合作事宜;承擔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組織《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工作;歸口管理機關外事工作等。
在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承擔著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與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辦公室日常工作的情況下,“三重身份”雖不足為奇,但熟悉國際事務、有豐富外交經歷的劉建超能否帶來好成績,讓人期待。
(摘自《中國經濟周刊》2015年第9期,《環球人物》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