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
[摘 要] 為更好地推動本科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河套學院組織了第四期青年教師骨干研修班,研修主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因此,研修班對全院本科生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調查問卷。從學院本科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研究,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調查;學習興趣;理論聯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03-01
一、選樣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涉及全校所有的本科生,共14個專業,2111名學生。問卷調查通過網上答卷的方式進行。在問卷內容安排上采取封閉式和開放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其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封閉性題目,第三部分是開放性題目。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生基本情況及對目前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認識度的調查;第二部分從學生對大學學習中知識、能力(側重實踐能力)、素質的基本訴求進行調查;第三部分通過開放性題目了解學生對未來課堂教學所寄予的希望。
本文將從調查問卷中摘取相關的8道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問卷調查結果
1.你選擇所學專業的原因(單選):個人興趣占35.39%;就業導向占31.69%;家長愿望占11.75%;盲目選擇占21.17%。
2.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你對所學專業的態度(單選):感興趣的學生占到了38.47%;一般占到了56.75%;不感興趣的學生占到了4.78%。
3.目前你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滿意程度(單選):大部分滿意的學生占67.93%;全部滿意占17.86%;少部分滿意占13.69%;全部不滿意占0.52%。
4.你認為教師的哪種課堂行為最能激發你的學習興趣(單選):授課內容豐富生動占46.23%;與學生互動交流占18.43%;教學方法多樣占15.21%;教師個性魅力占20.13%。
5.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現象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單選):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占47.61%;課堂枯燥占32.4%;手機依賴占19.99%。
6.為了更好地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請你對老師的教學提幾點意見或建議: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激發學生興趣占34.8%;要求參加實踐占30.4%;要求與學生溝通占21.7%;其他13.1%。
7.你現在學習的最主要目的(單選):獲得文憑占42.11%;提升素質占29.18%;準備考研占26.05%;未曾想過占2.66%
8.你經常借閱或購買的書籍(多選):文學類占68.5%;專業類占45.19%;科技類占25.34%;求職類占23.26%。
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據調查,河套學院本科生選擇專業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出于興趣。調查數據(題1)中顯示35.39%的學生選擇專業是出于個人興趣,就業導向是31.69%。這充分說明選擇專業主要考慮個人興趣和就業。學院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授課內容、授課方法能否服務于今后的就業,是學生本科四年學習的主要驅動力。但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習興趣并不樂觀。
調查數據(題2)顯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對專業感興趣比例是38.47%,而56.75%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般”,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現有的專業課程學習并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究其原因除學生自身的問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之外,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在對教師課堂滿意度的調查(題3)中,全部滿意的占17.86%,大部分滿意的占67.93%。從這個數據可以得知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還是較高的,但為什么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呢?筆者認為學生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態度。知識的儲備還是滿意的,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及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教師的哪種課堂行為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調查(題4)中,授課內容豐富生動的比例最高,達到46.23%,在開放性題目(題6)即為了更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請你對教師的教學提幾點意見或建議:除要求教師授課內容豐富生動之外還建議教師多使用實踐教學方法,比例為30.4%。分析上述兩組數據可以得知學生既要求老師具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又要求教師的授課方法要生動,與生活更貼切,實踐性更強。
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并重,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其內驅動力,產生學習興趣。反之,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沒興趣,甚至會有玩手機的現象產生。例如,在學生玩手機現象產生原因的調查(題5)中,47.61%的學生認為玩手機的原因是“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有32.4%的學生玩手機是覺得課堂枯燥。
四、調查反思
1.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加強教學的實踐性也是學生迫切的需求。
3.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要始終將思想性融于其中。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潘懋元.做強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與特征研究[J].中國等教育研究,2009(12):15-18.
[3]張紅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