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潔瑾
[摘 要] 從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外在環境出發,以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校園英語廣播臺的優化為例, 結合問卷調查,闡述校園英語廣播臺的有效運用能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關 鍵 詞] 校園英語廣播臺;改革;外在環境;英語聽說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80-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運用到英語的場合越來越多。大至政治外交場合,小至家中觀看英文影碟,或者辨識公共場所洗手間的標識等,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英文或與英文相關的事物。人們對英語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希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希望自己能自如地與外國人交談,希望不看中文字幕就能明白英文片的對白……然而,令人悲哀的是,經過十年或許更長時間的英語學習,很多人(包括大專院校的學生)的英語仍然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
盡管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借助各種電子設備較快地進行單詞或詞組的查詢,甚至可以利用機器進行現場翻譯。但查詢的過程費時費力,機器翻譯又過于生硬,準確性也有待商榷,這就對學生個人英語聽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現狀及理論依據
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呢?為了了解目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筆者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護理專業剛入校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樣本總量為150人,共發出問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為100%,隨機抽取樣本個體,其所反映的具體情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此次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導致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欠佳:有40%的學生認為語境不好是英語能力提不高的根本原因,30%的學生認為懶惰是根本原因——的確,“語境”是英語學習的外在環境,而“懶惰”是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屬于內因。哲學基礎中講道: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因此,要想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尤其是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我們必須要充分利用外在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現代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就是個體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是其心理結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它既強調外在的客觀環境,也強調學習者內在的主觀因素。就英語學習而言,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指導者”的角色,通過創建一定的外在語言環境(如本文即將探討的校園英語廣播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高職高專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目標。
三、優化方案與成效
目前,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時數少、教學任務重等問題日益突出。而我國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課堂教學交際活動進行得較少,基本仍是知識型的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僅靠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有很大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的環境。如,英語角、英語廣播臺、英語晚會以及各種類型的英語趣味比賽項目等。當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終端,向學生推薦各種有助于英語學習的軟件。然而,一方面,網絡資訊過于龐雜,學生缺乏自我鑒別能力;另一方面,課外缺乏教師的監控,很多高職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在這種現狀下,如何利用現有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浸入式”英語聽說環境呢?本文即從優化校園英語廣播臺來提高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角度,進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很多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園廣播臺,也創辦了一些很不錯的欄目。但原有的校園廣播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高職院校(尤其是一些無英語專業的高職院校),校園廣播臺并不開設英語版塊,即便有,也是一些內容單調的美文賞析,完全不能調動學生收聽的積極性,僅僅成了擺設。
那么,怎樣充分地利用現有的校園廣播臺的設備把英語的各種內容融入其中,真正地起到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作用呢?筆者及相關課題的同事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書院校區的校園廣播臺進行了一次探索性的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根據學期初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關于英語學習的問卷調查統計,發現大多數學生(84%)英語聽力訓練的動機是屬于外在型的,他們能認識到聽力是自己的弱項,也認識到外語聽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從主觀上存在著較強的學習動機。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大量展開聽力的訓練,而課外英語訓練環境不夠理想,學生自身又缺乏主觀能動性。作為第二課堂開展的各項活動,包括校園英語廣播臺在內,由于其節目質量不佳而遭受學生的摒棄。調查顯示,只有5%的學生會收聽校園英語廣播。
針對這樣的結果,我們聯合相關職能部門,比如團委、學工處、信息中心等,對校園英語廣播臺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我們把校園廣播的英語版塊分成兩大部分:
一是在學生非上課期間(早晨、中午、傍晚的用餐時間)用廣播向整個校區播放英語節目,給學生創造每天都能接觸英語的環境。欄目形式多樣化:美文賞析、英文歌曲欣賞、影片經典對白、點歌、幽默一笑、校園風云人物等。并面向整個校區招收編輯、主持人、電臺記者,對節目進行具體的創作、編輯、播音和管理。還通過校園廣播策劃了系列全院性的活動,如“Talking Together”英語話題討論,每班組織4名學生代表班級參加,自選話題,以訪談類節目的形式出現,廣播站在每周的英語廣播節目中專辟一天進行現場直播,并對各班發言內容做全程現場錄音。錄音帶最終交由英語教研室及相關學生工作部門進行集體評獎。共設最佳主題獎、最佳創作獎、最佳語音獎、最佳合作獎、最佳創意獎等五項大獎。諸如此類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各項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
二是利用無線電調頻發射信號發送相關英語內容。每個學生入學初都會領到一個小收音機,用于A、B級,四、六級考試的聽力接收。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把一些聽力訓練、課文內容、VOA、BBC等精心挑選的內容放在發射臺中,進行全天候的循環播放,并把播放時段與播放內容公布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收聽的時間與內容。由于每個人都有惰性,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后,很多學生很有可能不再主動收聽發射臺的內容,這時,教師就要起到督促和指導的作用,并使用相關的檢測手段,如對所聽內容進行課堂測驗,或課堂展示等過程性的評價機制,促使學生養成收聽的好習慣。
這兩大英語版塊相結合,使校園英語廣播深入人心。經過一個學期的試行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學期末,對學生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有85%的學生會主動收聽校園英語廣播,共計有9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聽說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學生也建議,學院能提供更多類似的語言學習環境。
四、結語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運用,不僅要求會讀、會寫,也要會聽、會說。這既需要學生自身內在的努力,也需要外部學習環境的刺激,同時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指導與監控。我院此次推進的校園英語廣播臺優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目前已向全院各個校區推廣。我們也將把這樣的探索性改革繼續下去,對英語角、校園網絡和自主學習平臺等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使用,給學生創設更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何師勝.辦好校園英語廣播電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4(4).
[3]蔣興貴,羅德平.不能忽視的英語教學環節:課外活動[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15(3).
[4]謝詠梅.高職生英語聽力訓練狀況的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