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47-02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架起了一座的橋梁。,多媒體教學使農村語文教學充滿了情趣和活力,具有顯而易見的魅力。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知識。善于捕捉使用多媒體教學契機,突破重難點,優化課堂結構,對引導學生自我創造,調動學生實踐,具有積極作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其具有顯而易見的魅力:它節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能夠使文字變成畫面;抽象的化形象;復雜的化簡單;靜態的變為動態,使語文教學充滿情趣和活力,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達到優化課堂結構的效果。可以說,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節約課堂時間
課文板書設計相當重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但有的板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免去了很多抄寫的時間,節約課堂時間。比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大瀑布的葬禮》文中用很多優美的詞句描寫大瀑布的美,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使大瀑布漸漸消失,學生只是從文字中了解到瀑布,不能從感觀上理解。老師過多的講解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分散了學生的思路。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不同了,只要輕輕一點,準備好的圖片就會隨即出現,既節約了時間,又便于學生理解,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如我在講《草船借箭》一文時,徹底改變了以往只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的重點字、詞、句的傳統做法,將與故事情節相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等人物的介紹、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個視頻片斷一起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的認知面不再局限于課文中那些單調枯燥的文字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內容,在愉悅的體驗中感知知識、探究知識、接受知識。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且病句錯字連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三八”婦女節前,我讓學生寫《我的好媽媽》、《媽媽,我想對您說……》等,為了防止學生寫空話、套話。我讓學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樂曲聲中,看從VCD碟片中轉錄的《懂你》,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完全進入角色,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
由于我能根據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錄像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寫出了許多生動感人的好文章。
三、利用多媒體能及時反饋信息,因材施教
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是雙向的,它既可以呈現教學信息,又可以收集學生的反應信息,及時地對反應信息進行診斷和評價。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第二部分內容較長,讓學生練習概括段意。成績好的學生會馬上思考并動筆,基礎稍差一點的學生可按鍵,電腦會出現提示1:“這段主要講了誰?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如果基礎更差的學生還想不出來,再點擊鼠標,出現提示2:“這段主要講了桑娜__,看到__”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導,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難易適度的練習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利用CAI,可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練習課件(也可從網上下載)。學生根據個人學習基礎選擇練習內容,自主學習,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雙向交流。這種交互對話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而改變學習內容,因而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這既可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及時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又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
四、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教學難點
學生的認識是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發展規律,即以多媒體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豐富化,讓學生感知。如我上六年級上冊第5課《詹天佑》一課中,火車是怎樣走“人”字形鐵路的呢?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用Flash把火車爬坡的過程制成課件。教學時,隨著隆隆的火車聲,火車頭一推一拉,再由推轉為拉,拉轉為推,火車輕松上陡坡的過程便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了。上六年級上冊《狼和鹿的故事》這一課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生態平衡這一難點,我制作了狼被殺之前森林中的情景以及狼被殺后森林中的情景的動畫,并配以恰當的音樂,當這兩組反差很大的畫面、音樂出現在同學們眼前時,同學們被震撼了,深刻的了解到雖然人們的初衷是為了保護鹿而殺了狼,可結果不僅害了鹿而且使昔日蔥綠繁茂的大森林變得象被火燒過一樣。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講解,同學們自然而然悟出了一個道理:我們人類一定要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就這樣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迎刃而解。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鯨》一課,在理解課文難點“鯨為什么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時”,我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并用電腦演示:在太平洋舉行一場魚類運動會,鯨寶寶也來參加,鯊魚拿著刀就是不讓它進去,鯨寶寶心中不解,只好問媽媽。難點就是鯨寶寶提出的問題。教學過程中難點在情景中得到突破,教學過程的重點也在情景中變得更為突出。最后,學生把收集到鯨的資料互相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見多媒體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啟發了學生的情感的投入,達到求知和愉情的雙豐收,優化了課堂效果。
五、圖文并茂,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恰當地采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由眼前的景象,聯系生活,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加深對眼前事物的認識,豐富觀察的感受。
如我在教學三年級《荷葉》一文,課文語句優美,用詞精確,有一種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作了如下設計:1、配樂示范朗讀,把學生帶進優美的情景之中。2、學習荷花的樣子時放一段有關荷花的錄像片,師配樂解說,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并展開討論,體會荷花的千姿百態,荷葉的挨挨擠擠。3、學生配樂讀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4、填空練習,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加大訓練力度。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了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如果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紅花,那么多媒體教學的恰當應用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溶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拓展教育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是以單一的形式來傳授知識的。如聽力課訓練聽,閱讀課訓練讀等,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可結合有關情境、情節,以“立體”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還可以配合課文適當地補充一些有關材料和時代背景的介紹,從而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例如,教五年級上《開國大典》時,可以綜合應用錄像、錄音,播放當時有關的紀錄片,從而強化了感受,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學生對開國盛況由模糊變為鮮明,這對學生體會課文的意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