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 應用技術大學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定位于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職業素養為切入點,根據應用技術大學及現代社會對學生實踐性、創新性、國際性等職業素質培養的新要求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192-01
一、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發展背景
在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明確提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3年開始,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發起成立并加入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開啟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之路。
(二)概念界定
1.應用技術大學
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地方本科高校可統稱為應用技術大學。應用技術大學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種類型,兩者主要區別為:應用技術大學強調以技術積累創新和服務產業實際貢獻為價值基準;以職業和崗位需求設置專業;在治理結構上注重行業企業直接參與治理;在內部運行上,強調真實應用為基礎實現培養與需求無縫對接。
2.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概括地講是指從事某種工作、專門業務或完成特定職責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是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應用技術大學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應貫穿到職業活動的全過程,除要養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外,更要對學生實踐性、創新性、國際性等綜合素質進行滲透式培養。
二、應用技術大學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需求
(一)職業知識技能
應用技術大學所培養的人才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要牢固掌握各行業所需的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并具有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
按照面向應用、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培養理念,加強實踐教學,強化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技術能力和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關鍵點在于專業面向的行業所需,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復合性。
(二)職業道德
作為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職業道德是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質,是符合從事職業特點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道德品質等的綜合要求。比如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法律意識、環境意識、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等,應用技術大學學生需具備職業一線的職業訓練和經驗,在真實職業過程中進行技術及管理問題的職業操守訓練。
(三)職業行為習慣
職業行為習慣是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將良好的心態、技能等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將良好的職業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等完美發揮。應用技術大學利用自身辦學優勢可根據行業、企業所需,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多種課程,在滲透式教育中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溝通、服務、質量等意識。
三、應用技術大學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一)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機制
應用技術大學的最大優勢在于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功能,需尋求多方位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比如,通過對行業、企業定期調研和交流,了解所需并適時調整課程體系;通過共建產學合作教育基地,共同設計開發課程,雙方師資互通,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力量;通過開設企業定向培訓班,開設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企業文化、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等課程,結合實地實習,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認知能力和實戰能力。
(二)打造校級共享綜合實驗實訓教學共享平臺
應用技術大學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實踐教學,因此需加強校級綜合實驗實訓教學共享平臺建設。共享平臺應以滿足學校多種專業的實驗實訓需求為前提,具有實踐教學、項目研發、技術培訓等功能,體現跨專業、跨學科資源共享的發展方向。學生在教學中心內可以進行崗前實訓、職業技能訓練、角色扮演、業務模式等,進行職業素養教育實時滲透。
(三)靈活配置教學資源及考核評價方式
應用技術大學應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導向,靈活設置學科、專業,符合教育教學體系服從于教育類型的特點,比如,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應以啟發式、情景式、案例式為宜,講究實用、實踐;靈活配置學制,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有區別的設計,學生可選擇性地進行各項職業素養訓練;考核評價方式多樣化,以實踐實訓過程中評價為主,行業企業共同參與。
(四)拓展國際化、開放性合作辦學渠道
通過與國際上相關院校開展校際合作項目,比如開展教學改革、合作辦學、學分互認、校企合作、師生交流、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達到開闊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闕明坤,張韋韋.應用技術大學:地方高校“升級版”[J].教育與職業,2014(3):22-27.
[2]胡曉敏.對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認識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4(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