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旭波 吳旭東
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應用化療治療后的臨床觀察指標的研究
俞旭波 吳旭東
目的 探討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應用胸腔化療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例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對其應用高聚生、順鉑聯合5-氟尿嘧啶胸腔化療方案進行治療,評估其化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結果 本組2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9例,部分緩解7例,穩定3例,進展1例,其治療總有效率為80.0%;其治療前的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39.94±6.43)分,遠低于治療后的(90.02±2.9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不同胸水白蛋白、胸水LDH、胸水CYfra 21-1的患者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胸水CEA<55.75 ng/mL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高于參考值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所有20例患者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應用胸腔閉式引流方法聯合順鉑、5-氟尿嘧啶、高聚生胸腔化療的臨床效果確切,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且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可作為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首選化療治療方法。
肺癌;胸腔積液;化療效果
目前,臨床上對于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主要療法為化療,但尚未統一確定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統一化療方法[1]。本次研究為探討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胸腔化療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選取20例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應用分組對照試驗法予以研究探討,結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民醫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間所收集的20例肺癌合并胸腔積液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20例患者均通過胸部CT、病理學檢驗以及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肺癌合并胸腔積液。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59.6±6.2)歲;腫瘤類型:腺癌13例,鱗癌4例,小細胞癌3例;排除心電圖、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異常者,20例患者的預計生存時間均在半年以上,且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另外,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20例患者入院后,化療前均先進行胸腔穿刺檢測患者胸水Cyfra 21-1、胸水CEA、胸水LDH和胸水白蛋白水平。
化療步驟:常規胸腔穿刺將中心靜脈導管置入患側的腋中線7~8肋間,并接引流袋進行引流。在引流3天后進行B超、胸片復查,明確患者胸腔積液量以及肺復張情況。必要情況下,可進行胸部CT檢驗。盡可能使患者胸腔積液大致引流干凈后,再用3000 U高聚生、40~60 mg順鉑和1000 mg的5-氟尿嘧啶,溶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通過中心靜脈引流管注入患者胸腔內,使用肝素帽將引流管密封起來,治療期間幫助患者逐步改變體位,讓藥物與其胸膜充分接觸。12~24 h將肝素帽打開接引流袋,進行引流。每周用藥2~5次不等。堅持進行引流,直到患者胸腔引流液極少位置,一般是每天不足50 mL時可拔管,觀察患者化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2]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評估惡性胸腔積液控制情況。(1)完全緩解:患者病灶和胸腔積液全部消失,且持續時間在4周及以上;(2)部分緩解:患者病灶的垂直直徑乘積在原來基礎上縮小50%及以上,胸腔積液也減少一半以上,持續時間在4周及以上;(3)穩定:病灶的垂直直徑乘積在原來基礎上縮小20%~50%,胸腔積液消退20%~50%,持續時間在4周及以上;(4)進展:患者病灶的垂直直徑乘積持續增大,或者出現新的病灶,胸腔積液毫無減少,甚至明顯增多。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同時應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統共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全部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本組20例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食欲下降者2例,占比10.0%;嘔吐者3例,占比15.0%,白細胞降低1例,占比5.0%;惡心2例,占比10.0%。其中,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依此為食欲下降、惡心、白細胞降低,其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不良反應均屬于I級或者II級,為輕度反應,未發生胸腔感染和胸管堵塞等嚴重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2.2 本組患者治療結果 本組2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
9例,部分緩解7例,穩定3例,進展1例,其治療總有效率為
80.0 %。
2.3 本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前,本組患者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39.94±6.43)分,治療后,本組患者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90.02±2.93)分。其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627,P=0.0000)。
2.4 評估本組患者的胸水指標水平 將本研究患者按以往研究的參考臨界值分組后進行化療療效的比較,結果顯示不同胸水白蛋白、胸水LDH、胸水CYfra 21-1的患者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胸水CEA低于參考臨界值(ng/mL)患者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明顯優于高于參考值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評估本組患者的胸水指標水平(n)
肺癌,是呼吸系統常見惡性腫瘤,而惡性胸腔積液則是肺癌晚期最常見合并癥之一。胸腔積液量通常較多,且發作較快,導致患者發生嚴重呼吸困難癥狀,同時病情進展極快,容易喪失有效治療時機[3]。臨床上常規局部療法,包括胸腔穿刺抽液、胸腔閉式引流等,但因單次抽液的殘留量較大,對化療藥物的藥效有較大影響。而多次穿刺則會增加患者痛苦以及治療風險向,且對于胸腔積液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探索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有效治療方法,對于延長患者生命期限、提高其生活質量均有重要意義。
本組研究所應用的胸腔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引流,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的活動受限相對輕微。此外,還可根據患者病情隨時進行開閉引流。相較于微創置管,此種引流方式可最大限度的復張患者患側肺部,緩解其痛苦,并為化療藥物藥效的發揮創造良好條件[4]。肺癌常用化療藥物是順鉑與5-氟尿嘧啶等,其中,順鉑為腔內化療藥物最常用類型之一,高濃度的順鉑長時間存留于患者胸腔中,能夠直接殺滅機體內的腫瘤細胞,并產生化學性的胸膜炎,以此控制其胸腔積液。而高聚生是一種新型的生物反應調節劑,其藥理活性極為廣泛,可在不影響機體內正常細胞的同時,殺滅腫瘤細胞,并修復受損細胞,增強T細胞、NK細胞和LAK細胞的活性,增強機體抵抗能力,與5-氟尿嘧啶和順鉑均有協同作用。另外,胸水Cyfra 21-1、胸水CEA、胸水LDH和胸水白蛋白均為腫瘤觀察指標,CEA可影響患者對于化療的敏感性,LDH與患者預后生存期有關,經本組研究可知,高聚生、順鉑聯合5-氟尿嘧啶化療方案未降低患者對化療的敏感性,胸水Cyfra 21-1含量對患者積液情況無影響,且白蛋白含量、LDH與化療效果均無影響。
本組研究應用胸腔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引流將患者胸腔積液盡量排空,再聯合使用順鉑、5-氟尿嘧啶聯合高聚生化療快速殺滅胸膜內中腫瘤細胞,控制惡性胸腔積液,其治療有效率高達80.0%,獲得比較理想的化療治療效果,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并顯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由此可知胸腔穿刺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引流聯合順鉑、5-氟尿嘧啶、高聚生胸腔化療,是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理想化療方法。
[1] 岳莉莉,謝紅偉.胸腔積液中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肺癌合并胸腔積液診斷中的應用[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15(2):152-154.
[2] 張鵬,成健,李新梅.替吉奧聯合胸腔化療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合并胸腔積液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3,16(9):14-15.
[3] 王焱,曲卓慧,付志龍.熱療聯合胸腔內化療治療肺癌合并胸腔積液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16(32):104-106.
[4] 張萬儒.胸腔熱灌注聯合靜脈化療治療肺癌胸腔積液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14(2):53-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8.010
上饒市科技局第二批社會發展指導性項目 (20152 CZD 18)
江西 334600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民醫院 (俞旭波 吳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