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宇 羅希 陳秀芬 馬小洪
[摘 要] 單獨招生是國家授權部分辦學水平優秀的高職院校獨立組織考試錄取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從創建省級示范院校開始,已經多年連續開展單招工作。但種種跡象表明,單招學生具有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面對學業信心不足、專業操作技能較強、自控能力較差等特點,和普招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區分。為此,我院從以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為出發點設置課程體系,根據單招生的實際情況科學選取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措施及改革人才培養評價模式,并提煉、制訂出基于提升單招會計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1235”人才培養模式,以期把單招學生培養成為受企業歡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關 鍵 詞] 單獨招生;“1235”人才培養模式;高端技能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36-02
社會發展需要高端技能型會計人才,但是會計專業單招學生的理論和實操水平往往和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職學生畢業后對口單招進入高職院校已經慢慢成為主流,如何革新舊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單招學生培養成受企業歡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會計專業教育亟須解決的迫切問題。
一、社會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界定會計人員須具備哪些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也是人才培養中的首要任務。通過大量的企業走訪和調研,我們對回收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調查結果如下表。
據《中華財會網》調查報告顯示,現階段對會計學生在社會實際工作中應具備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實際操作能力90%,協調能力42%,創造能力14%,交際能力和善辨能力8%。能容忍畢業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最長時間依次為:3個月的40%,6個月以內的分34%,1年以內的分24%。
香港大學林志軍、熊筱燕、劉明、江希和等學者針對中國會計從業人員、會計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看法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會計教育最為重要的十項知識要素和十項技能如下圖所示。而取得上述知識和技能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依次是信息分析、公司實習、案例分析和科技應用。
由此可見,社會和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包括三部分:一是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工作中也會有輕重主次之分;三是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專業拓展的能力。顯而易見,如果學校的人才培養能達到上述要求,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質量就高,學生的專業發展路徑也就寬闊,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會隨之提升,高校教學和企業用人都會出現良性循環。
二、單招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
通過連續3屆的追蹤和調查,我們發現升入我院會計專業的單招學生普遍具有以下特點: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從中職學校通過單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對理論學習的興趣不大,加之較多的學業失敗經歷導致其挫敗感較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在專業課學習中,很多學生出現畏難情緒,學習效果自然就不甚理想。
(二)學習信心不夠堅定,缺乏自我價值實現的動力和行動
通過了解和訪談,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進入高職院校是有自卑心理的,他們對進入本科院校的同學無比羨慕,同時又缺乏奮勇而上的信心,從大學生活開始的第一天就已經自我斷定人生價值無法得到實現。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暫時失敗歸結于外部環境的不佳。
(三)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進入城市學習和生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不適應性
我院單招會計專業的學生90%以上來自農村。農村學習條件的相對落后和學習理念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大一初期不得不面臨一個較長的適應期。而在這個適應期中,部分學生出現了自我迷失,于是沉迷于網絡和手機,在學業上無法專注。
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探索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會計單招學生現有的狀態和畢業后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不在其求學期間進行有效培養,他們大學畢業后的就業狀態可想而知。鑒于此,我們對人才培養體系的修訂和改進進行了深入而持久的探討。通過研討,我們發現原有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開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乏依據,知識更新不能與時俱進
原有人才培養方案中部分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講授內容和現實的社會需求存在一定差異。部分知識內容也較為陳舊,不能體現新時期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目的性較差,知識、技能和企業崗位的對接性不強,教學效果自然就不夠理想。
(二)實踐教學和綜合模擬內容較為簡單,適用性不強
在舊有的實踐體系中,課程實訓對教學軟件的依賴性較強,學生手工做賬能力較為欠缺。為了滿足實驗教學需要,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和會計課程相匹配的教學軟件。這些軟件并不能滿足企業對員工手工做賬的要求,也無法鍛煉學生手工填寫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能力,導致學生缺乏實際工作技能,無法勝任工作崗位的需要。
鑒于上述問題,我院會計專業教學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與探索,在以下幾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構建“課—賽—證”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大,職業資格考試在校園里面已經成為熱點問題。如果能把會計職業資格教育和學歷教育進行必要融合,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還可以體現社會對會計從業人員最新的素質要求。學生通過參加培訓和考證,也能獲取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也能獲取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順利就業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我院會計專業教學團隊除了進行必要的課程改革,還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去加強單招學生的自我認可,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以期讓單招學生盡快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為以后的學習和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2.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構建“學中練,練中學”的復合教學體系
會計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有豐富且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為培養學生理實兼具的綜合素質,我們采用小組協同、課練融合的方式,在課堂上融入實訓,在實訓開展中授課,讓學生“學中練,練中學”,培養扎實的專業功底。在實訓工作中,我們還積極拓展校外資源,建立松散型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為學生校外實訓和指導教師綜合業務素質的提高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3.改進教學方式,推行案例和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和項目教學的目的是用典型、具體的事例和任務,把復雜的理論問題通俗、生動、形象地講授給學生,使學生易于理解。同時還要通過案例向學生提示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通過案例和項目化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和戰斗能力也日益增強。
4,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規劃各門課程的考試制度
以往,會計考試大多是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問題的解決與分析過程考核較少。考試的試題不利于考察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為解決此問題,我們重建了會計試題資源庫,力求增加對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項目的考查,以企業的業務要求為標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行評測。
四、“1235”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運行的效果
通過大量的摸索,我院會計專業教學團隊在學院“三能為本,虛實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提煉出了“1235”的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即一個目標: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2”即兩個證書:畢業證和會計從業資格證;“3”即三個能力: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實操能力;“5”即五門核心課程: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電算化、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
按照工學結合的要求,會計專業教學團隊又對包括單招學生在內的職高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三段式”設計,即“課堂理論+校內實訓+校外實習”,分別由團隊教師分工合作實施。此外,“六位一體”的實訓教學模式,即“課前會計認知、會計基本技能、課程模塊實訓、課程實訓、校內綜合模擬實訓、校外頂崗實訓”,也讓教學效果變得明顯,學生感到學得更輕松、更扎實,職業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通過不懈的努力,我院會計專業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設置了更加適應單招學生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了更加適應單招學生的人才培養措施及改革人才培養評價模式,也營造了適應單招學生成長、成才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經過多年的建設,會計專業完成了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并以此為依據修訂并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了專業課程體系,修訂了會計專業課程標準和實訓指導書,出版了多本專業教材。學生會計從業資格證過關率在75%以上,初級會計職稱證書過關率50%以上今年又在四川省高職院校會計技能大賽中蟬聯一等獎。此外,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專業技術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李秀蓮,張雅淇,馬麗瑩,等.面向人才市場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6(3).
[2]楊曉丹,李雄飛.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2).
[3]王涵濱.高效會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現狀及對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