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好麗
[摘 要]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英語學習的多重環境、多重資源。作為英語學習的引領者,英語教師應該秉承“賦權增能”理念,挖掘并利用學生的各種英語學習潛能,拿來合適而有趣的英語學習資源材料,設置創建多層次不斷互動的英語學習環境。結合英語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為英語學習者賦權增能的一些策略。
[關 鍵 詞] 現代教育技術;英語學能;we-chat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02-02
一、外語學能的動態發展性
外語學能(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指的是語言學習者能夠順利適應無論是正規的課堂教學或是其他非正式的語言學習環境,并能充分利用現有學習條件成功習得一門外語(或第二語言)的能力。Robinson提出了外語學能綜合體模型,該模型闡明外語學能是由多種因素(基本認知能力、外語學能綜合體、外語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語言外部發展四個層面)構成的復雜系統概念,充分體現了系統的全面連接性。此外,該模型所采用的輪狀圓形結構充分顯示了四個學能層面之間的動態交互關系,體現了認知與環境的互動,同時表明外語學能是動態發展的,而非固定不變的。
二語習得領域里關于認知和情感的相關研究早已表明,偏向認知功能的外語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語學習的動機,自我效能感強的英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被激發。社會工作中的賦權增能理論也認為,幫助對象(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具有某方面的潛能,且這種潛能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的,社工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其挖掘并利用這些潛能。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的語言優勢(比如口頭表達能力強,善于唱歌,善于書面表達,善于運用語言進行策劃,善于講英語幽默故事等),然后進一步幫助他們找到把自身語言優勢、興趣點和英語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一定的策略激發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潛能,提升英語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這對于改善英語學習動機無疑也具有推動作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中的“拿來主義”
在當今的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現代教育技術也得以迅速發展,信息網絡以及各種英語學習的App,尤其是微信(we-chat)的發展為英語教與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平臺,而且這些平臺憑借其一些獨特的特點(比如學習材料短小簡潔、一些學習任務直觀有序、參與任務方式互動性強等),可以滿足不同英語水平層次、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的需求。任何人都可以根據需要從中“拿來”各種資料為自己的英語學習增添能量和養料。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領者和示范者,英語教師在“拿來”各種英語學習材料中需要有很好的“賦權增能”意識,為學生有意或無意地展示如何聰明地“利用權力”,并賦予學生一定的“權力”,讓他們可以拿來有用的學習資源為自己某一個具體英語學習任務服務。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為英語學習者賦權增能的一些策略。
三、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中英語學習者賦權增能實踐策略
(一)課前五分鐘的“we-chat英語課堂頭餐”
“We-chat”來自于目前很流行的微信英語表達,借用該詞還有一重意思是“我們一起聊一聊”,而不是學一學,因此學生會有一種比較輕松有趣的感覺。筆者把“we-chat”引入了英語學習課堂的課前三分鐘presentation,我們稱之為“we-chat英語課堂頭餐”。要求學生課前通過一些微信平臺或一些App軟件準備3分鐘的“we-chat英語課堂頭餐”,并在課堂上以“老師”的身份分享給大家。
首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能源”:展示給學生一些常用的英語學習資源平臺,分享一些質量較高且形式多樣化的英語學習微信公眾號,并具體展示如何查找、如何利用等。例如,英語美文中一些美句欣賞、21世紀英語中一些與時代密切相連的英語表達、英語經典影視賞析中的經典電影介紹及歌曲欣賞;外教英語課堂資源中的外教視頻微課堂中包含的高頻詞匯配圖學習、繞口令、造句子、情感朗讀等。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App軟件,像英語流利說App比較適合喜歡模仿、喜歡挑戰自己的英語口語的學生;英語海詞詞典App中的每日熱詞、每日情景學習、英語美文的每日賞析、每日聽力以及口語等比較適合平時的休閑閱讀或必要的詞匯積累。
其次是“賦權”:下放英語“we-chat”話題以及presentation呈現形式的選擇權。學生可以給大家講解最近的熱詞以及其在生活中的用法;也可以分享一個美句或者一篇美文,或者分享一首好聽的英文歌曲,甚至是一個繞口令。可以自己制作PPT,或者直接利用網絡版的微信平臺在電腦上播放給班級同學。
(二)課堂中的“we-chat小插曲”
