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要: 本項目以通信工程專業為例,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進行較全面的研究,包括:合理制訂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精品課程建設模式探索;大學生心理特征研究與學風建設等內容,并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點研究。通過完善專業實驗室、學生創A新實驗室與科研實驗室的建設,增加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比例,建立大二、大三學生進入學生創新實驗室與科研實驗室制度,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條件;制訂了“3+1”校企聯合培養方案。形成以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學生科技創新、校企聯合培養、畢業設計為系列的、相互銜接、逐層遞進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 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通信工程專業 項目分析
1.合理制訂通信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優化A程體系結構
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較為嚴謹,課程之間關系前后聯系緊密。對于本科生來講,最基礎的課程包括:數理知識、電子電路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知識。以此為基礎課群,才具有充分承受向上搭建更高層次平臺的能力。專業平臺課包含:信號與線性系統、高頻電子線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交換技術、電磁場理論與微波技術、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計算機通信網和FPGA原理與應用。在制訂培養計劃時,應充分保證專業基礎課與專業平臺課的教學學時。
2.精品課程建設模式探索
以《通信原理》為例,探索精品課程的建設模式。它是通信工程專業與電子信息等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之一,也是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課程之一。該課程以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為基礎,也是移動通信系統、光纖通信系統等后繼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在課程體系結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3.完善專業實驗室、學生創新實驗室與科研實驗室建設
現代電子與通信技術發展迅速,研究方向眾多。為使實驗室建設符合通信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需求,緊跟學科發展的方向,必須對實驗室的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專業實驗室應以電子與通信技術基礎實驗室建設為中心,以關鍵技術或自身技術優勢擴展專業實驗室建設,以科研帶動綜合實驗建設。
4.響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制訂“3+1”校企聯合培養方案
培養具有優良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和工程素質;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技術標準與技術發展趨勢;具有扎實的工程實踐基礎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掌握信號信息處理、傳輸、交換、無線通信、光纖通信、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網絡、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產品和工程項目的設計與管理經驗;能夠從事電子、信息技術,通信設備與系統的設計、研發、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實用型高級技術人才。按本方案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可達到見習通信工程師技術能力要求,可獲得見習工程師技術資格。
5.制訂適應人才培養目標和符合時代特征的有效學風建設方案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入,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迅速普及,導致人們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同時,社會中也出現各種功利主義思想,快速的社會變革必然會對當代大學生產生各種好與不好的影響。“90后”大學生自信張揚,勇于表現。但對目標任務專注度不夠,在目標的選擇上常盲目不切實際,且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充分,耐心不足,做事比較浮躁,經常虎頭蛇尾。此外,當今社會發展節奏快、競爭激烈,“90后”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容易產生挫折感,進而失去奮斗目標。
目前大學生的學風狀況總體是好的,但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學風問題。突出表現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學習不夠刻苦;對專業的認同度不高,缺乏鉆研精神;考試存在作弊現象。經調查,具體情況見表1:
學風建設需要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每位教職工在本職工作中都要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需重點突出學生輔導員、任課教師和學生干部三支隊伍的重要作用。
二、成果創新點
1.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探索精品課程建設模式。
2.制訂以工程師素質培養為特征的“3+1”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方案。
3.多支點、多層次、系列化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4.制訂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學風建設方案。
三、存在問題與不足
1.已制訂較完備“3+1”校企聯合培養方案,并聯系新實習基地,且少部分校企聯合培養計劃開展實施得較順利,效果顯著。但總的來說,此方案受學校外部條件制約大,是本項目實施難點,進展預計不會順利,要做好循序漸進、長期完善、逐步實施的準備。
2.進一步對項目實施過程、取得成效與不足進行全面細致總結,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并撰寫成教改論文進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