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特性探析
李紅霞

解決民生問題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植根于中國具體國情與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發展,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這集中體現為目標價值的人民性、發展理念的公正性、內涵范疇的發展性、戰略路徑的持續性。在本質上這些特性,既有別于西方國家的民生思想,又是對傳統社會主義民生觀的繼承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決定了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也決定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目標指向即始終圍繞“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與發展。“發展為了人民”與“發展依靠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基本要義,且更具化為普惠性、自主性和民主性。
普惠性。民生是人們生產生活最為普遍的基本需要,關切到人們的生存與發展,關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因此,中國共產黨歷來把民主建設放在重要地位。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要讓“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提出了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吃、穿、住、行、用的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使這些目標“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有尊嚴地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這一普惠性,繼承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拓展了民生的基本內涵。
自主性。馬克思曾經指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在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征程中民群眾是最大的動力,鄧小平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在實現中國夢的前行中,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特別強調:“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踐中,也正是這一“自主性”,才激發和調動了我國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才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堅實基礎。
民主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問題在本質上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問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經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民主這一政治范式,成為民生問題有效解決的不可或缺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堅持并發展了這一思想,民生問題說到底就是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問題。因此,黨的十六大再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民生政治”這一小康目標。黨的十七大更是視“人民民生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促進民生發展具體的實踐中,誠如習近平特別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所思所盼來進行。”“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而如何真正體現民生的民主基本特性,黨是十八大報告做了較好的詮釋,報告強調:要“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這不僅是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民生事業發展的決策者、參與者、監督者和受益者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發展,正是依托這樣的指導思想,才匯聚了浩大不竭發展動力。
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它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領域和全過程。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發展中,這一價值理念集中體現于發展權利的公平、發展規則的公平和發展結果的正義。從生產與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和發展中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體現出發展權利的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的“發展是硬道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徑和方法。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發展的目標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小康民生的發展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通過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基于對中國國情與民生發展的深刻認識,習近平對保障和改善民主作出了精辟論述,他強調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本質:就是人的生活、生計、生產,就是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把發展權利公平作為了社會公正的底線,作為社會公正最基本的前提來認識和實踐的。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體現出發展規則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鄧小平以戰略家的視角強調了按勞分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一定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黨在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進一步強調了要完善分配制度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概言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民生發展道路選擇和制度選擇,這種制度選擇體現了規則公平,從而夯實了社會公正的基礎。
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現出發展結果的正義。結果公平是社會公正的必然要義,是社會公正的最終評判。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公正正義價值追求蘊含于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中。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奮斗目標,突出強調了結果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報告把這一目標實現具化為:“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奮斗目標,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核心目標要求,目的就是要“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發展過程,這一結果正義的價值取向,始終貫穿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發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題。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的內涵不僅是對社會主義既有民生思想的繼承,更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是在繼承上的發展,是在實踐上的創新。由此彰顯出其高度的實踐性與效能性的統一。
繼承上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首先具有鮮明歷史繼承性,并緊緊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直接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先后創造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切實改善民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實踐上的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不僅具有繼承性,更具有實踐上的創新性。具體呈現為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就量來說,主要是范圍領域的擴大。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發展,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硬”的“兩個文明”建設到后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布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建設總體布局拓展為“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拓展為“五位一體”。“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成為時代新任務。從質來看,更強調了品質的提升與價值的追求,實現了價值主體的歸位,即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觀。不僅強調人民對國家的貢獻,更注重國家對人民群眾的保障和幫助;不僅關注國家和集體利益,更關注個人利益、整體協調地推進。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側重點日漸關注于人民群眾需求的多樣性和高層次性。特別是它不僅關注人民群眾生存,更關注人的生活尊嚴;不僅強調物質生活的基本滿足和保障,更重視人民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的價值和尊嚴。
民生始終貫穿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發展的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在發展中基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認識,凸顯出了發展戰略的系統考量與路徑方法的可持續性要求。這,可以從發展觀念的理性訴求、發展方式的集約選擇、發展環境的天人合一等三個方面具體體現。
發展理念的理性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的發展,是日益走向理性、成熟,整體的通盤考量與統籌的協調推進是最為重要的觀念。就整體的通盤考量來看,科學發展觀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個整體布局。內容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密不可分;實現戰略上,既有“三步走”的構想、“兩個百年”的目標和“中國夢”,又有五年計劃、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戰略決策等等;從實踐力量,是黨的領導與人民大眾內在統一。從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發展思想的獨特個性。從統籌的協調推進來看,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好發展中的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統籌好中央和地方、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等利益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理性的發展觀念,保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的有序發展。
發展環境的天人合一。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的基礎條件,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形成“五位一體”,并深深融入道他們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深信,這些目標定會在發展不斷地良好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頁。
[2]:《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175頁。
[4]《孫中山全集》第9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5頁。
[5]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作者單位: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