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靈
【摘 要】 語言表達交流能力是集觀察、記憶、思維、創造、閱讀、口語表達及書面表達為一體的綜合能力,社會發展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采取“三個立足”的對策切實提高高中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關 鍵 詞】 高中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對策
表達交流能力是高中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基礎性能力,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如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能力,筆者從如下方面進行了些許探索:
一、立足于閱讀
閱讀量的積累,是高中生表達交流能力質的飛躍的重要前提。但課外閱讀,也要有的放矢,圍繞教材,教師要起到指引、示范、點撥作用。
學生自主與合作的效應能充分激發閱讀興趣。如對于學生“我的小書柜”的建設可采取:班級共同訂閱報紙雜志,擺放在班級書架,由同學輪流管理;教師推薦書目,學生自行購買,或者以宿舍、以學習小組協作選購;學生自主書店選購,或者到網上搜索,以電子版的方式存儲到手機、學習機閱讀。
二、立足于實踐
采取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每周摘抄、讀書會、主題黑板報、手抄報等形式,將閱讀所思所得用文字固化下來,加深記憶促進理解,營造馥郁的書香氣息。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學習了唐代詩歌,要求學生廣泛地查找資料,小組以“我心中的某一唐代詩人”為主題制作手抄報,不拘泥教材內容,介紹詩人生平、詩作及個性化理解認識,小組向全班同學介紹展示并張貼,并評選出“最佳內容”“最佳設計”“最佳合作”等獎項加以獎勵。
三、立足于課堂
(一)以讀說為法
讀和說是最為常見的語文學習方式,兩者是相互作用,互為促進的。學生通過理解性的讀,來理解字詞章節的意思。通過審美性的讀,浸漬在文字之美中,能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再通過體驗性的說,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文字的情與理,在探究評點的實踐中學得知識,訓練能力。讀和說既是語文學習的方法,也是提高語言表達交流能力的手段。
以《再別康橋》為例,主導教法:誦讀法,比較閱讀法。
①教讀——體味詩詞的音樂美。(10分鐘)
教師指出:讀詩詞,先根據詩句的結構和意義讀出停頓,體會情感讀出重音,找出詩歌的韻腳。以上每一步中,都有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學讀及學生的自讀。
②討論——品析詩的圖畫美。(15分鐘)
教師:這首詩是很美的,幾乎每一節詩都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下面請同學們做這樣一個作業,用“美在……”這個句子,就詞的內容,說一句話。
教師小結:明確美在意象,美在遣詞,美在修辭。
③品味——感受詩的情感美。(10分鐘)
教師:詩的情感,顯露于詩的字里行間。老師范讀,表現出熱愛留戀的感情,優美回環韻味。一句一句地帶讀。
④引讀徐志摩《沙揚娜拉》(10分鐘)。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剛剛所學的讀詩的“三美”把這首詩讀一下。要求讀出詞的情感。老師示范讀,同學們學讀、自讀。
教師:在離別的對象和描寫的角度,兩首詩有什么不一樣?如何來理解“甜蜜的憂傷”?
學生比較其不同的對象角度和韻味。
教師小結:我們在讀詩和散文時,就要進行美讀,美讀,就是要體味音樂美,品析圖畫美,感受情感美。
這個以讀說為主的課例,結合文本進行了學法強化。讀詩,就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想象品析圖畫美,結合感受體驗情感美。同時也是對學生的誦讀技巧和口語表達技巧的落實。
(二)以訓練為要
語文的課堂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交流的訓練。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讀起來,寫起來,才是真正落到實處的語文實踐活動。寫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拿筆拿紙,寫起來。那么寫什么呢?
1. 寫與文本內容相關的
與文本相關的許多內容可以作為課堂寫作訓練的材料。可用寫作來概括提煉文章內容、人物形象。如從___
_______,我看到了劉蘭芝的 ___________。也可用采用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方式。
2. 寫能提高課堂效率的
如《包身工》一課,快速提煉文章內容,填寫包身工檔案表,并用一個詞語來進行概括你對包身工的感受或認識,讓學生全部上黑板寫出來,再讓同學挑出最精準的詞語并結合文本闡述理由。這有助于學生對于較長文章能在簡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把握內容,理清脈絡。
3. 寫能提升語文能力的
余映潮老師說,語文課堂活動應著眼于能力訓練,著眼于方法的培養,著眼于知識的積累,運用各種方法,創造各種課堂組織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地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如課例《荊軻刺秦王》,教法:讀寫結合法。
閱讀、理解、討論課文
讀寫訓練:將全班劃分成小組,由每小組抽出題目進行寫作。
題目:
假如你是樊於期,若有在天之靈,會對秦王說什么?
假如你是高漸離,在易水送別時,會對荊軻怎樣說離別贈言?
假如你是荊軻,在臨行前讓高漸離轉交給太子丹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你會寫些什么?
假如你是太子丹,得知荊軻刺秦失敗那一刻,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你是秦宮中的一名衛士,見證了荊軻之死,說說你看到了些什么?又是怎么想的呢?
假如你就是你,那么你想對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說些什么呢?
要求:不重復原文,不脫離原文,不違背原文,不拘泥原文。
這個課例用多個“假如”來結構閱讀課的教學過程,多個“假設”就組合成為一個“多向假設”的問題群,構成教學的主要內容,融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于一體,不僅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個范本,同時也為學生說、寫訓練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的聚寶盆。從教學效率上看,它使絕大部分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教學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積極地進行獨立思考和個性表達。
總之,以閱讀為基石,生活為源泉,課堂為平臺,挖掘漢語的韻味,提升學生的智慧,張揚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才能達到課標要求,切實提高高中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盧錦明. 交流與表達[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查里萍. 培養語言表達交流能力的探索和嘗試[J]. 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8(9).
[3] 雷池. 怎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M].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