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苓 韋娟秀
[摘 要] 結合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外物流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關 鍵 詞] 物流實訓基地建設;基地管理;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40-02
2012年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建設得到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支持,學校也投入一定資金,建成了海南省第一個有特色的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兩年時間里共投入500多萬元,建成了集物流認知、倉儲配送、冷鏈物流管理和國際物流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偨Y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與教訓,對于研究并完善實訓基地建設的后續措施,真正做到校企結合、真實環境與仿真環境建設相結合、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服務教學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有利于發揮實訓基地更大的作用。
一、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集中體現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關鍵是校企合作。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制度建設有利于實現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保證實訓基地的正常運行。實訓基地的基本制度包括設備管理制度、實訓教師實踐教學指導工作規范、學生實訓過程管理制度、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實訓基地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等。如,借鑒海口三順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引入“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管理方法,利用實訓基地(企業)營造物流企業文化氛圍,有效管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另外,還要研究該實訓基地的企業管理模式、對外服務功能、客戶管理服務功能、員工創新活動等問題的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基地的培養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基地作用。
位于??诠鹆盅蟮暮D习税倮镂锪骰氐慕ㄔO,為在校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方便參觀、兼職的校外實習條件,學生和青年教師很容易在企業實際工作中消化學到的理論知識(如庫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務等),并熟悉企業的管理制度、實務操作等環節。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有利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鼓勵并支持專業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并深入企業或其他單位中進行管理咨詢等活動,從而豐富相關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聘請優秀的行業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擔任學生實踐實習活動導師,充分發揮企業管理人員實踐能力強的優勢。高校應與企業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教學能力。
二、基地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一)從學校和企業視角談認識上的差異
學校及學生方面認為,我到了基地(企業)實習,參觀很有收獲,因為時間短,參觀活動安排緊密有趣;如果到基地勞動,出工了就應該有回報,把實習作為學生的工作,而不是作為學習的一個過程,所以不給付企業費用。
從企業角度出發,認為學生的到來,多少影響了企業的實際工作安排,有些環節還有危險隱患存在,所以,接納學生的崗位、環節有一定限制。學生不但不能頂崗,相反還帶來一些麻煩,所以不愿意接受學生。即使接收了,沒有收到費用的,也就不承擔任何教學任務,更不會安排師資來指導學生實習。如果企業付給了學生費用,那么學生就得做相應費用的工作,實習就變成了簡單的操作工。實習的結果,完不成教學任務,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教學內容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
學校注重的是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物流企業注重的是專業知識的實用性,目前學校的師資很少有十年左右甚至更長經歷的物流從業者。因此,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標準(大綱)時就很難全面符合企業實際環節的需求,培養的學生要滿足企業實際需要有一個過程。
(三)教學教師隊伍結構需要調整
物流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強、實踐能力要求高的學科。承擔專業課的教師,既要有系統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承擔專業課的教師最好由企業中的中層干部兼任。但這樣的師資一方面不好找,再者學校能夠給付的費用較低,教師稍有抵觸情緒,所以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專業教師團隊。
(四)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還存在差距
物流企業對上崗學生的最低要求是遵守企業制度,按時完成本職工作,可是學生很難把自己當成企業的工作人員,常常因各種原因遲到、脫崗,帶給企業生產及管理很多麻煩。
(五)超前性的教學與社會現實狀況的差異造成的困惑
對有實驗室的學校而言,學生困惑很大,學校在校內物流專業實訓基地(實驗室)的建設中考慮先進性、專業體系的完整性多,考慮實用、投入產出比考慮得少;眼前考慮得多,長遠考慮得少(專業發展規劃的問題,相關學科配套的問題包括師資、社會資源等)。校內實驗室的環境及設施設備大都比目前的中小企業的條件更好、更完善、更先進。所以,學生從校內出來短時間很難融入現實的企業。
對沒有實驗室的院校學生而言,在書本上看到的也是現代物流管理、現代的物流企業,而現實的物流企業具有現代自動化設備的企業畢竟有限。另外,現代化程度高的企業用人也少。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時,常常不安心,給企業經營者帶來很多困擾。
三、校外實訓基地開發、實踐與教研探索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摸索了數年。融合全國各類相關資源,誠邀海南省的物流企業及管理專家,創辦校外實訓基地,承擔校企合作的實訓平臺功能。
具體的做法是:校外物流基地(合作企業)圍繞物流管理專業(農產品物流方向),根據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的特點幫助選擇項目,引進數家合作企業(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其核心業態、經營模式,僅與一家企業合作,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建立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校的專業教學服務。每一個企業實體雖然各自獨立,但是通過活動項目的組合,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物流業務體系,完成教學體系任務。實現產教結合,集素質教育、實習、實訓、創業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培養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學生認為工作之后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管理層,而在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是極其重要而又最難完成的,是動態的。鑒于此,除了要學習專業知識外,情商的開發也是很重要的。校內實訓基地(實訓室)的建設可以滿足業務操作層的需要,但是,對人的管理,在校外基地(企業)可以接觸到。校內校外基地的共建,恰好彌補了實踐教學體系的需要。
做好校企溝通與融合,充分解決好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實訓基地的教師參與教學大綱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校企合作共同規劃、設計實用而又有普遍性的實驗室和實訓流程,使學生的教育能夠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解決供需兩不足問題。
四、總結與建議
1.合作的最大困難是校企理念不同,問題的主要癥結雖然在學校,也在于持之以恒地與企業交流,校企共融,長期合作,且所有的合作都要考慮互惠、多贏。
2.校企合作是校長、總經理工程。企業管理層參與學校的頂層設計與專業教學管理(主要是校外部分)。
3.校企合作成功的核心: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制定、實習實訓內容的確定、教學教師的選定,還有活動資金、制度的保障。
4.實習實訓基地成功的關鍵:實習實訓項目(內容)的選定、實施實習實訓項目企業的選定、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實際活動的開展及過程的管理。
5.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應用型課程的設計,構建農產品物流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上要將管理理論與企業物流業務結合起來。對此我們設計開發了如下課程:(1)農產品采購管理;(2)農產品倉儲管理;(3)農產品運輸管理;(4)農產品物流運作管理;(5)物流信息管理;(6)農產品物流營銷管理等課程。并開展相應的實訓內容設計和活動安排。
6.校企應定期不定期舉行座談、研討,預測人才市場的需求。企業也希望能從學校應屆學生人才中選聘急需的人才或進行人才儲備。
7.政府能給予學生實習實訓的企業諸多政策上的支持,解決企業和學校的經費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福堂.物流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物流科技,2010(7).
[2]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實訓基地的措施研究[J].職教論壇,2012(15).
[3]于曉勝.物流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應解決的問題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4).
[4]王彥.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問題探討[J].商界論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