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娜
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高 娜
目的 對產科護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自然分娩的128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單雙日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64例)行常規護理,研究組(64例)行人性化護理。結果 2組比較,研究組HAMA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8份,回收128份,回收率100%。其中對照組不滿意12例,滿意度為81.25%,研究組不滿意4例,滿意度93.75%,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產科護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能促進產婦順利分娩,減輕痛苦,提升母嬰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人性化護理;產科護理;應用效果
婦產科護理的服務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常伴有較大的心理負擔,表現為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于分娩結局將產生直接影響[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及對生育健康和醫療保健需求的變化,產科的護理模式也逐漸向注重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轉變,而不再是被動機械性地遵照醫囑。產科人性化護理是指在施行常規護理、助產支持等操作外,更注重對產婦的心理保健,滿足產婦在人格尊嚴及自我價值方面的滿足,從心理和生理2個層次給予護理,從而最終能以樂觀態度和堅定信念順利完成分娩過程[2]。為分析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本研究以128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于阜新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自然分娩128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單雙日隨機分為2組,每組64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7.4±3.8)歲,平均孕齡(39.4±1.3)周,初產婦42例,經產婦22例,分娩男嬰37例,女嬰27例,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6.9±4.1)歲,平均孕齡(38.9±1.5)周,初產婦46例,經產婦18例,分娩男嬰34例,女嬰30例,行人性化護理。2組產婦在年齡、孕齡、產次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產婦入院時,護士應熱情接待。對產婦的入院資料進行詳細評估,依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從而施行有針對性的護理。護士應面帶微笑,充滿熱情,主動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及時地解疑答惑。多數產婦為初產婦,對分娩的認知不足甚至存在誤區,由于擔心分娩疼痛及安全等,表現出強烈的不安與恐懼。做好產婦的心理疏導,詳細介紹有關分娩的知識和注意事項。對于那些情緒波動較大的產婦,給予特定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以消除其緊張、焦慮的不安情緒。向產婦及其家屬詳細介紹科室的環境、醫生水平及醫療器械,熟悉環境的同時對醫護人員充滿信任感和安全感。營造舒適整潔的病房環境,墻面的顏色可以暖色為主,以使產婦保持心情愉悅。床位之間用布簾隔開,以保護隱私。病房內放置電視、書籍雜志等供觀賞,營造家的氛圍已消除陌生感。(2)進入產房后,護士向產婦對房間布局及相關依據設備進行簡單介紹,消除其陌生感與恐懼感。可適當播放舒緩音樂,緩解緊張情緒。多與產婦進行言語溝通,幫忙擦汗,幫助分散其注意力和分娩時的疼痛,鼓勵和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配合。臨產無異常,胎膜未破,可協助產婦進食進水以補充體力。助產過程中,護士動作輕柔麻利,快穩準,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操作及操作失誤。密切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變化,注意觀察子宮開口、出血量、麻醉效果、產婦情緒變化等[3]。(3)產后進行2h的母嬰健康觀察,指導產婦和嬰兒及時進行肌膚接觸。經過生產過后,產婦大多疲憊不堪,保證病房的絕對安靜,提供舒適的休養環境。護士根據產婦的理解能力,采取不同方式如現場指導教學,發放自制小卡片,觀看影像資料等,就有關嬰兒哺育、母嬰護理方面及婦科常見知識進行宣教,幫助其逐漸向母親這一角色過度。出院時提供出院指導,發放本院自制的《產后恢復指導手冊》,提醒產婦定期回醫院進行復查。
1.3 評價標準 (1)比較2組產婦焦慮程度(HAMA)、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2)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十分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產婦HAMA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比較 2組比較,研究組HAMA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人性化護理能緩解產婦焦慮、縮短產程及減少產后出血量的效果。見表1。

表1 2組產婦HAMA評分、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比較
2.2 2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8分,回收128分,回收率100%。其中對照組不滿意12例,滿意度為81.25%,研究組不滿意4例,滿意度93.75%,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提升護理滿意度。見表2。

表2 2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n)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指出,在滿足第一層次生理需求后,對高層次的需求表現出更強烈的渴望與追求,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更高,表現在對于所提供的各項服務要求人性化,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因此而生[4-5]。分娩是每位女性一生中必須經歷的過程,由于對分娩認知的缺乏或存在誤解,產前易出現緊張、不安等負面心理情緒,分娩中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增加了分娩的產程時間。人性化護理的施行,在于將不良情緒盡可能地控制一定范圍內和最小化,從而使孕產婦能順利分娩,并成功完成向母親角色的轉變[6]。人性化護理是在充分尊重患者且對治療不產生影響前提下盡可能地滿足患者,使其樹立積極態度面對疾病的一種科學護理[7]。其本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主張將被動的護理向積極的護理轉變,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隱私、情感和權利充分尊重,因此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8-9],近年來在臨床使用較為廣泛,且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其在產科中為產婦提供了更為細致、全面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中,通過對產前、產中及產后整個圍產期的人性化護理,涵蓋了入院指導、生理護理、心理護理、知識宣教、出院指導等諸多方面,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穿插于護理的各個部分,滿足產婦的個性化、豐富化及多樣化的需求,最終促進產婦分娩的順利進行,有效緩解產婦焦慮、縮短產程及減少產后出血量。通過對產婦與嬰兒的關愛,使護患之間產生共鳴,在增進和維持和諧護患關系的同時大大提升了對護理的滿意度,取得了良好的共贏局面。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能促進產婦順利分娩,減輕痛苦,提升母嬰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李俊萍,豐淑英.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 2014,28(17):2135-2136.
[2] 陳雯霞.不同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1):135-136.
[3] 李志敏.人性化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探究[J].中外醫療,2013,13(26):175-176.
[4] 廖新陽,張小娥,藍院琴.產科人性化護理的應用[J].當代醫學, 2010,16(15):10-11.
[5] 李亞玲.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中應用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 2014,8(10):1738-1740.
[6] 韓雪梅.產科工作中的人性化護理服務[J].當代醫學,2010,16(28): 112-113.
[7] 農彩蓮.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 2014,9(18):231-232.
[8] 官興美.人性化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6):74-75.
[9] 南聯紅.婦產科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個性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6):132-1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6.066
遼寧 123000 阜新市第二人民醫院(阜新市婦產醫院) (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