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奎, 凌 劉(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研究?
胡永奎, 凌 劉
(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 四川 廣元 628000)
摘 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分析其臨床意義。方法:選取4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為觀察組和3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為對照組,進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比較兩組觀察對象的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心率為71.1±1.3(bpm),與對照組的71.0±1.1(bpm)無明顯差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4,P>0.05)。觀察組觀察對象R-R間期總體標準差、平均值標準差、標準差的平均值、平方根和總R-R間期數的百分比分別為85.6 ±1.8(ms)、83.4±2.1(ms)、20.1±1.9(ms)、12.1±1.1(ms)和4.1±1.3(%),均低于對照組的117.1±1.2 (ms)、118.1±2.7(ms)、56.7±1.6(ms)、37.2±1.5(ms)和15.2±1.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 44、t=61.32、t=85.93、t=81.97和t=36.87,均P<0.05)。結論:心率變異性相關指標可作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經系統損傷評估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2型糖尿病; 冠心?。?老年患者; 心率變異性
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2 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為觀察對象,并以3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為對照,觀察心率變異性指標的變化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67~78歲,平均年齡71.1±1.1歲。診斷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符合2011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的標準[4]:糖化血紅蛋白(A1C)≥6.5%或空腹血糖(FPG)≥7. 0mmoL/ L或OGTT試驗中2h血糖≥11.1mmoL/ L或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 1。冠心病診斷標準符合2010年衛生部公布的《WS319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5]: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并排除主動脈瓣病變、或陳舊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或冠脈造影檢查結果發現有≥70%的冠脈狹窄。另選取30例健康老年人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6~76歲,平均年齡73.2±1.2歲。兩組觀察對象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檢查方法及觀察指標:使用QX-2000動態心電圖儀(購自重慶奇星電子研究所)檢測心率變異性指標,包括:平均RR間期、R-R間期總體標準差、平均值標準差、標準差的平均值、平方根、總R-R間期數的百分比。其中平均值標準差、平方根、總R-R間期數的百分比為時域相關性指標。
1.3統計學處理:數據處理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 0,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平均心率為71.1±1.3(bpm),與對照組的71.0±1.1(bpm)無明顯差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4,P>0.05)。觀察組觀察對象R-R間期總體標準差、平均值標準差、標準差的平均值、平方根和總R-R間期數的百分比分別為85.6±1.8(ms)、83.4 ±2.1(ms)、20.1±1.9(ms)、12.1±1.1(ms)和4.1±1.3 (%),均低于對照組的117.1±1.2(ms)、118.1±2.7 (ms)、56.7±1.6(ms)、37.2±1.5(ms)和15.2±1.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44、t=61.32、t=85.93、t =81.97和t=36.87,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對象的心率變異性指標比較
心血管疾病常繼發于糖尿病。糖尿病并發心血管疾病種類繁多,其中以冠心病、心臟自主神經異常,心肌病變等,在這些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下,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現殘疾、甚至死亡。特別是冠心病,發病率較高,嚴重威脅了糖尿病人的生命質量。所以,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調護和治療,特別是關注冠心病的發病及病程進展對于糖尿病人至關重要。2型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發生幾率較高,70%以上的2型糖尿病病人會并發冠心病[1]。糖尿病并發心血管疾病的平均發生時間要早于非糖尿病患者,同時心血管疾病臨床癥狀“不典型”。研究分析認為,糖尿病常并發神經病變,造成糖尿病患者疼痛相對遲鈍,臨床1/3以上糖尿病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期缺乏對于胸口疼痛等典型癥狀的自訴,造成心血管病診斷證據的缺乏,引起臨床醫師漏診,任由病情發展[2]。
糖尿病造成多種細胞功能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血小板細胞均受其影響。以上細胞的功能異常能夠引起冠狀動脈硬化、促進形成血管內斑塊。同時,糖尿病病人繼發冠心病后,冠狀動脈受損程度要嚴重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前者病變范圍較廣,一般表現為多支血管受損傷,血管彌漫性多處損傷;造成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嚴重。糖尿病病程愈長,狹窄愈嚴重。即便糖尿病繼發冠心病病人的冠脈受損程度極為嚴重,由于糖尿病經對于神經造成的病理改變,致使患者痛覺敏感度降低。因此,此類患者缺乏典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表現。更容易發生無癥狀心肌缺血、無征兆心肌梗死,嚴重者發生猝死。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DAN)常并發于2型糖尿病病人,是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及(或)結構損傷造成的一組癥狀表現。DAN病理改變會涉及周圍神經、自主神經、顱神經等。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突變性[3]是其早期病理改變。DAN累及自主神經,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內臟自主神經與交感神經節細胞的異常。據報道[4],2型糖尿病繼發冠心病高齡病人心臟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都發生了形態學改變,神經纖維表現出念珠樣厚度增加,同時發生碎裂等。據此認為2型糖尿病高齡病人合并冠心病同時業已發生心臟自主神經病理變化。
心率變異性被認為是心臟竇房結病理改變反映于心動周期的改變,提示了竇性心律不齊嚴重與否及心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平衡性與張力,能夠敏感反映并提示心臟事件的發生。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水平下降提示心臟交感神經張力加劇,提示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大;副交感神經張力加劇,提示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本次認為研究,觀察組R-R間期總體標準差、平均值標準差、標準差的平均值、平方根及總R-R間期數的百分比分別為85.6±1.8(ms)、83.4±2.1(ms)、20.1 ±1.9(ms)、12.1±1.1(ms)和4.1±1.3(%),均低于對照組的117.1±1.2(ms)、118.1±2.7(ms)、56.7±1.6(ms)、37.2±1.5(ms)和15.2±1.2(%)。據此認為,本次研究中,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性下降,心血管事件風險加大,病死率增長。
參考文獻:
[1] 謝錦桃,劉軍,伍遠征,等.2011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診療標準執行綱要解讀[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 (18):1993~1997.
[2] WS319.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J].2010.
[3] 鄂瑞芳,趙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研究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9,29(4):70~71.
[4] 金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河北醫學,2014,(5):807~809.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U Yongkui, LING Liu, LIANG Yuanbi, et al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yuan,Sichuan Guangyuan 62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the heart rate variabi1ity in the e1der1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na1yze the c1inica1 significance. Method: 42 cases of e1der1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e1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30 cases of e1der1y hea1thy vo1unteers were se1ected as the contro1 group. Then the heart rate variabi1ity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average hear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1.1±1.3 (bpm),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1 group 71.0±1.1(bpm),there was not statistica1 significance (t=0.34,P>0.05). The SDNN,SDANN,SDNNindex,RMSSD and PNN50%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5. 6±1.8(ms),83.4±2.1(ms),20.1±1.9(ms),12.1±1.1(ms) and 4.1±1.3(%),which were 1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1 group 117.1±1.2(ms)、118.1±2.7(ms)、56.7±1.6(ms)、37.2±1.5(ms) and 15.2±1.2 (%),there were statistica1 significance (t=83.44,t=61.32,t=85.93,t=81.97 and t=36.87,a11 P<0. 05). Conclusion: The heart rate variabi1ity can be used as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type 2 diabetes me11itu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patients i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amage assessment.
Key words: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1der1y patient; Heart rate variabi1ity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2.022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2-0236-03
基金項目:?2011年四川省衛生廳科研課題立項,(編號:11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