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菊
[摘 要] 在語言中習語作為其精華,具備很強的文化特征。翻譯習語過程中,不但要解決好語言與文化間的沖突,而且為了將源語風貌還原,還需要將源語文化內涵準確、有效地表達。要合理運用習語翻譯的方法,有效采用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以及省略策略,保障合理地、科學地傳遞源語習語文化信息。基于此,從文化角度對習語翻譯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策略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 鍵 詞] 文化角度;差異;習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56-02
習語能夠將某個國家文化內涵很好地反映和傳達,受到了人們的一致關注。在日常生活中,習語由于自身豐富的、準確的文化內涵被人們廣泛運用,其在不同程度上可將某一國家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等全面反映。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國家都希望能夠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和交流,了解其他國家的異域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尋找合適的、有效的習語翻譯方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一、語言與文化
泰勒是英國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他曾經對文化下過這樣的定義,文化這一整體很復雜,其中包括習俗、信仰、法律等人們所能獲取到的能力。從多方面來看,泰勒這個定義并不是很全面的,但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和認可。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二者間有很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價值理念、心理狀態等,都在話語中反映,讓話語更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傳統文化中,習語受到其制約,有其固定的意義。但從整體上而言,其并不是簡單地將構詞意義相加,而是富含很深的文化成分,唯有了解這些深層次的文化成分,才能很好地理解源語。
二、對習語翻譯產生影響的文化差異因素分析
(一)生存背景的差異
在一系列的文化體系中,每一客觀事物所包括的價值是不同的,所引起的聯想和內涵也是不同的。在漢語文化中,所講的“東風”便是“春天的風”。但是英國位于西半球北溫帶,對于英國來講,春天來臨代表著西風刮起。可見,生存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在源語翻譯中出現文化差異,正因為這種文化差異的出現,所以才需要進行習語翻譯。
(二)中英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
無論是在源語還是在篇章中,英文的語法邏輯和行文方式都是焦點從小到大、從重心到非重心的轉移。但結合中文邏輯思維來講,其與英文邏輯思維是相反的,其正好是從大到小、從非重心到重心的轉移。所以,在英文中,通常都是先將重要信息講述出來,先講述結果、主張、看法,從小講轉換到大講。但中文卻與此相反,通常先講述“因為”“所以”,先交代好條件,最終講述結論。如,中文中講述:“墻上的畫”,英文表述是:“the picture on the wall”,但中文思考者就會從“畫”移動到“墻”,可見,語言正是轉移焦點的過程。中文和英文語序有區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思維模式的差異。開展語序正是某種邏輯思維過程,也是焦點轉移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從邏輯思維方面上來思考的話,那么中文在講到“畫”時,不會先說畫,而會先講墻,由此可見,中文邏輯思維是間接的;但英文講畫時,就會直接先講畫,然后講述墻,所以,英文思維與中文思維對比而言,前者是很直接的。
(三)傳統文化的差異
隨著各個國家交流日益頻發,習語翻譯工作越發重要,習語翻譯與普通翻譯對比而言,有很大的特殊性,在翻譯中,要求譯者結合認知語境,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這樣有助于加強各國人們的交流和溝通。我們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互幫互助、拾金不昧等傳統美德廣為流傳。因此,在我國有非常多與禮貌、教育相關的習語。但是,在英語習語中卻并不多見。在中文和英文習語上附加一些文化因素,會加強英文和中文習語的魅力,但也會影響文化的翻譯。所出現的文化障礙,會導致理解中英文習語時出現偏差。如,皇帝是九五之尊,我國人們稱其為“人中龍鳳”,但是英文讀者卻有很大的困惑,在他們的國家中,“龍”被視為一種很可怕的怪物。直接翻譯的話,其他國家的人們會困惑為什么要這樣比喻。因此,在翻譯中,翻譯者應考慮怎樣從一種語言將其翻譯為成語,這樣就不會出現誤解的情況,即便是出現誤解,誤解也是很小的。
三、文化角度下習語翻譯的策略
(一)合理運用習語翻譯的方法
1.直譯法。在某種特定語法規則中,語言的轉換是可按照直譯方法進行的,此種方法就是展開客觀描述,沒有一點主觀色彩摻雜其中,將原有文化很好的保留。但應用這種方法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在非常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很多西方習語,通過直譯后,已被充分納入我國語言體系中,可見,習語翻譯有助于完善各個國家習語的不足。
2.意譯法。當翻譯漢語或者英語有很大出入時,其根本是難以找到相符的聯系,這時可應用意譯法。在英語中,White elephant代表廢物,應用直接翻譯或者套譯方法,會讓人產生很大的誤解。在有關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習語差異上,并不是一套結構只對應一種譯法,在翻譯時,所采用的方法至少有兩種,在詞匯的大量豐富和發展中,涌現出很多新型翻譯方法,如節譯法、縮譯法等。但在實際應用中,其實更多的是綜合多種方法,達到翻譯的最初目的,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合作。