注意力尤其是有意注意力對于一個人的學習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在45分鐘的課堂里,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英語詞匯以及一些語法,又不時有一些新單詞的出現,個別學生的走神在所難免。因此教師就必須不斷添加“we-chat小插曲”以活躍課堂氣氛,創造輕松有趣的課堂學習環境來把他們的“神”拉回來。比如,在講到The shock of doing poorly on the exam cured me of being lazy. From then on, I began to devote all of my free time to study.這個句子時,我就“cure me of being lazy”短語提問了一個問題 “Why being lazy is a kind of disease?”然后借用了前幾天從微信里看到的“懶癌患者”laziness cancer sufferer這個詞,并把它寫在黑板上。學生聽了后都“啊?”地抬起頭來,此時我又追加一個問題“Have you ever suffered from being lazy? Or are you a laziness sufferer?” 很多學生都興奮地回答“Yes”并開始了討論。由于講解習題而比較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輕松起來。除此以外,還有一些與學生未來職業相關的小詞語也可以成為激起課堂學習興趣漣漪的小石子。
除了教師在課堂上巧妙“投石”之外,抓住課堂的一些機會,讓學生體驗有趣的網絡英語學習也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一節語法課堂上,我們在講解一篇小短文時,英語模塊5第29頁的一個句子“He had travelled on the plane like this, keeping the tortoise hidden in a blanket.”中,blanket 是本單元的一個新單詞,我借用了“security /comfort blanket”(給某人尤其小孩提供安全感的“保護傘”或者“靠山”)以及“wet blanket”(不受歡迎的人),并讓學生上網搜索這兩個詞,然后請比較會調節氣氛的一個學生把搜到的結果讀給大家。該同學有聲有色的朗讀引起了每個同學的興趣,接著大家又短暫地討論了自己小時候的“特別的習慣”,比如睡覺時喜歡抱著某個玩具小熊,甚至手里抓著媽媽的頭發或枕巾的一角等都可以稱為自己的“security/comfort blanket”有個學生指著一位同學椅子后面放著的小毯子說“大家看,這就是她的‘comfort blanket!”又引起一陣笑聲。相信他們畢業以后在幼兒園工作中碰到此類幼兒時也不會驚訝,說不定還會想起我們課堂上討論的security blanket呢。并且課堂上的上網學習體驗也是一種自主學習方式的引導,學生獲得了一種隱形的“增能”。
(三)現代教育環境下的英語學習評價
形成性評價以學習為目的,注重學習過程,對于促進學習者發展,激起學習者階段性學習動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體多元化評價能夠提高評價結果的質量,改善評價信息的使用,增強評價的教育功能,改善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關系,因此,在課前五分鐘的“we-chat英語課堂頭餐”環節,在對學生評價之前,我增加了學生自評以及同伴評價環節。比如,我對自己的presentation內容感覺怎么樣,我是怎樣呈現給大家的,講解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什么表現好的地方,有什么還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適當的自評還會促進學生自己對某個學習任務完成的反思,也有利于自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習慣的培養。自評之后就是同伴評價,因為需要對做presentation的同學進行評價,其他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不再會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而是會全神貫注,以便能做出準確的評價。在同伴認真聽的過程中,做presentation的同學也會有一種勞動成果得到認可和尊重的自豪感。另外,有時同伴的話語比老師的話語更有“分量”,它不僅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的學習互動,提升對評價的興趣和熱情,還可以提升同學參與英語學習和評價的“身份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其英語學習的“身份焦慮”。最后,教師在設置平時的評價任務的時候,趣味性會更加刺激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
總之,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英語學習的多重環境、多重資源,作為英語學習的引領者,英語教師需要秉承“賦權增能”理念,精心挑選和“拿來”合適而有趣的英語學習材料和手段,充分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設置多層次不斷互動的英語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升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加]Ken Beatty.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與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3).
[4]詹先君.外語學習主體多元化評價的效應研究:以大學英語學習評價為例[J].外國語,2010(3).
[5]趙婷,李繁.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英語隱性課程建設[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6).
[6]鄭詠滟,溫植勝.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理論構建與研究方法[J].外語教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