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兵
[關 鍵 詞] IT產業;網絡教學;行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37-01
一、產業文化進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策略即“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三進”即“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
(一)“中國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急需產業文化
為了有效工作必須敬業、負責和誠信,必須具有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必須具有環保意識和能力。教育應該為學習者能夠終身持續地學習各種知識、價值觀、態度、能力和技能創造條件。職業教育應成為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開發的對象和增加財富的源泉,而且要成為發展的中心和終極目標。
(二)職業院校產業文化建設的缺失
職業教育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文化建設嚴重落后,已經并且必將會嚴重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甚至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已經進入大規模、批量化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階段。目前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矛盾是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的勞動力需求與落后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矛盾!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業的一線崗位,而現代企業需要的員工,不僅要有熟練的技術,還必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因為企業的生命力越來越需要文化的滋養。所以職業院校加強企業文化教育是大勢所趨。
二、《中國IT產業文化簡史》開發的實踐
我院是信息技術類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主要有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電子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網絡等IT 類專業。我院在辦學過程中自覺地加強與工業文化的對接,踐行高校文化育人的根本要求,深化實踐,使校園文化建設特色鮮明。幾年前,我院就率先在高職院校中嘗試開設了“行業文化”課程。
(一)組織精兵強將、吸納企業人員組成編寫隊伍
從我院計算機學院、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等選擇經驗豐富、專業背景強、教學能力好的教師組成教材編寫團隊,并且聘請了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想電腦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顧問。
(二)召開論證會,聽取專家意見,確定編寫原則
(1)以事說史,史中見人,突出標志性人物、事件;(2)圖文并茂。要有史圖、數據表格等,史論要精辟;(3)脈絡清晰、深入淺出,可讀性強;(4)透過表象,看出本質;每章結尾有小結點評等。
(三)廣泛走訪企業,到企業實地調研,確定編寫提綱。(1)文獻研究: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包括歷史著作、考古發現、行業企業志、地方志以及重要的人物傳記,將這些資料匯集起來,梳理出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線索。 (2)比較分析:通過對同一產業在不同環境下,或不同產業在相同環境下的比較分析,既看到其中的差別,又能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共同特征和規律。(3)實地調研:通過參觀博物館、走訪企業、訪問企業員工等方法,近距離地獲取生動、翔實的歷史信息,增強學習的現場感,深化對歷史的認識。
(四)開發數字化資源、進行網絡教學
為拓展產業文化史教育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便捷性,應將教育內容向行業企業和社會拓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上述課程、教材和資源進行數字化開發,建立中國IT產業文化史的教育資源庫,搭建數字化網絡學習平臺。收集查閱第一手權威系統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
三、《中國IT產業文化簡史》教材開發后的新探索
在產業文化進教育方面,我院邁出了關鍵扎實的一步,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在高職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響。除了已經開發出了《中國IT產業文化簡史》教材,今后還有一系列新的舉措等待我們去實施。
(一)建設IT文化展館
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營造專業文化。第一部分為IT技術發展史,以各階段信息產業設備等典型產品展示IT產業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圖片、展板、多媒體演示等形式展示信息技術的發展。第二部分為IT典型企業文化,展示聯想、華為等不同階段的代表性產品。
(二)企業化的實訓文化建設
引入企業運行機制,加強實訓中心的建設。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各種仿真的工作環境,實訓場所要最大化地模擬企業場景,實訓器材的擺放、規章制度的要求、教師的演練都要與企業崗位的工作環境相一致,并通過實物、標語、展板、易拉寶、文化墻的形式展現企業精神和工作氣氛。
(三)在校園內設立企業文化長廊
設立優秀企業家及名人名言宣傳燈箱,樓宇內擺置合作企業標識,教師辦公區按照企業格局設置,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職業環境中學習技術、熟悉工作流程。
參考文獻:
[1]余祖光.先進工業文化進入職業院校校園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22).
[2]王林.關于職業教育中融入產業文化的思考[J].職業技術,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