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明 呂小林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的檢驗價值分析
彭家明 呂小林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進行D-二聚體檢驗的價值。方法 選取18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本院體檢中心的18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利用自動血凝儀檢驗2組對象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水平。結果 在化療前,研究組血漿D-二聚體的含量為(2.68±1.05)μg/dL,對照組為(0.31±0.13)μg/dL,研究組D-二聚體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化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是(1.19±0.87)μg/dL,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用于檢驗白血病的指標,即D-二聚體在人體血漿中的含量,同時也是了解患者病情狀況、治療成效和預后措施的重要指標。
急性早幼性細胞白血病;D-二聚體;檢驗價值;分析
人體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升高,不僅能作為激活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的重要指標,而且是繼發性纖溶亢進敏感的重要指標。有專家研究認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存在程度不一的血管內皮細胞和纖溶凝血系統激活損傷,在白血病細胞中存在的異常促凝物質不僅會使凝血和促凝活性的增高,而且還可能誘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1]。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發病臨床癥狀包括貧血、感染、發熱,除此之外,嚴重廣泛出血也是其主要特征,導致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是顱內出血,而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采取ATRT+As2O3的化療措施后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成效[2],檢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化療前后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水平有利于診斷病情和觀察療效,是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8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1.35±5.64)歲;同時選取本院體檢中心的18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0.93±4.82)歲,均無血液疾病或家族病史。2組對象在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檢驗方法 本研究采用雙試劑盒進行試劑測定。首先,對健康對照組進行靜脈抽血,同時抽取研究組患者在初發和在ATRA化療后5d、10d、20d以及病情完全緩解時的靜脈血,采用一定比例的枸櫞酸鈉進行抗凝處理,然后以3000r/min的速率離心10min,在分離出血漿后將其保存在零下20℃的環境中,并將所有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的檢驗工作控制在3d內[3]。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用光度計檢測乳膠顆粒混懸液的吸光度。檢驗過程中需要進行稀釋處理的血漿樣品,若有結果超出正常范圍時,自動檢測儀器會擬定出1個合適的濃度稀釋值進行重新檢測。在利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脂血和抗體蛋白過剩的影響,保證檢驗的準確性[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在治療前的D-二聚體含量比較 化療前研究組患者的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明顯較對照組高,同時化療后研究組患者的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為(1.19±0.87)μg/dL明顯較化療前低,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在治療前的D-二聚體含量比較(x±s)
2.2 研究組患者血漿中的D-二聚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其中有11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超過了對照組,特異度為86.00%,10例患者檢測結果為陽性,陽性率為54.80%。
近幾年,D-二聚體作為在臨床醫學上能夠直接反映出纖溶系統和凝血激活的重要指標,越來越受到醫學專家的重視,相關研究工作也逐漸增多。在當前很多臨床疾病中發現,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普遍升高[4]。例如急性心肌梗塞、肝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及其他惡性腫瘤等等[5],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一種較為特殊的白血病類型,在ATRA化療過程中最普遍出現的并發癥就是廣泛和嚴重出血,造成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出血并發癥的主要因素在于早幼粒細胞具有合成及釋放大量促凝物質的能力[6],例如組織因子,這些促凝物質會造成繼發性纖溶系統功能亢進和凝血障礙,特別是當白血病性早幼粒細胞含量超出負荷程度時,血液將處于高凝狀態,在機體內部形成微循環引發血栓,從而進一步導致繼發性纖溶系統功能亢進,引起廣泛嚴重出血的并發癥狀[7]。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出現出血并發癥時,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水平明顯升高是其重要臨床診斷依據。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進行ATRA化療后,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開始逐漸降低,其根本原因自在于采取ATRA化療后白血病早幼粒細胞誘導分化成熟,所釋放出的異常促凝物質也明顯減少,所以D-二聚體在患者血漿中的含量逐漸減少。以往的臨床經驗表明[8],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療后,一般7d左右就開始明顯好轉,14d后患者癥狀完全緩解,進入安全期。在本次臨床研究中采用了免疫比濁法進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組患者和對照組健康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在采取ATRA化療前,研究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為(2.68±1.05)μg/ dL,對照組為(0.31±0.13)μg/dL,研究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其特異度為86.00%,陽性率為54.80%;實施化療后,研究組患者D-二聚體在血漿中的含量為(1.19±0.87)μg/dL,與化療前相比,含量明顯降低。提示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在判定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纖溶系統和凝血激活等方面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不僅能準確反映出初期白血病患者體內纖溶系統亢進和凝血系統激活的狀況,而且能直接反映出患者病情的變化狀況。
綜上所述,D-二聚體在白血病患者血漿中含量的臨床檢驗具有較高的價值,在診斷患者病情,判別治療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
[1] 劉君.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的檢驗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8(12):75-76.
[2] 劉文達,翁羽飛,林哲生,等.白血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12,23(22):96-97.
[3] 趙敏.急性白血病患者并發感染檢測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的意義[J].中外醫療,2014,32(33):193-194.
[4] 劉傳才.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規六項參數的動態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2-14.
[5] 于遠軍.多毛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診斷[J].當代醫學,2014,20(1):89-90.
[6] 董大鵬,徐爽,艾清,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8):1491-1492.
[7] 王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1):2638.
[8] 朱愛民.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的測定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4,26(12):137-1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6.018
江西 3414002 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彭家明)330006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呂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