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
16層螺旋CT對診斷肺結節的診斷價值研究
曾春
目的 探討16層螺旋CT檢查診斷肺結節的價值。方法 選取肺結節患者50例(60個結節),進行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后經患者同意進行二次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測量肺結節直徑情況;比較兩種檢查方式檢查出肺結節空洞、胸膜粘連、支氣管征、分葉征、毛刺征、鈣化等結節形態學特點檢出情況。結果 16層螺旋CT常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1±5.4)mm,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0±5.5)m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法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法檢查出肺結節空洞、胸膜粘連、支氣管征、分葉征、毛刺征、鈣化等結節形態學特點檢出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肺結節進行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無顯著差異,但低劑量檢查對患者的輻射危害性較小,臨床可優先選擇。
肺結節;臨床診斷;低劑量;16層螺旋CT
肺結節病是一種累及多器官多系統的肉芽腫性病變,病理機制尚在研究中,常可侵及皮膚、眼部、雙側肺門淋巴結等器官,胸部受侵率為80%~90%[1]。肺結節病常見于20~40歲女性。現多數學者認為肺結節病與體液免疫功能紊亂及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因個體HLA、激素、遺傳因素、種族、性別、年齡等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病理狀態的結節病特征。研究顯示,肺結節病進行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診斷準確性較高,且低劑量檢查對患者的輻射危害性較小[2]。本研究選取肺結節病患者進行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探析16層螺旋CT檢查診斷肺結節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肺結節患者50例,結節60個,其中男20例(結節20個),女30例(結節40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34.6±2.3)歲;患者均經肺部穿刺活手術證實為肺結節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患者均取仰臥位,應用飛利浦公司提供的Brilliance 16層螺旋CT機進行16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檢查,參數設置:重建矩陣為512×512;螺距1.0,層距為5 mm,層厚為5 mm,電壓為120 kV,電流為30 mA;掃描范圍上達肺尖,下至肺底;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掃描檢查:參數設置:重建矩陣為512×512;螺距1.0,層距為5 mm,層厚為5 mm,電壓為120 kV,電流為150 mA;掃描范圍上達肺尖,下至肺底;掃描后進行GEAW工作站處理圖像,縱膈參數設置窗位35 Hu,窗寬320 Hu;肺窗參數設置為窗位60 Hu,窗寬1 000 Hu。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測量肺結節直徑情況;比較兩種檢查方式檢查出肺結節空洞、胸膜粘連、支氣管征、分葉征、毛刺征、鈣化等結節形態學特點檢出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測量肺結節直徑情況的評估比較 16層螺旋CT常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1±5.4)mm,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0±5.5)m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0,P>0.05)。
2.2 兩種檢查方式結節形態的評估比較 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法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法檢查出肺結節空洞、胸膜粘連、支氣管征、分葉征、毛刺征、鈣化等結節形態學特點檢出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結節形態的評估比較[n(%)]
結節病肉芽腫在組織切片上可聚集皮樣細胞,其中包含淋巴細胞、多核巨噬細胞,但無干酪樣病變,在巨噬細胞泡漿內出現包涵體,如星狀及雙折光的結晶小體[3]。肺結節病初發病變出現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浸潤的肺泡炎,可侵及間質及肺泡壁[4]。肉芽腫及肺泡炎可自行消散,在慢性階段,肉芽腫鄰近的纖維母細胞出現玻璃樣變及膠原化,生成非特異性纖維化;肉芽腫的組織形態學特征無特異性,可見于真菌感染及分支桿菌感染,或為外傷或異物的組織反應[5-6]。目前,對于肺結節病的臨床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已成為醫學學者的重要研究內容[7]。
本研究探析肺結節病進行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結果顯示:16層螺旋CT常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1±5.4)mm,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肺結節直徑為(12.0±5.5)m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法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法檢查出肺結節空洞、胸膜粘連、支氣管征、分葉征、毛刺征、鈣化等結節形態學特點檢出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姚靈生等[8]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16層螺旋CT可提高空間分辨率,提高縱向分辨率與各向同性,大幅度提高掃描跨度,清晰顯示肺結節病的病理組織結構及形態,劑量更低,對機體的輻射性更小,臨床可優先選擇。
綜上所述,肺結節進行16層螺旋CT常規劑量檢查與16層螺旋CT低劑量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低劑量檢查對患者的輻射危害性較小,臨床可優先選擇。
[1] 趙平.CT與MRI診斷老年肺結節及肺癌分期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23(11):774-779.
[2] 沈國華,賈志云,周綠漪,等.雙時相18F-FDG PET/CT對肺結節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2(7):144-145.
[3] 李升,邵國良.多層螺旋CT胸部低劑量掃描對肺結節的鑒別診斷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4):1348-1349.
[4] 辛軍,趙周社,吳先衡,等.評價雙時相18F-FDG PET/CT顯像對肺結節臨床診斷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11):156-157.
[5] 任法云,付克廣.低劑量CT在肺結節篩查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4,20(5):143-145.
[6] 楊亮,宋偉,隋昕,等.肺結節加強觀察功能對雙源CT低劑量掃描圖像肺結節檢出效能的影響[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8):117-120.
[7] 張建偉.CT灌注成像結合動態增強在孤立性肺結節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當代醫學,2011,17(25):113-117.
[8] 姚靈生,楊學華.多排螺旋CT不同掃描及顯示技術在顯示肺結節CT支氣管征中的差異性探討[J].當代醫學,2013,18(25):113-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63
湖北 434200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放射科(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