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芳芳
摘 要: 幼兒科學教育不應該等同于以往的常識教育,也不應該只是加上些新內容和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并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也是樂學、會學這些有利于幼兒終身發展的長遠教育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科學探索 科學活動
《綱要》中指出:科學探索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這是指: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由于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他們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可能像中、大班那樣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讓孩子進行探索,需要老師抓住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激發他們興趣,讓他們在一日活動中積極探索,使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探索活動內容
科學并不神秘,它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在以往的幼兒教育實踐中,主要目的是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教給他們的知識。現在我們提出教育內容生活化是為了讓幼兒理解和體驗到教育目標和內容對于他們當前的意義,把它作為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與條件。只有當幼兒真正感到所要學的內容是他們自身當前想要知道的東西或想要解決的問題,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理解事物及其關系。如小班幼兒的活動:喂小動物、澆花、打電話、小廚房、點心店等內容,都是孩子熟悉的,孩子有像在家中的感覺,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在自身探索中獲得知識。由此可見,要適時地將教育目標融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實現其教育價值。在引導小班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中,主要是以“運用感官”,以直接經驗作為基礎,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眼、耳、口、鼻、手、腳等),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了解物體的各種特征和物體之間的區別,親身體驗,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科學探索活動的契機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和疑問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因此幼兒的科學教育應是隨機教育,可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進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在自由活動中,小朋友從玩具柜的抽屜里拿玩具,可是拿好玩具后抽屜關不上了,需要老師幫忙,老師走到她身邊,微微一笑看著她,可是她看著老師沒反應,繼續關起抽屜,她一邊關老師一邊指導,后來經過努力,找到了關抽屜的竅門,把抽屜關好了。我們應隨時抓住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又如在游戲活動時,老師拿出橡皮泥準備和孩子們一起玩泥。可是拿出來時發現橡皮泥都干了,捏也捏不軟,于是老師拿起來就要扔,孩子們阻止了。“老師,我要那塊橡皮泥。”“這塊橡皮泥太干了,捏不軟了,不好玩了。”“老師放點水浸一浸不就好玩了嗎?”孩子一副不想放棄的表情。老師故意裝作一副不相信的樣子說:“哦?你確定你能把橡皮泥變軟嗎?如果你能把它變軟我就送給你。”周圍的孩子都說也想來試試。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了,老師把硬的橡皮泥送給了孩子,讓他們想辦法變軟。老師給他們提供了材料,孩子們都很興奮地做起了實驗,有的用水浸,有的放到洗手池里,過了兩天,有孩子拿著自己浸的橡皮泥高興地告訴老師,他的橡皮泥軟了。很多孩子都拿了自己的橡皮泥,發現用的方法不一樣變化就不一樣。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驗結果,找到了能讓硬的橡皮泥變軟的最好辦法。老師把他們變軟的橡皮泥送給了他們,作為他們肯動腦筋的獎勵。從這以后,老師再也沒有扔過橡皮泥,因為只要橡皮泥干了,就有孩子們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浸一浸繼續用,對玩橡皮泥的興趣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孩子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實現了孩子對科學主動探索的愿望。
三、創設自主化科學探索情境
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種環境,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技能的方式……因此,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應還原為生活的本色,并創造蘊涵科學探索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受科學、發現科學問題。
此外,還可以讓幼兒置身于廣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學習,使幼兒的眼界更加開闊。如每天午餐后,帶幼兒子進行散步活動,讓他們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秘密。如孩子帶來了幾條小金魚,可以把它放到自然角里,幼兒不僅對小魚的生活習性感興趣,而且在觀察過程中能發現其中的秘密。有的幼兒回家后還繼續進行更深的探索,教師因勢利導,可以讓家長參與。在父母的幫助下,有的幼兒帶來了田螺,有的帶來了河蚌、螺絲等,飼養在自然角里,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觀察。在幼兒探索發現的基礎上,老師還可以給幼兒介紹一些小動物的食用價值,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知識。
貼近幼兒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科學,它滲透在每個環節、每個墻面、每個角落、每個空間里。生活中充滿了千奇百怪可供人們探求的問題,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捕捉,就能引導孩子參與感興趣的科學活動,獲得需要的科學知識,培養探索欲望與探索精神,使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既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指導幼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