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浩松 譯 趙 宏 校)
?
美國2016年核力量
【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網站2016 年3月3日報道】 截至2016年初,美國國防部總計持有約4670枚核彈頭,其中約2070枚核彈頭處于作戰部署狀態,包括約1890枚部署在美國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基地的戰略核彈頭以及180枚部署在歐洲的非戰略核彈頭(詳見表1)。其余約2598枚核彈頭處于儲備狀態,用于應對技術或地緣政治方面的突發事件。此外,美國目前還有約2300枚已退役但仍然完好的核彈頭正在等待拆除。因此,美國現有的核彈頭總量約為6970枚。

表1 美國2016年核武器庫存
與2015年同期相比,國防部持有的核彈頭數量沒有大幅下降;與2009年9月(當時美國宣布擁有5113枚彈頭)相比,降幅為9%(443枚)。
根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美國和俄羅斯需要每隔六個月公布一次其核武庫規模。截至2015年9月1日,美國有1538枚戰略核彈頭配備在762個已部署發射器(即導彈和轟炸機)上,比一年前減少了105枚彈頭和30個發射器。這一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戰斗部隊數量的波動、“幽靈”發射器(即被計入發射器總數但不再攜帶核武器的發射器)數量下降以及洲際彈道導彈(ICBM)力量的小幅削減。
2015年3月—9月,美國空軍削減了8枚已部署洲際彈道導彈。這表明美國已開始根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規定將已部署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從450枚削減至400枚。
美國正在開展空彈道導彈發射井的摧毀工作。蒙大拿州馬姆斯特羅姆(Ma1mstrom)空軍基地的最后50個空發射井(2008年之前容納了第564導彈中隊的50枚“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在2014年完成摧毀。這是空軍準備在2018年前摧毀的104個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中的一部分,另外54個發射井包括懷俄明州沃倫(Warren)空軍基地的50個發射井(2005年前容納了第400導彈中隊的“MX/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以及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Vandenberg)空軍基地的1個“MX/和平衛士”和3個“民兵”Ⅲ試驗發射井。截至2015年9月1日,美國僅有13個未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器。沃倫基地剩下的空發射井將在2016年摧毀,范登堡基地的4個過剩發射井將在2017年完成摧毀。
2015年3月—9月,已部署轟炸機數量減少3架。但已部署和未部署的轟炸機總數未變,仍為108架。在2015年9月根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宣布核武庫規模后不久,空軍宣布已完成首批30架已部署和12架未部署B-52H轟炸機的改造工作,即從執行核任務的配置改變為執行非核任務的配置。預計這種改造將在2017年初全部完成。所有B-1B和B-52G轟炸機以前已被解除核武器攜帶能力。美國計劃到2018年將能夠攜帶核武器的已部署轟炸機總數削減至不超過60架。
海軍已開始將每艘導彈核潛艇攜帶的導彈發射管數量從24個減少到20個。這項工作將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完成,目標是到2018年將已部署潛射彈道導彈數量減少到不超過240枚。
