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軍, 徐 寧, 郭君怡, 奚文靜(上海市黃浦區東南醫院放射科, 上海 黃浦區 200023)
?
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對功能性食管疾病診斷的價值?
武 軍, 徐 寧, 郭君怡, 奚文靜
(上海市黃浦區東南醫院放射科, 上海 黃浦區 200023)
摘 要:目的: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對功能性食管疾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采用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對200例可疑患者進行食管造影檢查,使用傳統造影對150例可疑患者進行食管造影檢查。結果: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得到的照片質量優于傳統造影技術,具有可存儲的特點,并且采用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檢查得到的病變顯示率、微小病變顯示率、與PPI診斷性治療結果一致率均高于使用傳統造影方法。數字化圖像和傳統胃腸機拍攝圖像清晰度、灰度、對比度均佳,但數字化胃腸機在偽影(P>0.05)、腔壁線(P>0.05)、雙對比區(P>0.01)和墻壁擴張度(P>0.05)方面更能體現觀察優勢。結論: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更適合用來觀察食道的功能改變,對功能性食管疾病診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將大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診斷性治療結果與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相結合,有助于提高FDE診斷效率。
關健詞: 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 功能性食管疾病; 臨床診斷
全數字化胃腸機是一種高清晰的數字化成像系統,與傳統胃腸機相比,在圖象的采集與影像資料的存儲查與傳輸上具有革命性改變,可降低輻射劑量,可提高病變顯示率(尤其是對微小病變和早期消化道癌),記錄器官的功能變化影像[1]。因此,將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與大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診斷性治療結果相結合可以成為FDE診斷的新方法,有助于提高FDE診斷效率。
1.1臨床資料:2008年至2013年間,對本院可疑患者進行食管造影檢查,使用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數字化組)2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齡1~80歲,平均年齡39歲。使用傳統造影(傳統組)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齡1~76歲,平均年齡35歲。
1.2方法:數字化組采用每s2幅至每s3幅的速率連續采集,分別拍攝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或右側位點片,有病變者攝取臥位點片。傳統組點片的曝光條件:設置管電壓為65~90kV,管電流40~120mA/ s,每例患者點片1~6張。
1.3設備:數字化組使用TELE DIAGNOST-900型多功能數字化胃腸機(荷蘭phi1ips),與8100干式激光相機(美國kodak)直接連接配套使用。傳統組使用F99 -IIIAT型500mAX線機,電視透視,多分格屏片點片系統。
1.4照片質量評估:按國家頒發診斷標準:①位置正確;②清晰度和對比度良好;③無污染劃損,可制板;④ID號日期完整,無錯號;⑤造影片顯影清晰,充盈滿意,能充分顯示解剖形態,可提供滿意的診斷依據。均符合者為甲級片,一項不符者為乙級片,兩項不符合者視為丙級片。由于技術原因造成不能作為診斷依據的視為廢片評價。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描述采用率,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照片質量比較:傳統組為膠片點片,不能連續快速點片,不可進行后處理。甲級片率65%,乙級片率19%,丙級片14%;廢片率2%。數字化組為數字化點片,可進行1~24楨/ s連續點片,先形成數字化圖像,后處理多樣化,每張膠片上最多可拍攝30個圖像,甲級片率97%,乙級片率3%,丙級片0%;廢片率0%。
2.2透視情況:傳統組圖像不能存儲,而數字化組圖像可以存儲。兩組透視圖像質量無明顯性差異。
2.3檢查時間:實驗組平均每例檢查時間較對照組縮短5~10min。
2.4影像資料的存儲:傳統組僅有普通膠片,患者自行保存。數字化組膠片交與患者保存,醫院可以將圖像進行數字化存儲。
2.5病情診斷分析:見表1。

表1 兩種照應方法效果比較
2.6雙對比造影質量評價:本組350例食管造影,根據尚克中現代高質量雙對比造影DC(doub1e contrast)的基本質量要求[2],包括:雙對比區,所有被檢查的單個食管有67%以上面積是雙對比區;偽影,雙對比區內無氣泡罕有氣泡、也沒有鋇液凝聚等現象;腔壁線,應是連續的且均勻的、清楚且纖細的、無中斷的腔壁線,是衡量雙對比質量的主要標準;腔壁擴張度,指造影器官囊腔應有適度的擴張。數字化圖像和傳統胃腸機拍攝圖像清晰度、灰度、對比度均佳,但數字化胃腸機在偽影(P>0.05)、腔壁線(P>0.05)、雙對比區(P>0.01)和墻壁擴張度(P>0.05)方面更能體現觀察優勢,更適合用來觀察食道的功能改變。本組圖像質量評價見表2。

表2 350例DC質量評價結果n(%)
數字胃腸機是一種全數字化的X線掃描機,與傳統X線設備相比,具有圖像數字化采集、影像質量更高,采集的圖像經數字化處理后圖像更加清晰,有助于醫生能在各種條件下觀察細微病變,可提高診斷準確率。此外,數字胃腸機的自動化曝光功能能夠減少曝光次數,降低醫生及患者受輻射的劑量,研究表明這種輻射劑量僅僅只有常規攝影時的1/10[3]。
數字化胃腸機可在攝取圖像后立刻觀察到圖像,從而確定圖片的可利用性,及時加拍,廢片可隨時刪除。而普通胃腸造影不能立即得到圖像,因此對質量或位置不理想的圖像不能重新補拍,廢片比例大大增加。數字化胃腸機還可以將患者的資料及圖像儲存在計算機中,經數字化處理后時圖像質量提升,為患者拿到第一手資料奠定了基礎。鑒于數字胃腸機動態食管造影可以連續性地觀察食管病變,快速點片,以及圖像經數字化處理后更加清晰,因此這一技術有效地提高了FDE的診斷[4]。
