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陳慶
?
國內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
王磊陳慶

隨著積極心理學興起,幸福這個話題越來越多的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關注。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簡稱SWE)的研究開始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在中國特有的教育體制下,國內興起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初具成果。文章試圖對國內學習主觀幸福感方面的研究進行總結并提出存在的問題。
主觀幸福感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專門術語,在Wilson之后,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研究,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逐漸深入。我國自景淑華和張積家(1997)研究之后,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身確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價,是個體對情感(積極情感或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的主觀性評價和體驗。此外,學者們還認同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實證研究。
學習主觀幸福感(Learning SWB)作為主觀幸福感的一個特殊領域。目前國內研究大都認為學習主觀幸福感是指學生在學習前、學習過程中或者學習之后所體驗到的一種偷悅感、滿足感和成就感。根據主觀幸福感的維度劃分,學習主觀幸福感也通常分為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兩個方面。認知是學習者對自己目前學習狀態的一種認識,是涉及理智的;情感是學習者對自己目前學習狀態的一種情緒體驗,是涉及感情的。學習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方面既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的整體滿意度,也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中某些具體方面的滿意度,如學習方法、學習目標、學習努力程度等等。學習主觀幸福感的情感方面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前者包括快樂、振奮、欣喜、自豪、滿足;消極情感包括厭煩、壓抑、羞愧、悲傷、焦慮、擔優等]。
通過文獻的檢索、分析發現,目前中學生的學習幸福感研究相對較多,但不同學者對其現狀的調查結果并不完全一致。在總體學習幸福感方面,宋靈青、付麗麗、馬穎等研究表明初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總體在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而甘雄和邢靜的研究表明學習幸福感水平總體普遍較低。對于高中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總體水平認識較一致,蔣華香和余涵的研究都表明高中生的總體水平較低,學習壓力較大,學習中感受到的負性情緒較多。
對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年級和學校等方面的差異也存在著分歧。甘雄、邢靜和馬穎等人發現男女生學習主觀幸福不同,而付麗麗研究結果則相反。在年級差異方面,甘雄、邢靜、付麗麗和馬穎則一致認為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隨著年級的增高,總體主觀幸福感逐年下降。在學校方面,宋靈青等人研究表明非重點學校初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低于重點學校。甘雄、邢靜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付麗麗的研究結果則相反。并且甘雄研究發現在學習主觀幸福感與獨生與非獨生、住校與走讀、城鎮與農村之間均有關系。蔣華香和余涵一致認為,高中生學習幸福感與學校類型沒有關系。
目前對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測量一般是使用問卷和訪談,多從影響因素入手。
馬穎、朱建榮、宋靈青等認為學習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為學習體驗、學業成就、社會壓力。陳洪巖針對學習三個階段的特點設定了學習意愿、學習熱情和學習體驗三個維度。張艷琴和甘雄]則認為是學習體驗、現有成績感受、環境激勵和希望學習成績4個維度。余涵認為學習主觀幸福感包括學習成績、學習價值、學習積極體驗和學習消極體驗四個維度。在此基礎上,陳洪巖、付麗麗等人在構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中包含了社會支持的影響。陳洪巖認為還包括教師關注、同學關系,付麗麗等人認為還包括同伴關系、家長支持。邢靜以李秉德提出的教學活動七要素為維度,即教學要素、教學環境、教師、學生自身、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反饋、教學方法對學習幸福的影響。
4.1社會支持
馬穎等認為社會壓力是學習幸福感的內容結構,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幸福感。學生壓力主要來自于同學競爭、老師要求和父母期待,當他們體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越能形成自身能力的肯定評價和克服社會壓力的信心。
在教師方面,陳洪巖研究發現,中學生由于受到“交往動機”和得到老師肯定贊許的影響,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感。付麗麗、蔣華香、余涵也得出了相同結論。而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班主任,朱建榮的研究表明,在具有親和力的班主任和積極關心學生生活、維護班級團結的班主任的影響下中學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較高。
在家庭方面,馬穎、陳洪巖發現,管教方式對學習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影響。石國興、楊海榮調查表明家庭經濟對學習幸福感的影響很大,學生家庭經濟越好,學習幸福感越高,付麗麗的研究支持此觀點。相反,陳洪巖的調查卻表明家庭經濟對學習幸福感的影響不明顯。有學者還對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結構與學習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學習幸福感越高,正常家庭學生的學習幸福感高于離異家庭的學生。余涵發現家庭氛圍對高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家庭氛圍的不和諧會影響高中生的學習,降低他們的學習幸福感。
4.2個人因素
馬穎等的研究學習體驗是直接影響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體驗不到積極情感,久之,必然厭倦學習。學習體驗對學習主觀幸福感不僅產生直接影響,還是社會壓力、現有學習成績乃至希望學習成績作用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甘雄、付麗麗也發現了相同的結論。陳洪巖、劉儒德研究發現,學習價值觀對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影響。宋靈青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習主觀幸福感具有較強的預測作用。此外不同歸因方式對學習幸福感也有顯著影響。
5.1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首先,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探討分析,難以科學、準確地反映實際狀況,而且研究大都采用橫向測量,雖可以了解中學生在特定時段學習幸福感的特征,但無法揭示其發展的連續性。其次,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比較權威的中學生學習幸福感測量工具,大都采用一些自編問卷進行測量,而且問卷的維度差異較大,使用范圍狹窄,仍需要進一步的修訂。
5.2研究重心的失衡性
目前對中學生學習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在主觀幸福感的理論視角下展開的,強調感性與快樂,偏重于享樂主義幸福觀,缺乏理性主義幸福觀視角下與之相關的幸福感理論的探討;而且在研究過程中,對情感成分的分析較多,認知成分涉及較少。另外,中學生學習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探究主要還停留在以人口學變量為主的客觀因素方面,對于主觀因素尤其是深層次的心理因素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在綜合考慮學習幸福感的相關理論的同時,應加強對中學生學習幸福感內部因素的研究,注重考察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機制。
5.3具體學科研究的缺乏
對于具體學科的學習幸福感研究缺乏,同時在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指導下對具體學科教學的研究缺乏。學習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是一個整體性的研究,要想將研究結果運用于具體學科教學中,就必須加強具體學科學習幸福感的研究,同時加強學習幸福感在實踐中的運用,做到切實的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滿足感。
參考文獻
[1]佩德羅·孔塞桑,羅米娜·班德羅著盧艷華譯.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綜述[J],國外理論動態,2013,(07):10~23.
[2]杜晗.淺議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J].學理論,2013,(03):186~187.
[3]宋靈青,劉儒德,李玉環,高振華,李文君.社會支持、學習觀和自我效能感對學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03):282~287.
[4]馬穎,劉電芝.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01):74~79.
[5]付麗麗.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問卷的編制及應用[D].山西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22.
[6]甘雄.初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結構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報,2010,17(01):127~131.
[7]甘雄,朱從書.初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調查[J].品德與心理——教育測量與評價,2010,(04):42~47.
[8]邢靜.初屮生學習幸福現狀調查研究——以天津市某初中為例[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0~51.
[9]蔣華香.人格特征、家庭教養方式及學校氛圍對高中生學習幸福感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4~28.
[10]余涵.高中生學習主觀幸福感與人際關系、學習投入的關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3~35.
[11]朱建榮.班主任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0~47.
[12]陳洪巖.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6~30.
[13]張艷琴.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小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9~20.
[14]石國興,楊海榮.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04):238~241.
[15]楊海榮,石國興.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06):416~418.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