自白宮2013年6月發布第24號總統政策指令以來,五角大樓和美國戰略司令部各軍種一直在開展核戰爭計劃的修訂工作。第24號指令包含了對軍隊應當如何使用核武器的指導。
為了能順利實施核戰爭計劃,軍隊2015年舉行了多次核打擊演習。戰略司令部(STRATCOM)3月進行了“全球閃電15”(G1oba1Lightning15)演習,這是一次涉及核轟炸機快速起飛的核指揮與控制演習。2015年,“全球閃電”首次與美國歐洲司令部的“嚴峻挑戰15”(AustereCha11enge15)、美國非洲司令部的“明智響應15”(Judicious Response15)和美國運輸司令部的“渦輪挑戰15”(TurboCha11enge15)同時進行,以便“通過共享的國家情景驗證當前程序并加強各司令部之間互動”。
為了應對不斷惡化的美俄關系,美國4月派遣4架B-52轟炸機參加歐洲國家的“極地咆哮”(Po1arGrow1)軍事演習,在北極和北海之間進行模擬攻擊。
5月進行了“保持警惕”(ConstantVigi1ance)演習。此次演習中,從北達科他州邁諾特(Minot)空軍基地起飛的許多戰機攜帶具備核能力的空射巡航導彈(未裝彈頭),從懷特曼(Whiteman)空軍基地起飛的B-2戰機攜帶B61-7、B61-11和B83-1重力炸彈。
10月,戰略司令部進行了“環球雷霆”(G1oba1Thunder)年度核指揮與控制演習。此次演習與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和美國北方司令部(USNORTHCOM)的“勇敢之盾”(Va1iantShie1d 14)共同舉行。“環球雷霆”旨在訓練軍事力量,評估聯合作戰準備情況,確認發現和應對戰略司令部所有任務領域內面臨的攻擊的能力,并重點關注網絡、空間、導彈防御以及核準備情況。
在未來十年里,美國政府計劃投入高達3500億美元對其核力量以及相關支持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和維護,包括設計新一代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具備核能力的新型遠程轟炸機和新型空射巡航導彈,完成一種核彈頭(W76-1)的全規模生產,啟動另外兩種核彈頭(B61-12和W80-4)的生產,對核指揮和控制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以及建設新的核武器生產和模擬設施。
此外,美國還計劃對彈道導彈彈頭進行重大的設計變更,從而獲得一種所謂的“可互換”彈頭(IW)。這種彈頭將基于現有的武器設計,通過將多種彈頭部件集成在一起,獲得一種新彈頭。首種“可互換”彈頭(IW-1)將采用來自W78和W88的部件,因此又被稱為W78/W88-1。這種彈頭將供Mk21A型洲際彈道導彈和Mk5型潛射彈道導彈使用。預計將在2020年正式啟動這種彈頭的開發工作,2030年交付首枚彈頭,這種彈頭的生產將持續至2040年,總投資將超過150億美元。第二種“可互換”彈頭(IW-2)將采用來自W87和W88的部件,2023年正式啟動研發,2034年交付首枚彈頭,總投資將超過170億美元。第三種“可互換”彈頭(IW-3)將是一種改進型W76-1,總投資超過180億美元。
但“可互換”彈頭的研發計劃尚未獲得美國國會的最終批準,國會也可能決定采用一種更為簡便且投資更低的保持核威懾力量的計劃——采用現有彈頭設計的延壽版本。此外,由于“可互換”彈頭需要開展大量的重新設計工作,因此會對2010年《核態勢評估報告》所作的承諾構成挑戰。該報告承諾,美國“將不會開發新型核彈頭”,但會考慮“全范圍”延壽計劃,包括“翻新現有核彈頭,重新利用來自不同彈頭的核部件,以及更換核部件”。這一承諾是為了防止恢復核爆炸試驗,從而遵守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該報告還指出,任何延壽計劃“將僅采用基于之前經過試驗檢驗的核部件設計,將不支持……新軍事能力”。當然,這取決于“新”軍事能力是如何定義的,因為在核炸藥包之外增加新的或改進的功能可能會增加武器的軍事能力。據預測,美國將尋求普遍提高核武器的打擊精度,以降低彈頭的爆炸當量和增加性能裕量。
