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護理干預對20例親屬腎移植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甘露
目的 探討親屬移植的臨床護理體會。方法 選取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收治的需接受活體親屬腎移植術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劃分為2組,各20例。對照組行基礎護理,觀察組行護理干預,對比2組術后并發癥及滿意率差異性。結果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0%,觀察組為5.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7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親屬活體腎移植患者采用圍術期護理效果明顯,可減少并發癥,確保供者安全,提升護理滿意度,減少糾紛,有推廣價值。
親屬移植;全面護理;護理滿意度
當前治療終末期腎病主要手段為腎移植,而其主要來源為尸體腎移植,但是由于越來越多患者等待移植且可利用的尸體數量有限,使得其供腎數量也比較穩定,導致諸多終末期腎病患者無法開展腎移植手術,只能等待死亡。因此臨床逐漸將活體親屬腎移植作為焦點。據調查[1],親屬活體腎移植1年存活率為97%左右,高于同期尸體腎移植的92%。而對于親屬活體腎移植患者一定要做好護理工作,避免并發癥。本文基于此,采用對比方式研究了護理干預在親屬活體腎移植手術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2013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活體親屬腎移植術患者。所有患者均患有腎小球腎炎,術前均行為期3~18個月血液透析治療。按照護理方式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4.0±4.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30.0±3.7)歲。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6~39歲,平均(32.5±5.4)歲。供者情況:40例供腎者均與受者為直系親屬,且血緣關系密切,其中男14例,年齡41~65歲,平均(53.6±7.4)歲;6例為父親-兒子,5例為父親-女兒,3例為兄弟姐妹;女26例,年齡28~60歲,平均(47.4±6.7)歲,其中12例為母親-兒子,3例為母親-女兒,10例為兄弟姐妹,1例為夫妻供腎。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護理 對照組根據手術需求予以護理配合操作,并在術后行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加強手術前后的護理干預,操作如下。
1.2.1 術前護理 (1)倫理學原則:臨床認為供腎者年紀最好在50歲及其以下,若腎源短缺嚴重可將年齡限制適當放寬,可對更多尿毒癥患者予以挽救,現實意義重大。本次活體腎移植手術均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認證討論,對供者、受者身份予以明確后對法律效應文件予以簽署,而后開展手術。且接受活體腎移植患者還需對生命自主、絕對自愿以及知情同意等倫理學原則予以把握,告知供者術前無論何時間段均可將捐贈取消。此外,若能夠優良處理,有償捐贈模式還與醫學倫理中“無害、有利、尊重、互助、公正”十字原則相符[2],更可將人文關懷體現出來。(2)心理護理:術前應行健康宣教,依據患者年齡、性格、學歷水平以及社會背景等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對患者對手術反應、認識予以調整。強調若腎功能正常一側腎可與人體正常生理需要相滿足,要注重語言的通俗易懂性,確保患者充分了解。結合遺傳學規律[3],父母與子女HLA(組織相容性)染色體有同一個單型體,兄妹姐妹間完全相同的為1/4,相同的為1/2,完全不同的為1/4,此為組織配型結果,可減少術后排斥反應,減少免疫制劑用量,減輕患者醫療負擔,提升受體長期存活率。術前需對供者諸項檢查予以完善,向供者與受者講解歷史成功案例,對其心理壓力予以緩解。特別要注重評估患者精神狀態,積極溝通交流,了解供者外界所受壓力、自愿程度,還需將捐獻器官商業目的排除。(3)術前準備:供者捐獻均為完全自愿,HLA、血型檢查合格且淋巴細胞毒交叉配合試驗相符后行各項檢查,包括肝腎超聲波、X線、肝腎功能、計算機體層攝影、血尿常規以及凝血功能等,同時還要檢查病毒性肝炎,最后再行雙腎動脈造影。受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常規檢查肝腎功能、病毒性肝炎、血尿常規、肝腎B超與X線等,將感染病灶治愈或排除。徹底清掃病房并消毒通風。
1.2.2 術后護理 (1)供者:對生命體征予以觀察:行持續監護,主要使用多功能監護儀,每2小時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對切口敷料滲血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將引流管固定,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以及量,若突然增加且為鮮紅提示腹腔出血,需及時告知醫生。觀察尿量,對24h出入量予以記錄,由于已切除單側腎,因此需對保留腎腎功能行密切觀察,若1h尿量不足50mL可靜注約30mg速尿。術后1~2d將尿管拔除,叮囑患者自行排尿。肛門排氣后患者可進食,經過2~3d便可從流質飲食向普食過渡,注重營養補充,飲食富含維生素、蛋白以及糖。最后行康復指導,一般住院時間為5~6d,叮囑患者一定要保護切口,若切口尚未完全愈合應避免打濕,定期復查腎功能。