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83-01
人生聰明識字起。
識字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重點,尤其低段語文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如何使識字教學從枯燥乏味走向活潑生動,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有效,這是低段語文組老師一直以來的追求。一年級學生入校后,最讓人困惑的就是學生的識字量參差不齊,有的已經認識了一千多漢字,能夠獨立閱讀淺顯的兒童讀物;有的識字量卻很少,就連基本的做題讀題都需要依靠家長老師,更別說閱讀讀物、記錄作業等事情了。所以,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已經成為一年級老師急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針對問題,采取“愉悅閱讀”法,讓學生自然識字。
閱讀是孩子們喜歡的,可他們無法獨立完成。只布置閱讀任務,那只是“徒有其表”,而單純的識字教學枯燥乏味,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談不上喜歡。
首先,讀唱兒歌是愉悅閱讀的首選。根據兩屆一年級的經驗,學生一入校,就讓學生張口高調念書,而所讀書的內容便是朗朗上口的兒童詩歌。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每個學生都會背誦,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字,這個不怕,只要張口跟著讀念就行。
這里主要培養的是讓學生眼睛緊盯著兒童歌的字即可。像類似的兒童詩歌,最讓學生接受的便是薛瑞萍主編的《日有所誦》200首經典兒歌,如《小貓拉車》“小貓拉車,老鼠不坐。黃鼠狼拉車,小雞不坐。灰狼拉車,山羊不坐,老虎拉車,誰也不坐。”諸如此類的節奏明快,押韻上口的兒童詩歌,一方面可以上孩子們在吟唱中得到快樂,另一方面還從中認識了很多字,像這樣的識字法,不是硬生生的逼迫孩子認字,而是在歡唱中自然識字。這種自然識字法達到事半功半的效果。這種吟誦,一般是借助識字多的孩子帶著識字少的孩子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和漢字反復見面,實現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想結合。同時,培養閱讀興趣,積累語言材料,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越讀越識”,“越識越讀”的良好循環。在學生自由認讀的基礎上,問他們通過這個故事或者這首兒歌,認識了哪幾個字,然后全班交流,做到資源共享。
其次,閱讀是識字的途徑,在閱讀中增加識字量。
只有孩子的識字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他們才能進入閱讀。但是如何積累就成為孩子閱讀過程的一個障礙。因為很大一部分孩子的興趣度還沒保持到積累足夠的量時,就已經“降溫”了。因此“邊學邊讀”成為維護孩子識字興趣度的重要手段。一個字,兩個字,孩子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兒歌會念了,小故事會講了,童話故事會讀了。
而識字過程的樂趣在更深層面上引發了孩子們對閱讀的濃厚興趣。為識字開展的閱讀活動,把生字的認識、鞏固過程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即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拓展了識字的空間。學生在讀書中識字,受到“獎勵”,體會到了識字的快樂。多識字又促進了閱讀,讓閱讀成為了快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一般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至7周左右,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也正是學生切身體會學習拼音用處大,識字讀書要靠它的重要階段。識字教學需要課本,這是學習語文的憑借。然而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課本能容納的東西實在是太有限了。因此,我們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招牌、商品包裝物,各種報刊雜志結合起來,成為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由于各種課外讀物相對更加規范,同時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也有幫助,所以,我們不妨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變成了圖文并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動手,動腦,收集,整理,編排的同時,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經過200首經典兒歌的誦讀,識字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這時再讀一些內容豐富新穎的現代兒童拼音讀物。“趣”是孩子們對課外讀物最先的選擇。教師此時應抓住機會用“趣”吸引孩子,同時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趣”。教師可以先自己讀或動員家長讀一些對孩子產生吸引力的文章給孩子聽,讓課外閱讀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教師也可以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更重要的是能鞏固學過的生字。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重現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當然,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在現代生活中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學會生活,成為有思想有靈性的社會人,才是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但開始時,我們教師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則將“弄巧成拙”,扼殺學生閱讀的熱情。實踐中我們主要采取“分層要求,循序漸進”的方法,即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閱讀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復述故事的大意;閱讀能力一般的同學可以先讀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讀,不求快,但求讀音準確;閱讀能力較差的同學閱讀比較困難,便可以引導他們“找朋友”,即從書中找出自己學過的生字,并用鉛筆在其下打一小點。這樣,人人都在“閱讀”,人人都能“閱讀”,包括“找朋友”的學生也“讀”得興致勃勃。日積月累,打點的字越來越多,學生便可以自由閱讀了。這一過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展,重視低年級課外閱讀亦可可一舉兩得。
愉悅閱讀識字,讓孩子豐厚底蘊,形成語感,從而帶動更廣泛的閱讀,向優秀文化邁進,走向聰明,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