美國空軍擁有440枚豎井發射的“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分布在3個基地:沃倫空軍基地的第90導彈聯隊、邁諾特空軍基地的第91導彈聯隊和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的第341聯隊。每個聯隊有3個中隊,每個中隊均通過5個發射控制中心控制著50枚導彈。2015年,根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規定從10個豎井中拆除了導彈,另外40枚導彈也將從豎井中拆除,以便到2018年2月實現條約規定的發射器數量目標,從而將美國的“民兵”Ⅲ從2010年簽署條約時的450枚削減至400枚。在削減50枚過剩導彈的過程中,三個基地都將有導彈削減,而不是僅從一個基地削減。應當注意的是,被削減的導彈和彈頭不會被銷毀,而是貯存起來,以備未來之需。50個空豎井不會被廢棄,而是保留起來,以便未來在必要時重新裝填導彈。因此,《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執行報告》列出的2015年和2018年部署和未部署“民兵”Ⅲ總量均為454枚。
“民兵”Ⅲ能攜帶33.5萬噸TNT爆炸當量級的W78彈頭(裝入Mk12A型再入飛行器)或30萬噸TNT爆炸當量級的W87彈頭(裝入Mk21型再入飛行器)。所有“民兵”Ⅲ均僅攜帶一枚核彈頭,但配備W78/Mk12A的導彈能夠攜帶多達3枚彈頭。由于W87/Mk21更大且更重,因此配備W87/Mk21的導彈僅能攜帶一枚彈頭。
一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為期十年、旨在將“民兵”Ⅲ服役期延長至2030年的現代化計劃按計劃在2015年完成。據空軍人員稱,雖然美國沒有正式部署新的洲際彈道導彈,但升級后的“民兵”Ⅲ“除外殼外基本上就是新型導彈”。
部分升級改造涉及翻新Mk12A和Mk21再入飛行器的解保、引信和點火部件。這些翻新的公開目的是延長上述發射器的服役期,但此工作還可能涉及加強“爆炸高度補償”,以改進“民兵”Ⅲ的制導系統。一項重點工作是Mk21引信的替代。計劃投資近8.3億美元完成693個引信的替代。精確打擊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未來“可替換”彈頭的爆炸當量。
為了實現從MILSTAR衛星至新型先進極高頻(AEHF)衛星的過渡,目前正在對洲際彈道導彈核指揮與控制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其中包括升級位于發射控制中心的發射控制終端。發射控制中心負責從國家統帥部(Nationa1Command Authority)接收緊急行動信息(EAM)。這種升級將“擴展能力,加強操作員控制,并提供現代化的安保架構”,從而顯著提升緊急行動信息的傳輸速度,并使洲際彈道導彈人員能夠與MILSTAR和AEHF衛星聯系。預計將在2016年初步實現作戰能力。
空軍正在研究被稱為陸基戰略威懾力量(GBSD)的下一代洲際彈道導彈方案,預計將在2028—2035年間替換“民兵”Ⅲ。目前計劃購買642枚新型導彈,其中400枚用于作戰部署,另外242枚用于試射或作為備用。預計這種新型導彈在30年服役期內的總費用約為623億美元。目前對于新型導彈相對于“民兵”Ⅲ到底有多“新”存在討論。但空軍2015年1月表示,導彈的各個部分(發動機、燃料、導航和控制系統)都將更換,與“民兵”Ⅲ延壽工作類似。新型導彈將配置1個或多個再入飛行器,并使用現有的Mk12A或Mk21再入飛行器。2010年核態勢報告中明確的一個通用方案考慮采用能夠提高生存能力并進一步降低緊急發射必要性的新洲際彈道導彈部署模式。因此美國空軍考慮未來是否采用公路部署導彈與豎井發射導彈相結合的方式,雖然這么做會顯著增加新型導彈的研發和部署費用。
“民兵”Ⅲ在2015年進行了頻繁的試射——5次實際發射和若干次模擬發射,并創造了多個歷史記錄。首次試射在3月23日進行。當時,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來自沃倫空軍基地第90導彈聯隊的“民兵”Ⅲ,這枚導彈飛行超過6000英里(9656千米),創下了美國洲際彈道導彈飛行距離的歷史新高。
