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葵
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蘇醒時間及認知恢復的影響
黃葵
目的 研究兩種麻醉方式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認知恢復以及蘇醒時間的實際影響。方法 選取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48例患者進行研究,并借助隨機分組法將48例患者分為2組,各24例。對照組患者只接受全身麻醉,觀察組患者先接受硬外膜麻醉,再接受全身麻醉,并觀察2組患者的認知恢復情況以及蘇醒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反射、拔管以及清醒等時間指標均短于對照組,在術后5 d內認知障礙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患者選擇的麻醉方式更佳。結論 將全身麻醉以及硬外膜麻醉進行聯合,可減少膝關節病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并降低患者術后認知障礙發生率,值得麻醉科推廣。
全身麻醉;硬外膜麻醉;膝關節疾病
膝關節屬于人體發病率相對較高的關節,也是治療難度較大的關節。目前,國內患有膝關節病的人數已達到1 200萬[1]。如果老年人患上膝關節病,就應去醫院檢查自己的膝關節,以便了解自己是否患上膝關節病。現階段,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病最為主流的治療方式。在膝關節置換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兩種,一是全身麻醉,二是基于硬外膜麻醉方式下的全身麻醉[2]。對此,本文對兩種麻醉方式進行探討,并將48例患者作為試驗對象,以此分析兩種麻醉方式對患者認知情況以及蘇醒時間的實際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醫院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48例患者進行研究,48例患者都是典型的膝關節疾病。借助隨機分組法將48例患者分為2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9~73歲,平均年齡(48.34±6.93)歲;觀察組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49.75±8.34)歲。2組膝關節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為對照組直接進行全身麻醉,并將0.15 mg/kg的咪達唑侖、1.8 mg/kg的丙泊酚、3μg/kg的芬太尼以及0.07 mg/kg的維庫溴銨等試劑注射到患者體內,再將濃度為1.8%的利多卡因通過氣管注入到患者體內,最后將氣管以及麻醉劑進行連接[3]。在手術中吸入濃度為1.5%的異氟醚,并持續注入丙泊酚以及芬太尼等試劑。為觀察組進行間隙穿刺,并先對患者進行硬外膜麻醉。在穿刺結束后,向頭側4.5 cm置管,并將硬膜外導管進行固定,再將10 mL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通過硬膜外導管注入到患者體內。如果患者無不良癥狀,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過程以及用藥劑量均與對照組一致,術中僅用吸入麻醉來維持麻醉效果。
1.3 觀察指標 將觀察指標分為兩類,分別為蘇醒時間以及認知障礙。其中,蘇醒時間包括吞咽反射、拔管以及清醒時間,認知障礙包括術后1 d、術后3 d以及術后5 d的認知障礙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借助SPSS 19.0軟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2.1.1 患者術后蘇醒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反射、拔管以及清醒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可表明觀察組患者選擇的麻醉方式更佳。見表1。

表1 2組膝關節病患者的蘇醒時間對比(x±s)
2.1.2 患者術后認知障礙情況 對照組共有17例患者在術后5 d內出現認知障礙現象,而觀察組僅有5例患者在術后5 d內出現認知障礙現象。2組患者認知障礙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膝關節病患者術后5 d內的認知障礙情況對比[n(%)]
2.2 不良反應 2組膝關節病患者均無膝關節感染以及膝關節疼痛等不良癥狀,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膝關節病是老年人容易患上的關節疾病,并對老年人造成較大的痛苦[4-5]。老年人一旦患上膝關節病,就會在活動膝關節時產生疼痛感,并伴有關節摩擦的癥狀。長期以往,患者膝關節就會出現積液、腫脹以及畸形等情況。通常來講,膝關節病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長期負重,使得自身的膝關節受到損傷,從而引發膝關節病[6]。目前,國內膝關節置換術主要運用兩種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以及基于硬外膜麻醉方式下的全身麻醉[7]。在全身麻醉的主要過程中,主要將適量的咪達唑侖、丙泊酚、芬太尼以及維庫溴銨等試劑注射到患者體內,再將利多卡因經過氣管注入到患者體內,最后將氣管以及麻醉劑進行連接[8]。而在硬外膜麻醉以及全身麻醉聯合治療的過程中,通過先對患者進行硬外膜麻醉,并對患者進行間隙穿刺,再將硬膜外導管進行固定,讓適量的羅哌卡因經過硬膜外導管注入到患者體內,最后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此期間,無需向患者注入大量的麻醉藥物,可避免大量的麻醉藥物積蓄在患者體內。如此一來,可減小患者術后出現呼吸不暢等不良癥狀的發生概率。同時,硬化膜麻醉還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可減輕患者的傷口疼痛感。此外,硬外膜麻醉還能阻滯患者的中樞神經以及脊神經,可有效抑制患者出現過激反應,以此促進患者恢復到術前的認知功能。本次試驗讓24例對照組患者只接受全身麻醉,24例觀察組患者先接受硬外膜麻醉,再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治療。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反射、拔管以及清醒等時間指標均短于對照組(P<0.05),并在術后5 d內認知障礙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將硬外膜麻醉以及全身麻醉同時運用在手術中,可縮短患者術后的蘇醒時間,并降低患者術后發生認知障礙的概率。
綜上所述,讓患者同時接受硬外膜麻醉以及全身麻醉進行治療,可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手術科推廣。
[1] 魏昌偉,俞一瑾,倪新莉.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蘇醒時間及認知恢復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3,42(9):1054-1056.
[2] 葉曉明,葉軍青,徐海濤,等.不同麻醉方法與深度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3): 250-251,254.
[3] 鄧瑞華,劉湘鈺.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蘇醒時間及認知恢復的影響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0):4580-4582.
[4] 劉俊樂.不同麻醉方式對骨科老年患者預后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2014.
[5] 王蔚.老年下肢關節置換術后早期認知功能障礙分析及鎮痛方式對認知的影響[D].昆明醫科大學,2014.
[6] 魏昌偉.加溫輸血輸液對老年膝關節置換圍術期腦氧代謝及認知恢復的影響[D].寧夏醫科大學,2014.
[7] 陳虎.麻醉方式與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2.
[8] 賴峰,楊小立,謝淑芬.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254-2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41
江西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醫院(黃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