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光 張小蓮 潘金平 張玉婷 龍慶華
HBsAg定量檢測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中的臨床價值
孫秀光 張小蓮 潘金平 張玉婷 龍慶華
目的 探討HBsAg定量檢測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經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給予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2、24、48周以及隨訪結束時(療程結束后24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情況,并按照治療效果將患者進行分組,比較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結果 患者治療后12周、24周、48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最低水平為治療48周;持續應答組患者治療24周、48周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sAg水平均顯著低于無應答組和復發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應答組患者治療24周、48周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水平均顯著低于無應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應答組患者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水平顯著低于復發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BsAg定量檢測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中能夠預測患者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HBsAg定量檢測;干擾素;慢性乙型肝炎;價值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通過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效果較好。多數研究認為,經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可恢復正常,HBV DNA水平會有所下降[1-2]。通過治療,患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發生變化,可以預測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HBsAg定量檢測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門診及住院收治的經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25例,患者22~51歲,平均年齡(35.49±7.48)歲;患者血清ALT水平超過正常上限,為62~255 IU/L,平均(128.49±11.44)IU/ L;HBeAg陽性70例,陰性13例。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或HI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者。
1.2 方法 患者經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每次80μg,1次/周,連續治療48周。定期檢測治療期間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乙肝標志物和血清HBV DNA水平。采取羅氏電化學發光法檢測HBsAg/抗-HB2;血清HBsAg濃度檢測范圍為0.05~125 000 IU/mL;乙肝標志物檢測采用ELISA法;血清HBV DNA檢測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法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2、24、48周以及隨訪結束時(療程結束后24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情況,并按照治療效果將患者進行分組,比較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持續應答:療程結束至隨訪結束期間未檢測出血清HBV DNA且血清HBsAg轉為陰性或HBsAg血清學轉換;無應答:療程結束時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無明顯改善;復發:療程結束時未檢測出血清HBV DNA且HBsAg血清學應答,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或HBsAg又轉為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對患者所有數據資料進行匯總并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得數值采取Wilcxon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 患者治療后12周、24周、48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最低水平為治療48周。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變化(x±s,n=83)
2.2 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sAg水平變化 隨訪結束后根據治療效果將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為持續應答組23例、無應答組22例和復發組38例。持續應答組患者治療24周、48周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sAg水平均顯著低于無應答組和復發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應答組和復發組治療期間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sAg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sAg水平變化(x±s,logIU/mL)
2.3 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變化 持續應答組患者治療24周、48周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水平均顯著低于無應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應答組患者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水平顯著低于復發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應答組和復發組治療期間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V DNA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治療效果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變化(x±s,log10copies/mL)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潛伏期為6周~6個月,一般為3個月。患者臨床表現多樣,全身表現主要是體現在身體乏力、容易疲勞方面,患者往往會伴輕度發熱等。在消化道方面,患者則表現為肝功異常、膽汁分泌減少,主要癥狀為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會表現為黃疸[3-4]。患者的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出現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多數患者會出現肝區疼痛,但疼痛多數都不劇烈。少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適、隱痛、壓痛或叩擊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會出現肝脾腫大癥狀。對于長期不愈、反復發作的患者,發生肝纖維化的情況較多。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需要積極及時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信。
臨床在治療乙型肝炎的時候,主要是以血清HBsAg水平變化作為治療效果的判斷依據的,血清HBsAg水平的消失或陽性轉陰,是治療乙型肝炎的目標[5-7]。聚乙二醇干擾素在臨床的應用,使得乙型肝炎的患者得到了治療方法。已有研究認為,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8-10]。本文資料顯示,隨著治療時間延長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越來越低,至治療48周達到最低水平,隨訪期間略有回升但仍顯著低于治療前,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進一步按照治療效果將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為持續應答組、無應答組和復發組后對比3組血清HBsAg、HBV DNA水平發現持續應答組患者治療24周、48周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均顯著低于無應答組和復發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應答組和復發組治療期間及隨訪結束時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經過聚乙二醇α-2 b干擾素治療效果明顯者血清HBsAg處于顯著低水平狀態。
綜上所述,HBsAg定量檢測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中能夠預測患者治療效果、優化患者個體化治療,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 孫明忠,郭娜,史昌河.HBsAg定量與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關系[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3,49(1):41-43.
[2] 姜躍煒,林向陽,李春梅,等.HBsAg定量對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預測[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3, 14(4):277-279.
[3] 盧婉玲,詹蕓,陳月崧,等.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J].當代醫學,2013,19(9):1-3.
[4] 崔琨,范公忍,姬勝杰,等.阿德福韋酯聯合丹參片治療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21-23.
[5] 李磊,李宜,高人燾.HBsAg和HBeAg定量在干擾素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預測中的價值[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 15(3):232-234.
[6] 張燕.不同療程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HBsAg定量分析[J].肝臟,2012,17(12):862-864.
[7] 黃偉平,徐春雪.HBsAg定量檢測在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擾素α-2 a治療監測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6):2254-2255,2257.
[8] 譚淑燕,鄒敏超,上官輝.HBsAg定量監測指導干擾素治療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研究[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2(4):65-68.
[9] 郝志強,曹海燕,蘇彩女.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定量水平的變化[J].江蘇醫藥,2013,39(19):2325-2326.
[10] 譚淑燕,鄒敏超,上官輝.HBsAg定量對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預測價值[J].海南醫學,2013,26(19):2818-28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13
江西 336000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傳一科 (孫秀光 張小蓮 潘金平 張玉婷 龍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