3月27日,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來自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341導彈聯隊第490導彈中隊的“民兵”Ⅲ,這枚導彈的飛行距離再創歷史新高,達到約6700英里(1.07萬千米),超過了3月23日的飛行距離。
雖然目前認為“民兵”Ⅲ主要負責打擊俄羅斯境內的關鍵目標,例如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但2015年試射的導彈飛行距離超過了俄羅斯,證明了“民兵”Ⅲ具備打擊中國內陸目標的能力。
美國海軍共有14艘現役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8艘部署在太平洋,6艘部署在大西洋。它們都可攜帶多達24枚“三叉戟”ⅡD5型潛射彈道導彈。
通常認為美國在任何時候都有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處于部署狀態,另外2艘處于換料大修狀態。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數據顯示,通常情況下滿載導彈或處于部署狀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不到12艘。例如,截至2015年9月1日,統計出的已部署導彈數量(即裝入發射管的導彈數量)僅為236枚,比12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滿載數量少52枚,因此在統計時最多只有10艘潛艇滿載導彈。
此外,商業衛星相片顯示,在12艘未處于換料大修狀態的潛艇中,有幾艘停泊在海港而不是在海上部署。這表明在任何時候平均只有8~10艘在海上部署。其中4~5艘處于“重點警戒”(hard a1ert)狀態,部署在指定巡航區,且其打擊目標位于導彈射程內。另外4~5艘在往返海港的途中或與其他海軍力量進行演習。
自1960年進行首次威懾巡航以來,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已進行超過4035次威懾巡航。過去15年中,年度威懾巡航次數下降約50%,從1999年的64次減少至2015年的32次。大部分潛艇保持“改進型警戒”(modified a1ert)狀態,即將威懾巡航與演習和偶爾的港口訪問結合在一起。
此外,部分巡航的持續時間已大幅超過最初設定的90天巡航期。例如,SSBN-735號艇在2014年曾進行過一次長達140天的威懾巡航,2013年的多次巡航也持續了超過100天。
冷戰時期,大部分威懾巡航在大西洋進行。而在今天,超過60%的威懾巡航在太平洋進行。這表明美國的核戰爭計劃增加了對中國和朝鮮的關注。
美國核導彈潛艇通常不會訪問外國海港。但2015年9月16日,美國SSBN-742號艇突然出現在英國法斯萊恩(Fas1ane)彈道導彈核潛艇基地。這是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自2003年以來首次訪問外國海港,并向俄羅斯傳遞一個微妙信號,即美國潛艇是向北約提供安全保障的組成部分。在此次訪問后的幾周,一位美國退役將軍向美聯社記者表示,SSBN-742的此次訪問將是從現在開始的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偶爾對外國海港進行訪問的首例。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4年間,美國核潛艇曾定期訪問韓國海港,并在20世紀80和90年代偶爾訪問歐洲、加勒比地區和太平洋地區。
2015年,美國海軍開始將每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上的導彈發射管數量減少4個,即從24個減少到20個。減少發射管的目的是將在任何指定時間的已部署潛射彈道導彈數量減少至不超過240枚,以滿足《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對到2018年已部署戰略發射器數量的規定限值。這種裁減將在2017年完成。
