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教育目標,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也影響了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盡管近年來高職院校逐步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但是在教育效果上仍有提升空間,尚未能有效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切入點,從教育工作機制、教育課程設置、教育途徑以及教育師資力量四個層面入手,揭示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樂觀的現狀,并根據教育現狀提出建議,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構建危機干預體系,期望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04-02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面對著學習環境的變化、就業競爭壓力的加大、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沖擊以及復雜人際關系的約束,導致一部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范圍內的高職院校學生,每100人中約有20~25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程度不同,主要表現為焦慮、易激惹、抑郁、恐懼、神經衰弱等癥狀。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學生自身的生命安全,使學生產生輕生、厭世、威脅他人生命安全等不良后果。從整體上來看,造成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新環境適應障礙
在近五年時間內,對約13000多名高職新生開展了SCL-90心理測評,數據顯示,每年約有20%左右新生出現一定心理問題,而中重度的達6%~10%。這是因為高職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后,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進而產生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被高職院校錄取的一部分新生,往往是高考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績的學生,他們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心理上產生較大的落差;還有一部分學生是依照父母的意愿到高職院校就讀,而并非自己的意愿,難免在心理上會形成壓迫感;高職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前途發展沒有制訂可行的規劃,對未來學習生活茫然不知所措,進而產生心理障礙,出現緊張、焦慮、偏執、壓迫、自卑、煩躁等心理癥狀,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學習壓力加大
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雖然思想活躍但學習能力相對偏低,他們在高中學習階段未能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缺乏有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尤其在自律性和自學能力方面明顯不足。高職教育具備自主、開放的特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自學習慣。但是受自身學習能力的影響,一部分學生深感學業壓力巨大。高職院校以技能型、專業型教學為主,這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而言,顯然增加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困難程度,導致學習效果欠佳,易產生畏難、自卑、抵觸情緒。
(三)人際交往困惑
通過對高職新生開展的SCL-90心理測評中的數據顯示:4.43%的學生有敵對性,6.26%的學生人際敏感。高職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遇到困難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差,在生活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夠重視團隊合作。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理解,與他人建立長久的友誼,另一方面又缺乏人際交往的必備技巧,易陷入交往的窘境。由于期望和現實存在巨大差距,進而導致部分自信的不足、承受能力差的學生易出現憂郁、壓抑、孤僻等不良心理癥狀。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逐步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著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經驗不足、投入不到位,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而學院在管理上重視不足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工作機制不健全
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雖然部分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有關部門的號召,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職教育體系中,但部分院校卻未建立起與此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只形式化地將心理咨詢機構掛靠在學生處、校醫院等部門,由其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咨詢工作,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規范性,未能調動學校所有教育資源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二)教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學生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是部分院校對該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沒有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制訂教學計劃、目標及任務,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欠佳。同時,該課程沒有結合高職教育特色組織教學內容,理論內容過多,有關職業崗位方面的心理防御、調試、訓練內容較少,并且授課教師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導致該門課程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降低了授課效率。
(三)心理教育途徑相對單一
當前,課堂教學、健康講座、心理咨詢是大部分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其中,健康講座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來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講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不足,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講解。對于心理咨詢而言,負責心理咨詢的咨詢師坐等學生上門咨詢,未能做到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而學生礙于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發現,不敢去咨詢室進行咨詢,使咨詢室形同虛設,在預防、干預、治療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的作用欠佳。
(四)教育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每2000~3000名學生應配備一名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但是從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受師資力量和辦學經費的限制,遠遠達不到這一規定標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由教師、輔導員擔任,他們有的未經過專業培訓,總是以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教導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專業性的指導和根本的解決。
三、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實施
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心理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則極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成為校園惡性事件的導火索。為此,學校在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針對可能突發的心理危機狀況構建干預體系,有效消除或化解學生的心理危機。
(一)明確心理危機干預組織保障
學校要認識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性,建立院級、系級、班級、學生“四位一體”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形成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推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序開展。在院級層面,將心理危機預防納入學校安全管理和突發公共事件預防體系中,組建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學校負責人、保衛部門負責人、校醫院負責人、心理咨詢師等,制訂心理危機預防與應對方案,并對方案中涉及人員展開宣傳教育及培訓;在系級層面,將心理危機干預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事前預防的作用,有效避免心理危機演化為危害行為;在班級層面,輔導員、任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將出現異常行為的學生情況上報到系級和院級部門,根據上級指示開展工作;在學生層面,發揮學生干部和心理信息員的作用,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關注個別學生的異常行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二)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為了在心理危機前期進行有效控制,應當建立起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學生心理危機情況,進而確保有針對性地采取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包括心理問題早報告制度、信息溝通反饋制度、值班制度等。要求工作人員通過觀察學生行為表現、組織學生心理測評、約見學生深度交談等方式,及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并確定程度。同時,在心理危機預警的工作體系中宜建立宿舍、班級及系部心理工作者向上級心理工作部門及時反饋的周、月匯報制度、零報告制度以及心理危機案例實時反饋制度。此外,工作人員也可根據知情人的報告,對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評估,判斷發生心理危機的影響程度,確定預警等級,采取有效的處置方式預防心理危機惡化。而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部門宜24小時開通干預熱線,分派專人負責接聽熱線,減少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
(三)加強干預后期跟蹤管理
學校宜加強對心理危機康復學生的跟蹤管理,妥善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不能歧視這些學生,而是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愛,引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輔導員應密切關注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每個月要主動找他們進行談心,讓學生干部與其多進行交流,及時收集學生的信息情況,將情況上報到院級心理干預管理部門。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小組要對康復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復測,判斷康復學生再次出現心理危機或產生過激行為的可能性。對曾經出現過自殺行為的學生,學校、輔導員和寢室室友要給予特別關注,制訂防備預案,一旦再次發生類似行為要立即制止,避免釀成悲劇。
總而言之,為了促進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將學生培養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有效實施,構建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教育體系。學校要始終以育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有效預防、緩解、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避免學生將心理問題演化為極端行為,從而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學習生活氛圍,促進高職學生成長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劉芳.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85-87.
[2]鄒燕,鄧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下旬),2015(10):102-104.
[3]張軍勐,晏麗娟,蘇雪飛.高職院校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3):45-48.
[4]于騫敏,李偉華.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124-127.
[5]王珊.高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41-145.
[6]周虹.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17):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