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敏妍
摘 要:語文教學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讓學生汲取知識,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和使用能力。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條重要途徑,應受到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的重視。本文試圖從內容、方法及差異等幾方面闡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閱讀方法。
關鍵詞:課外閱讀;內容;方法;差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76-0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的這句詩充分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課外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拓展視野、積累素材,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通過課外與課內互相補充,為孩子打開閱讀的知識和能力之門,才能推開情感的升華和審美之窗。語文作為語言類學科,獲取知識最簡單也是最主要的途徑便是閱讀,我們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手段與途徑,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從而獲取更多的知識。
閱讀所選的書目門類眾多,多數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新課標”推出后,學生閱讀時間充足,都能憑興趣盡情閱讀。然而,多數學生閱讀存在被動狀態,要么是教師或家長推薦的書籍,要么是為了完成某次作業而選擇閱讀,缺乏主動性。不少學生必須在教師或家長的督促下閱讀,說明這部分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閱讀方法不當,對于借閱的書只是粗粗翻閱一遍,甚至只看一個開頭,或看過即忘,收效甚微。基于這些調查了解,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上閱讀課時,每當看到孩子們一臉興奮進入閱覽室,然后漫無目的地在書架上亂翻,心不在焉,不斷換書,我很是痛心。課前老師要求學生們帶摘錄本,可后來檢查卻發現摘錄本上摘錄的內容少而雜亂。這進一步證明,在讀什么書,如何讀的問題上學生們急需方法上的指導。
一、注重閱讀內容的選取
如別林斯基所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但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還不能完全正確分辨哪些書該讀,哪些書不該讀。具體說來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選取有益讀物:
1、課外讀物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如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及該班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水平,我選擇了新課標要求背誦的《古詩七十首》推薦給他們,并指導學生根據詩后的注釋,比較準確地理解詩意,從而較輕松地背誦這些古代詩歌精品,并經常與別人交流思想。這既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又是知識上有趣的研讀。
2、課外讀物必須要有教育性。所選取讀物應對兒童的思想、情感、興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些書甚至對孩子不僅無益,反而是有害的,所以家長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選擇分辨。我發現我班的不少同學喜歡看純屬消遣性質的例如“喜洋洋系列”之類的叢書,于是我要求他們少看或不看,此類書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或成長并無多大裨益;而對于閱讀古今中外名著的同學,我則給予了充分的鼓勵,鼓勵他們繼續擴大知識面,拓展視野,以便提高自身語文能力和素養。
3、課外讀物也要注意趣味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讀物的興趣決定了他們閱讀的態度和方法。所以,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并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們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注重閱讀方法的引導
學生有了適合的課外讀物,不懂得如何去讀,如何學會技巧,學以致用,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閱讀課外讀物已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延伸”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幾種“找趣”的閱讀方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1、激趣閱讀法。我所采用的激發興趣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課內與課外閱讀之間是相互補充的,我在教學毛澤東的《長征》后,讓學生去讀他寫的《詠梅》。大膽引導學生拓寬學習和閱讀的范圍。這樣學生才能受益無窮,趣味無窮。學生樂于讀,自愿讀,把課外閱讀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2、欣賞閱讀法。為了使孩子們“自覺自愿地想去閱讀”,我自己經常讀書給學生聽。教師“讀”得深情可以感染學生,也可以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如我在讀給學生聽《安塞腰鼓》一文時,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隨著雄勁激昂、鏗鏘有力的音樂,配之教師激情的朗讀,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此引發學生種種豐富的想象,也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尤其是讀的興趣。我用不同方式讀給學生聽,在班上還定期舉行朗讀比賽等活動,讓孩子們充分領悟到祖國文字的奇妙并熱愛上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
3、討論閱讀法。閱讀能力要想得到不斷提高,就必須讓學生在海量閱讀的同時,動腦去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尋找答案。我認為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討論。比如,在欣賞了課文《有的人》后,我就讓學生們展開討論:你覺得我們現在學習這首詩還有價值嗎?就你個人而言,有什么意義?這樣,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既找到了答案,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這種閱讀方法注意討論時的平等性,給了孩子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一個各抒己見的環境。當然,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教師應注意時刻了解每個學生閱讀的數量、質量,注意激發興趣,教給方法。我總是如此愿景:學生人人參與讀書,個個自覺讀書,自由遨游在閱讀的海洋。
三、注重學生的閱讀差異性
學生個體之間客觀上是存在著差異的。閱讀是一種很個性化的行為,課外閱讀更是一種純粹的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動。這種對話受到學生的個性、閱歷、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有效地開發與利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有明確的態度,即允許這種解讀的差異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勵在課外閱讀中的體驗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針對性的教學,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凸現主體性、人文性,實行差異性評價,化審美情感體驗。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可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孩子所需要的成長動力。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總之,課外閱讀是藝術體驗,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正確的課外閱讀至關重要。我們重視課外閱讀的意義、內容、方法,不斷完善它,吸收其科學性的精髓,使課外閱讀成為引領學生進入精神生活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