潛射彈道導彈目前配備有兩種基本型號三個版本的核彈頭:10萬噸TNT爆炸當量級的W76-0和W76-1以及45.5萬噸TNT爆炸當量級的W88。W76-1是W76-0的升級版,爆炸當量相同,但安全性更高。攜帶W76-1的Mk4A再入飛行器配有新的解保、引信和點火裝置。與老的Mk4/W76系統相比,瞄準能力有所提高。近1600枚W76-1彈頭正在得克薩斯州潘得克斯(Pantex)工廠全規模生產,預計2019年將完成全部生產。Mk4A/W76-1系統也提供給英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雖然英國潛艇的彈頭被認為是W76的略微改進版。
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總計數據中未提及已部署潛射彈道導彈的彈頭攜帶數量,僅列出了所有發射器攜帶的彈頭總數。已知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僅攜帶一枚彈頭,且每架戰略轟炸機也以一枚彈頭進行計數,因此可以推算出截至2015年9月1日,236枚已部署潛射彈道導彈共攜帶了1012枚彈頭,即平均一枚導彈攜帶4~5枚彈頭。實際上,一枚導彈可能攜帶3~6枚彈頭,具體數量取決于戰爭計劃指定的特定打擊程序的要求。增加彈頭數量會降低導彈射程和靈活性。
下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的設計進展順利,預計將在21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替代現役潛艇。這種新型潛艇被稱為SSBNX,其排水量比俄亥俄級潛艇大2000噸,僅配備16個導彈發射管(而俄亥俄級為24個發射管)。計劃部署12艘SSBNX,與目前的14艘現役核潛艇相比減少了2艘,估計總投資為980億~1030億美元(包括100億~15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或每艘82億~86億美元。首艇采購預計于2021年開始,2031年開始威懾巡航。據美國海軍和德拉佩實驗室(DraperLaboratory)稱,在其服役后的頭十年內,SSBNX將裝備“三叉戟”ⅡD5型潛射彈道導彈的延壽版本,即D5LE。D5LE配備了新制導系統,以便“提供支持新任務所需的靈活性”和使導彈“更精準”。從2017年開始,現役俄亥俄級潛艇也將換裝D5LE,直至這些潛艇服役期滿(至2042年)。英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將換裝D5LE。
2015年,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試射了4枚“三叉戟”ⅡD5。首次試射發生在2月22日,SSBN-735號艇在圣地亞哥海岸發射了2枚導彈。這是“三叉戟”ⅡD5第154次和155次連續成功試射。這也是W88 A1t370彈頭延壽計劃所需部件的第三次飛行試驗。首枚導彈的第一級發動機是迄今役齡最長的發動機——超過26年。第二級和第三級發動機的役齡均為22年。第二枚導彈的第一級發動機役齡超過15年,第二級和第三級則超過24年。這表明,“三叉戟”Ⅱ是迄今制造的最為可靠的彈道導彈。
剛歷時兩年半完成換料大修的SSBN-737號艇11月也試射了2枚“三叉戟”ⅡD5。在11月7日的第一次試射中,對為D5LE研發的Mk6制導系統進行了飛行試驗。第二次試射在11月9日進行。
美國空軍目前擁有20架B-2和93架B-52H轟炸機,其中18架B-2和76架B-52H具備核能力。《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統計有89架B-52H,因為部分B-52H上的設備使其被計入條約的統計數據,雖然這些轟炸機不再承擔核任務。根據美國核戰爭計劃,約有60架轟炸機(16架B-2和44 架B-52H)被派遣執行核任務。它們被分編為5個轟炸機聯隊共計9個轟炸機中隊,分布在3個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路易斯安娜州巴克斯代爾(Barksda1e)空軍基地和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