(2)受者:觀察病情,術后3d持續監護患者生命體征,主要使用多功能監護儀。控制血壓,避免過低,舒張壓應在75~80mmHg,收縮壓應為130~160mmHg,對移植腎灌注予以維持。循環輸液時對中心靜脈壓予以測量,1h/次,對其心功能予以了解。對24h出入量行準確記錄,避免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現象,結合脈搏、尿量以及中心靜脈壓對輸液速度進行調節,確保出入平衡,維持血容量,防止出現心功能不全現象。患者可下床后應每天對體質量予以測量。護理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壓以及堵塞,觀察并記錄引流液性質與顏色。對排斥先兆反應予以密切觀察,并及時有效處理。此外,對于腎移植受者而言感染率較高,據調查[4]術后6個月肺部感染率在68%左右,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感染護理。輔助患者排痰,教會深呼吸,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便于咳出,使用空氣凈化機,高壓消毒被服。(3)對免疫抑制劑予以合理使用:若供者為同胞兄弟姐妹可口服2/3常規劑量下限劑量排斥藥[5],供者為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間有半相合HLA只需使用下限常規劑量,由此防止排斥反應。對免疫抑制劑各類作用予以熟悉,盡早發現并有效處理。對藥物濃度行定期監測,肝功能檢查為2次/周。(4)出院指導:指導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避免去人口過多場合,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指導適當鍛煉,合理飲食,交代定期復查,了解免疫耐受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并發癥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21.0對數據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急性排斥反應6例,占30.0%,觀察組1例排斥反應現象,占5.0%,給予抗淋巴球蛋白治療后逆轉,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P<0.05)。
2.2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度為100.0%,對照組滿意度為70.0%,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臨床廣泛開展腎移植,供體緊缺度提升,由此臨床注重活體親屬供腎。雖然其優勢較多,但是也存在醫療期望高、供者風險大、糾紛產生率高等劣勢。據調查[6],后悔供腎與不滿意者占4%,壓力大者占4%,且若供者為女性或者圍術期出現并發癥壓力更大。在活體腎移植中最主要的問題為供者安全。因此術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全面開展檢查,術后需加強對患者各項指征檢測,并保障術后營養的攝取。對患者尿量詳細記錄,保障水電解質。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有效開展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可促使腎長期存活率得以提升[7-8]。研究中2組護理采用不同模式,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0.0%,觀察組為5.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7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臨床護理操作中對親屬活體腎移植患者加強術前及術后護理效果明顯可有效控制術后并發癥的出現,確保供者安全,提升護理滿意度,減少糾紛,有推廣價值。
[1] 郭秋菊,陳小萌,徐琛,等.患兒親屬陪護準入移植病房的臨床實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31(31):9-11.
[2] 吳邵艷,張榮欣,張月紅.二次肝移植術后的營養支持1例[J].當代醫學,2010,31(32):92-94.
[3] 趙樂樂,陳萍,郭瑜,等.145例親屬活體供腎移植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8):891-892.
[4] 唐華,楊偉哲.104例活體親屬腎移植供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激光雜志,2012,33(2):96.
[5] 陳麗麗,楊荊艷,張燕,等.回訪式護理指導對親屬腎移植供體人群的保護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4):21-22.
[6] 陳蘇蘭.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肝腎綜合征低鈉血癥的護理干預研究[J].當代醫學,2014,29(33):112-113.
[7] 徐煥霞,王嵐.腎移植圍手術期預防感染的護理體會[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9(18):1679.
[8] 方艷,姜小鷹.新醫學模式觀下腎移植進展和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6):404-4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9.063
湖南 410013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