(二)有效運用習語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
1.歸化翻譯策略。歸化指的是運用民族主義態度,確保外語文本與文化價值觀相符。在規劃中,要求要向目的語者并攏,采用目的語讀者習慣和喜愛的方式表達原文內容。奈達作為規劃理論的代表,他認為翻譯作品應該是對等的,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在表達形式上,都要與目的語規范相符。在翻譯英語習語過程中,歸化對策共分為兩種基本原則,一是忠實原則的規劃,在語言層面中重視翻譯效果,在翻譯中找尋同等或者效果相同的習語進行翻譯,準確表達意思。二是非忠實原則規劃,在文化層面重視意識形態的翻譯,確保譯語中不但有翻譯者很濃厚的主觀情緒,而且還要有民族文化特色,這樣才能激發讀者對源語研究的興趣,有助于雙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
2.異化翻譯策略。此翻譯對策就是要求翻譯者能夠主動向作者靠攏,運用作者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表達原文內容。通常而言,在傳統文化中,一些有著很濃民族特色的習語,不能全部將其“歸化”,應該給其他國家的人們穿上我國的“旗袍”,并將我國傳統文化還原本來面貌。勞倫斯·韋努蒂是一名著名的美國翻譯家,“反翻譯”就是他提出的,也就是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風格上,譯作都應保留其源語特色,與“目的語”有很大不同,并且目的語讀者不一定會接受源語文化意象。所以,翻譯者不需要目的語者看懂譯語,將原文文化意象改變。反之,翻譯者應在目的語中移入源語文化,這樣就可以讓翻譯者和譯文者都能接受和認可源語文化。眾所周知,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崇文化,將源語文化帶到目的語者面前。在英譯《紅樓夢》過程中,楊憲益運用異化翻譯理論,將源語文化因素有所保留。如,在譯文“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中,“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楊憲益在英語中融入我國文化意象詞匯。在我國漢語中,“luck”就是禍福,“storm”就是風云,但在英語中卻沒有對等的意思,為了能夠將源語文化特點有所保留,運用異化理論對文化想象進行處理,將源語文化因素進行了保留。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下,每一個國家的交流工作都應給予高度重視。翻譯作為國家語言交流中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工作,有利于促進各國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將習語翻譯融入英文翻譯中,為習語翻譯開辟了新的發展渠道。
由此可見,歸劃翻譯有很多種作用,既能幫助讀者很好地理解原文內容,防止文化矛盾,又能達到互相交流文化的目的。英語習語有很濃厚的文化特征,異化、歸化是兩種翻譯策略,受英語習語的限制和影響,兩者相互彌補、互補互足。歸化可以將語源精神和寓意很好地表達給讀者,異化將源語文化特色進行了保留,翻譯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客觀地把握原文,在此基礎上,還不能忽視認知具備主觀性這一特征,達到異化和歸化二者的統一,進一步加強翻譯的自由度,這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原文,并對原文有自身的看法和感悟。在實際翻譯中,無論是運用異化翻譯源語,還是采用歸化翻譯源語,譯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地、及時地理解源語,防止誤解源語意思,因此,在翻譯中,需要譯者結合情境,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選擇一種翻譯策略,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兩種翻譯策略同時使用,進而提高翻譯的準確度,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源語意思,與讀者達成共鳴。
3.適度采用習語翻譯的省略策略。在翻譯中,省略策略在翻譯目的、文本、中介媒體等因素的差異下,省略程度也有所差異。如,在書寫文本中,在要求源語統一和完整的狀況下,筆譯不允許有太多的省略。但在文字、影像等環境中,文本、語篇等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這時口譯和翻譯省略程度都會有明顯的加強。另外,文本、語篇的口語、書寫、特征等都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都會影響其省略程度。對于翻譯的省略程度來講,一般都是根據文字閱讀和口語落差而言,必須要控制好文字字數,一般都是在口語字數的三分之一,所以,簡化是翻譯的主要任務。但現代人們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低,不喜歡長篇大論的文章,追求碎片式的閱讀,所以,在翻譯中,運用省略原則十分有必要。此外,在語言交際中,語句理解對于幫助讀者理解源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話語中包含很多個信息,在翻譯中應先理解這些信息,進而理解原文意思,避免讀者誤解原文意思。
總之,英漢習語既具有顯著的地域色彩,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這其中包含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文化信息。在翻譯習語中,對翻譯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翻譯者能夠處理好語言與文化二者的關系,而且還要在結合源語習語的特征,將譯語文化特色充分展現。結合各個狀況的不同,采用與之相符的翻譯方式,這樣才能確保有效地、準確地傳遞習語文化信息,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推動彼此文化間的有效交流。
參考文獻:
[1]李為山.中英數字習語中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海外英語,2015(21):138-139.
[2]陳丹.從文化差異看西方習語的翻譯[J].校園英語,2016(5):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