自2012年以來,利用空軍預備隊和空軍國民警衛隊人員增編了2個轟炸機聯隊共計3個轟炸機中隊。其中一個是第307轟炸機聯隊,下轄2個B-52H轟炸機中隊,即第93中隊和第343中隊(與第2轟炸機聯隊共同駐扎在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另一個是第313轟炸機聯隊,下轄1個B-2轟炸機中隊,即第110中隊(與第509轟炸機聯隊共同駐扎在懷特曼空軍基地)。增加轟炸機,不會增加核轟炸機的數量,但能夠使現有力量保持更高的戰備水平。
每架B-2轟炸機可以攜帶多達16枚核炸彈(B61-7、B61-11和B83-1重力炸彈)。每架B-52H可攜帶20枚空射巡航導彈。據估計,包括528枚空射巡航導彈在內的約1000件核武器可供戰略轟炸機使用。盡管一般情況下僅有200~300件核武器部署在轟炸機基地,其余700~800件核武器集中貯存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柯特蘭(Kirt1and)空軍基地。B-52H在正常情況下不承擔攜帶重力炸彈的任務。
空軍正在對核轟炸機力量實施四項現代化改造計劃。2015年10月27日,空軍宣布向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Grumman)授予下一代遠程核轟炸機的工程與制造以及早期生產合同。這種新型轟炸機暫命名為LRS-B,預計將從21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服役,并在30—40年代替換現有的B-52 和B-2轟炸機。B-2轟炸機將持續服役至21世紀50年代。空軍計劃以每架至少5.5億美元外加開發和工程支出的價格購買100架此型轟炸機。空軍尚未正式公布這項計劃的總投資額。
第二項改造計劃是為轟炸機配備B61-12精確制導防區外炸彈(從21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取代所有其他重力炸彈)。B61-12是現有B61-4重力炸彈的改進版,具備穿地能力。已使用B-2轟炸機(以及部署在歐洲的多種戰術戰機)進行B61-12的集成投擲試驗。約480枚B61-12炸彈的總投資預計約為100億美元。
第三項改造技術是使用被稱為LRSO的新型遠程空射巡航導彈替代現役AGM-86B空射巡航導彈。LRSO將攜帶W80-4彈頭。W80-4是現役導彈彈頭W80-1的改進版。軍方認為,LRSO應使轟炸機能夠在敵方防空系統之外實施攻擊,并在有限的地區情景中為美國提供靈活的打擊方案。
LRSO是一種全新導彈,能夠顯著提升軍隊的能力,包括更遠的射程、更高的準確度和更強的隱身能力。這違反了美國政府2010年的承諾:“美國將不……尋求……核武器的新能力。”美國政府2015年2月向國防企業列出了LRSO發動機的三種候選方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基礎上優化多達5%的衍生型亞音速發動機、優化15%~20%的先進亞音速發動機以及超音速發動機。
與僅供B-52H使用的AGM-86B不同的是,LRSO將供B-52H、B-2和下一代轟炸機使用。LRSO計劃的總投資約為300億美元。首枚LRSO將于21世紀20年代后期部署。空軍計劃購買1000枚LRSO,但僅有約50%裝備核彈頭。另外50%將在長達30年的服役期內用于試射或作為備用。此外,已有數百枚空射巡航導彈被改造成常規導彈(AFM-86C/D)。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AFGSC)表示,“我們準備在發展核版LRSO的過程中,開發常規版LRSO。”
鑒于美國已部署多種新型遠程傳統巡航導彈,并正在開發更為先進的版本,空軍是否能說服國會為研發常規版LRSO投資,尚存在疑問。事實上,空軍已決定退役所有常規空射巡航導彈,并用增程型聯合空對地防區外導彈替代。如果國會不為傳統LRSO投資,那么LRSO的購買數量可能會由1000枚減少至數百枚。