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食管病變的顯示率。傳統X線設備具備操作簡便,能夠整體顯示病變情況,能夠對器官的功能進行觀察等優點。但傳統設備只能得到一次成像的顯示狀態,黑白對比度較小,因此功能變化影像不易被發現。相比而言,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技術能夠連續記錄下攝影的結果,加上豐富的后處理功能,可以獲得全面細致的可供狀態和功能同時研究的高品質的圖像資料,這為提高病顯示率奠定了基礎。以前,對食道的檢查過程中,由鋇劑流動較快,使得觀察和圖像采集出現困難,而全字化技術采用了序列化的快速圖像采集方式,加之后處理和動態回放結合,將這些過去存在的問題得很好地解決了。我們采用這種數字化采集相結合方進行采集圖像,結合后處理技術,包括灰階度調節,緣增強,圖像放大等,很好地向患者展現出病變狀態為提供準確的治療方法提供的有力的依據。我們200例患者進行全數字化食管造影檢測,微小病變示率高達45%,遠遠高于傳統X線對比組(2%)的出率(P<0.01)。同時,全數字化檢測方式得到的結與PPI診斷性治療結果的契合度也大大高于傳統X的方法。這也表明了全數字化檢測方式的使用有利疾病的檢出。
參考文獻:
[1] 劉新光.解讀功能性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中國實用科雜志,2006,26(11):1691~1694.
[2] 尚克中.不斷關注胃腸DC的質量[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9,18(10):581~582.
[3] 顧定平,顏昌福,賀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在冠心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3) 301~304.
[4] 趙寶貴.數字胃腸機在不同體位診斷早期食管癌的臨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2):144~148.
The Diagnosis Value of Digital Imaging Techniques for Functional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WU Jun, XU Ning, GUO Junyi, et al
(Southeast Hospital in Hua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Shanghai Huangpu District 20002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1uate the c1inica1 diagnosis va1ue of digita1 imaging techniques for functiona1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Method: The digita1 imaging techno1ogy was used to detect 200 cases of suspected functiona1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whi1e 150 cases with suspected functiona1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were detected by conventiona1 angiography. Result: Digita1 esophagea1 imaging techno1ogy had the better photo qua1ity than traditiona1 imaging techniques,and possessed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the 1esions disp1ay rate,sma11 1esions disp1ay rate,and consistent rate with PPI diagnostic treatment resu1ts obtained by digita1 imaging techniqu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btained by conventiona1 angiography. Both the digita1 image and the traditiona1 gastrointestina1 machine performed we11 in image sharpness,gray sca1e andcontrast,but the digita1 gastrointestina1 machine had more advantages inartifact (P>0.05),cavity wa11 1ine (P>0.05),doub1e contrast area (P>0.01) and wa11 extension (P>0.05).Conclusion: The digita1 imaging techno1ogy is more suitab1e to observe the esophagea1 esophagea1 function changes. The digita1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good c1inica1 va1ue for diagnosis of functiona1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Combined with 1arge dose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 diagnostic treatment outcome,digita1 esophagogram techno1ogy can he1p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n diagnosis of FDE.
Key words:Digita1 imaging techniques; Functiona1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C1inica1 diagnosis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2.029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2-0256-03
基金項目:?上海市盧灣衛生局科技課題,(編號: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