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療效
王必勝
目的 探究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68例,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后正中入路切口非融合方式進行手術,研究組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進行手術。手術結束后,對所有患者的治療前后的病情進行評估和統計,分析2組患者的痊愈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84.3±14.6) min,短于對照組(128.3±23.8)min;研究組患者平均手術出血量(79.5±11.6)mL,較對照組(143.5±18.3)mL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9~32個月,平均(26.3±5.2)個月。末次隨訪時,研究組患者脊柱JOA評分為(25.0±3.8)分;對照組患者脊柱JOA評分為(17.0±2.8)分;2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傷椎Cobb角由術前(24.6±4.8)°校正至(10.1±2.9)°;對照組患者傷椎Cobb角由術前(25.2±3.8)°校正至(16.3±5.1)°;研究組的治愈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進行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出血量,可以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推廣。
胸腰段骨折;椎旁肌間隙入路;非融合技術;骨折固定術
作為脊柱骨折的好發部位,胸腰段脊柱骨折也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因為胸腰段作為人體的主要活動部位,扭轉范圍大,而傳統的融合技術容易引發或加重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因此,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非融合治療技術逐漸在臨床手術中得到應用。傳統的后正中入路切口手術方式需要剝離牽拉大面積的椎旁肌和關節突附著肌,同時牽拉時間過長,而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1-2]。本研究選取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34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3年12月來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診治并確診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68例,排除合并重要血管及神經的損傷后,患者均符合此次研究條件。診斷納入標準[3]:所有患者經CT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胸腰段脊柱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所有患者均有交通事故、跌傷等原因導致;傷椎椎體結構完整,不合并骨質疏松;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68例患者按照Denis進行分型:壓縮性骨折49例,爆炸性骨折19例。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齡19~46歲,平均年齡(33.3±5.9)歲;對照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6.8±6.4)歲。2組患者在病情、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確定患者椎體高度丟失情況。并咨詢患者的麻醉史,確定患者是否存在麻醉禁忌,手術前檢查并確定相關用品是否準備恰當。所有患者呈仰臥位,墊高患者胸部及腰部,行全身麻醉。研究組患者選擇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進行治療,在傷椎上位椎體椎弓根和下位椎體椎弓根體表連線上行后正中切口,切口皮膚及筋膜后牽開豎脊肌,沿著肌間隙進入,電刀暴露于關節外側,根據解剖標志入椎弓根釘,同時保護關節囊。然后進行復位,并縫合創面。對照組患者行傳統后正中入路切口,選好暴露的術野后同樣進行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后期對患部進行消毒,必要時提供抗生素以及促進骨頭愈合的藥物。手術期間對手術時間等進行記錄,術后定期進行X線檢查,確定骨折愈合情況。術后1年左右通過原切口取出內固定,同時跟蹤記錄患者住院時間及復原情況。
1.3 評價方法 手術時間確定標準:從手術開始到結束所需時間。手術中記錄患者的出血量,Cobb角恢復情況,并在隨訪中采用JOA對患者脊柱功能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9~32個月,平均(26.3±5.2)個月。末次隨訪時,研究組患者脊柱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及治療效果比較(x±s)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Cobb角恢復校正情況 研究組患者傷椎Co b b角由術前(2 4.6±4.8)°校正至(10.1±2.9)°;對照組患者傷椎Cobb角由術前(25.2±3.8)°校正至(16.3±5.1)°;研究組的治愈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Cobb角恢矯復正情況(x±s)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傷壓迫脊椎導致肢體陷入癱瘓的疾病類型,是脊柱外科中較為常見的損傷疾病之一[4-5]。脊柱骨折移位引發脊髓損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進行減壓手術來減輕脊髓受到的壓迫。胸腰段脊柱骨折還能誘發馬尾神經或者脊髓的損傷,更加嚴重的可能導致截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肢體恢復和功能。臨床上針對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采用手術固定的治療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6]。近年來[7-8],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術治療來進行手術固定的治療方式逐漸在臨床上應用開來,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廣泛好評。非融合技術能夠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脊柱運動單元和運動功能的完整性,手術創傷小,不需要拋離患者的肌肉組織,保障了患者肌肉功能的完整性。不會破壞患者的后縱韌帶,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傷椎的后柱結構,且不易出現相鄰節段退行病變。
非融合技術理論上可以避免產生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與融合技術相比可以保留脊柱的運動功能,手術創傷小,患者痛苦少,依從度高,恢復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因此,具有較大的優勢。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方面,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傷椎Cobb角校正情況及JOA評分也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患者傷椎Cobb角矯正至(10.1±2.9)°,顯著 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傷椎Cobb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當然,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也要求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更加嚴格謹慎,遵守手術的相關守則,注意手術注意事項,此項手術適合于無顯著骨質增生的患者,因此需要在這一點上加強檢查,以便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治療失誤,使患者更加快速的康復。
綜上所述,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術進行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出血量,患者傷椎Cobb角校正情況好,術后傷椎活動性好,可以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推廣。
[1] 余貴華,石衛星,向福勝,等.前后路減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臨床對照研究[J].河北醫學,2015(2):222-225.
[2] 黃善武,歐陽永生.前路與后路內固定治療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0):1104-1105.
[3] 鄭超,伍驥,黃蓉蓉,等.前路手術治療成人胸腰段Denis B型爆裂性骨折[J].中華創傷雜志,2014,30(7):669-674.
[4] 陳為,曾忠友.后路椎弓根釘不同節段固定治療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6):41-43.
[5] 伍驥,黃蓉蓉.重視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骨傷,2015,28(1):1-3.
[6] 張進,王育明,張紹杰.烏司他丁對脊柱手術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與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5):399-401.
[7] 劉羽.后路經椎弓根內固定結合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1981-1982.
[8] 陳彥,初同偉,楊波,等.經傷椎置釘短節段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13):1841-18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23
河南 450006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王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