第四項改造計劃涉及轟炸機在計劃和實施核打擊時使用的核指揮和控制系統,包括全球機組人員戰略網絡終端(G1oba1 ASNT)。這個終端由諸多固定式和移動式核指揮與控制終端組成,可為空軍聯隊指揮所、核力量任務部隊、彈藥支援中隊和機動支援小組提供通信,從而使他們能夠接收發射命令,并將命令傳遞給轟炸機、加油機和偵察機的機組人員。預計G1oba1ASNT將在2019年全面實現作戰能力。
另一項指揮和控制系統改進涉及使用高級超視距終端系列(FAB-T)來替代現有的用于與MILSTAR衛星通信的核指揮和控制系統。使用FAB-T的新型極高頻終端,可以實現與多顆衛星的通信。FAB-T將為核部隊和常規部隊提供受到保護的高數據率通信。空軍表示,FAB-T將通過MILSTAR、AEHF和增強型極地系統(EPS)衛星為(國防部)各種平臺包括戰略平臺和空中/地面指揮所提供具有高安全性的現代化通信能力。FAB-T還將支持MILSTAR、AEHF和EPS衛星的關鍵指揮和控制任務。
2015年,具備核能力的B-2和B-52H重型轟炸機執行了若干次重要任務,其中包括部分戰機到關島(Guam)安德森(Andersen)空軍基地進行輪換部署以及偶爾部署到澳大利亞達爾文(Darwin)空軍基地。由于與俄羅斯關系的惡化,歐洲核轟炸機的使命近年來已發生變化。“大西洋決心”(Operation At1anticReso1ve)演習已將核任務包括在內。該演習主要演練美軍如何幫助北約國家應對俄羅斯。作為這種形勢發展的一部分,美國歐洲司令部已在戰略司令部轟炸機保障和威懾任務與北約地區演習之間建立聯系,增加了核轟炸機在歐洲的任務。這方面的一個實例是4架具備核能力的B-52H轟炸機2015年4月1日從美國空軍基地出發,飛至北極和北海進行模擬攻擊。
美國核武庫中僅有一類非戰略核武器,即B-61重力炸彈。該炸彈有3個改進型號,即B61-3、B61-4和B61-10(另外2個型號即B61-7和B61-11屬于戰略核武器),共約500枚。其中約180枚(B61-3和B61-4)部署在五個北約國家的六個空軍基地,即意大利阿維亞諾(Aviano)、德國比歇兒(Buche1)、意大利蓋迪(Ghedi)、土耳其英基里克(Incir1ik)、比利時克萊恩·伯格(K1eine Broge1)以及荷蘭沃爾凱爾(Vo1ke1)。美國本土儲備了約320枚B61重力炸彈(見表1)。
配備了F-16戰機的比利時、荷蘭和土耳其(可能包括)空軍以及配備了PA-200“龍卷風”戰斗轟炸機的德國和意大利空軍被派遣使用美國核武器執行核打擊任務。在正常情況下,核武器在美空軍人員的控制之下,只有在經美國總統授權和北約批準后方可用于戰爭。美國也配備了少量非戰略核武器,由美軍戰斗轟炸機在支援歐洲以外的盟國(包括中東和東北亞)時使用。
北約已批準歐洲核態勢現代化升級計劃,并準備在下個十年伊始,部署B61-12精確制導防區外核重力炸彈。B61-12將采用B61-4的核爆炸包,最大爆炸當量為5萬噸TNT,并將配備一個用于精確制導的尾翼箱,以提高打擊精度和防區外打擊能力。B61-12還具備穿地能力,爆炸當量可調,既可打擊B61-3和B61-4無法摧毀的地下加固目標,也可選擇使用較低當量對相關目標進行打擊,以減少附帶損傷。
使F-15E、F-16和PA-200戰機能夠攜帶B61-12的工作已經啟動。2015年進行了多次飛行試驗,包括11月在托諾帕(Tonopah)靶場使用F-15戰機進行了一次全面制導的投擲試驗。這方面的努力將持續至2018年。預計F-35A聯合攻擊機將在2024年通過核認證。
擁有核打擊計劃的多個北約盟國準備將其戰斗轟炸機升級為美國制造的F-35A。荷蘭已經接收首架F-35A教練機。意大利制造的首架F-35A在2015年9月實現首飛。土耳其正在采購F-35A。比利時正在考慮購買F-35A或法國的陣風戰機。德國目前沒有使用其他戰機替代PA-200執行核任務的計劃,并準備將PA-200的服役期延長至21世紀20年代。
北約年度核打擊演習“堅定正午”(SteadfastNoon)2015年10月在德國比歇兒空軍基地舉行,來自比利時、德國、希臘、意大利、土耳其和美國的戰機參演。此次演習似乎與“冷冰屋”(Co1d Ig1oo)演習交織在一起。除了這些演習,來自美國戰斗機聯隊的具備核能力的F-16定期部署在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瑞典。
(伍浩松 譯 趙 宏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