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霞 劉雪萍

[摘 要] 目的:探討循證護理教育對高職護生護理科學觀的影響。方法:選擇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4級高職116名護生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8名,對照組接受學校現行的傳統教學法,實驗組接受循證護理教育,4個月后兩組學生分別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比較兩組學生對循證護理科學知識的了解和運用情況。結果:循證教學后實驗組學生對循證護理的認識水平及護理科學知識均有提高,前后比較及組間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循證護理教育有助于學生對護理科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其評判性思維能力。
[關 鍵 詞] 循證護理教育;高職護生;護理科學觀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26-02
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的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循證護理是從經驗護理向科學化護理邁進的重要方法。高職護生作為技能型人才,將成為臨床護理的一線主體,也是循證護理的實施者,其循證護理素質、護理質量和專業發展密切相關。教育是促進循證護理實踐和提高護理人員循證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措施。目前尚未有深入探討循證護理教育課程對高職護生護理科學觀影響的干預研究。本研究將循證護理教育引入高職護生教學過程中,研究其對護生護理科學觀的影響,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我院大專三年制2014級937名護生中隨機選擇1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8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112名,年齡18~21歲,不同性別、年齡組的護生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組別間護生的循證護理科學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方法
1.干預方法
實驗組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中接受循證護理教育學習,時間為4個月。由具有循證護理知識并參加過培訓的教師進行授課教學,在日常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接觸循證護理相關知識,教學采用講授、演示、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教學法相結合。引導護生針對案例提出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尋找循證證據,制訂針對性護理措施。鼓勵護生多發言,強調循證護理與護理科學觀的重要性,學會運用評判性思維參與到護理基礎及操作的學習中。對照組接受學校現行的傳統教學法。
2.評價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對照組及實驗組的護生干預前后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包括下面幾個維度:(1)循證護理知識量表,主要是評估高職護生對循證護理科學的相關知識,如,以隨機對照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其獲得的結果循證等級最高。(2)文獻綜述的目的就是要從相關的研究中找出結論等,共8個條目。(3)循證護理態度量表,主要是評估高職護生對循證護理科學的看法,如,循證護理可增進臨床管理的效能。(4)循證護理讓護理服務更能顧及患者獨特性等共7個條目。(5)循證護理行為量表,
主要是評估高職護生對執行循證護理科學的頻率,如研讀文獻時,“我會評論研究結果”“我會區分臨床研究結果的證據等級”等共9個條目。根據維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統計方式。對循證護理知識采用二分法(對/錯)測量,記分方式為答對給1分,答錯0分,滿分為8分。態度量表采用Liker四點計分法測量,分為: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最后計分方式采總平均,分數越高表示態度越趨正向。行為量表采用Liker五點計分法測量,分為:總是5分,經常4分,有時候3分,不常2分,無1分,均為正向問法,最后采用總平均分計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生在臨床護理學習時會較常以循證護理的步驟,思考及解決臨床問題。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和均數t檢驗,取檢驗水準α<0.05。
二、結果
(一)對照組學習前后比較
學習4個月后,對照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前后比較,各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實驗組學習先后比較
學習4個月后,實驗組的循證護理科學觀相較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三)對照組和實驗組干預后的比較
循證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三、討論
(一)循證護理教育能提高高職護生的循證素質
循證護理知識、技能、態度及行為是循證護理的核心素質,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培養循證思維的基礎。學校常規課程設置包含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人文拓展類課程,通過在校兩年系統的課程學習,護生掌握了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為臨床護理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雖然,其中部分課程包含了相關循證知識,成為循證實踐的基礎,但護生不能自覺內化為循證護理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本研究對實驗組護生開展循證護理相關內容的培訓,使護生在校期間即具備相關循證素質,為臨床循證實踐奠定基礎;培訓中聘請了資深的主講教師,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為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課程安排上考慮到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生,知識結構局限,課程的學時數有限,故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選取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應用;理論教學使護生掌握循證知識,實例練習使護生體驗了循證護理過程,進一步鞏固循證知識,提高了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從而促進了護生循證素質的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高職護生在沒經過循證護理教育前,對循證護理知之甚少,學生只是機械性地學習,缺乏科學精神和審慎的能力。而經過循證護理教育后,護生的循證護理科學觀得到有效的提高,與干預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生對循證護理理念有了更感性的認識。護理科學觀形成了,對于培養護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就變得相對輕松了。分析原因認為,循證護理教學可以啟發護生的思維,從而更能主動學習,促進了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討論、提問的授課方式,加強了邏輯思維,通過循證能更科學地為患者實施護理措施。另外,評判性思維能力不僅要具備靈活的逆向思維,而且更需要綜合思維能力,而這些都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組織系統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確實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但循證護理教育之后,護生自主學習性提高,會利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拓展相關方面的知識。
(二)循證護理教育實施中的注意點
現今,我國循證護理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師生沒有明確定位、師資力量薄弱、教法單一、缺乏相應的教材和考評方法等,學生在傳統護理教育模式下缺乏評判性思維、缺乏循證能力、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由于循證護理教育主要由教師實施,教師循證護理素質和循證護理意識的提高是搞好循證護理教育的關鍵。有研究表明,大專教師隊伍中具有評判性思維精神的教師所占比例小于30%。故若想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掌握循證護理知識,成為一個評判性思維者,以身作則,以循證護理教育改變護生傳統的思維方式,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護生的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護理科學觀。因此,我院應加強對護理專任教師循證能力的培養,通過臨床頂崗實踐、參加學術交流和脫產培訓等,不斷提高其循證護理素質,并將循證護理知識、臨床證據滲透到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使護生于前期教學即能領悟到循證護理的重要意義。當然,針對高職護生這個大群體,也要兼顧其本身知識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性不高、接受知識慢、易受外界影響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改革、開發循證護理教材、規劃循證護理基地等,提高護生學習興趣,使護生學會并養成自我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慢慢形成評判性思維能力,并樹立正確的護理科學觀。
參考文獻:
[1]饒艷,黃麗華.專科護生循證護理教育效果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3(5).
[2]嵇艷,崔焱.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構成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B):6.
[3]鄧甲秀,應燕萍,黃惠橋.循證護理在培養護理本科學生評判性思維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0,7(3):122-124.
[4]黃笑燕,江東風,周香鳳.我國循證護理教育現狀及思考[J].全科護理,2010,8(12):3269-3270.
[5]夏素華,孫宏玉,鄭修霞.護理大專生評判性思維的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