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消化內科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探討
劉蓉
目的 分析消化內科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自2014年1月起對消化內科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對比分析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前后1年時間內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和護理滿意率的變化。結果 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后1年內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從5.11%降低到1.52%,護理滿意率明顯上升,從91.24%升高到99.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消化內科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減少護理風險。
消化內科;風險控制;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消化內科疾病多為慢性疾病,具有病情復雜、遷延時間長等臨床特點,這就造成了消化內科護理工作量大、操作繁瑣,護理人員配置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在日常工作中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不僅不利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1]。本研究分析了消化內科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1年(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患者2878例,其中男1643例,女1235例,疾病類型包括消化道出血619例,胰腺炎224例,膽囊炎220例,肝硬化194例,胃炎242例,潰瘍性結腸炎48例,胃息肉183例,腸息肉208例,膽結石22例,其他767例。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1年(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患者2885例,其中男1530例,女1355例。疾病類型包括消化道出血573例,胰腺炎201例,膽囊炎202例,肝硬化191例,胃炎322例,潰瘍性結腸炎64例,膽結石149例,胃息肉161例,腸息肉234例,其他788例。
2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自2014年1月起對消化內科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建立以護理部主任、病區護士長為領導、護理組長為成員的護理風險管理小組。通過對消化內科住院患者問卷調查、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前一年內臨床護理風險事件,評估消化內科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策。對患者的投訴及時進行調查分析,并給予妥善的解決[2]。
定期組織全科護理人員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培訓,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風險意識。制定護理工作中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加強專業技能培訓,使全體護理人員均扎實掌握消化內科常見疾病的護理技能,熟悉消化內科常用藥物的相關知識。定期或不定期考核護理操作技能,并將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合理排班,做到新老搭配合作,適當增加夜間、午間等時段的人員配置,提高對危急重癥、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理能力[3]。
定期組織進行護理查房,為護理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對疑難病例、危重病例進行討論,分析存在的護理風險,并在實際護理工作中注意防范。對危重患者實施重點監護,落實床頭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時首先評估危重患者。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和消毒隔離制度,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病區消毒工作落實情況。及時處理醫療垃圾,防止發生院內感染[4]。
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加強對患者的入院宣教,發放消化內科常見疾病的診療、保健知識宣傳冊,宣教內容包括消化內科疾病的發病原因、促發因素、臨床表現、常用藥物、不良反應等,使患者充分認識到不良生活方式對疾病的不利影響。加強用藥指導,督促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并告知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囑患者加強自我觀察,如有不適癥狀及時報告醫護人員。靜脈輸液期間加強巡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入院時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對存在跌倒、墜床等風險的高危人群進行重點監護,并向患者家屬告知危險性,使其積極參與到對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共同防范風險事件[5]。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后1年內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前后1年內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護理滿意率比較 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后1年內消化內科護理滿意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前后1年內消化內科護理滿意率比較[n(%)]
消化內科疾病種類繁多、病情復雜,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危重患者由于機體抵抗能力下降而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需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部分患者由于高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易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老年患者血管情況較差,易發生靜脈穿刺不成功、藥液外滲等問題。上述護理風險事件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緩其康復進程,還易引起患者和家屬的不滿,引起醫療糾紛。因此在消化內科臨床護理過程中應提升護理質量,減少或避免護理風險事件[6]。
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分析消化內科住院期間存在的護理風險和影響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培訓、考核等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通過入院宣教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護理風險事件危害性的認識,促使其自己加強防范。通過加強巡視、護理查房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避免造成嚴重不良后果[7-8]。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消化內科實施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減少護理風險。
[1] 李曉平.床邊工作制護理模式在消化內科患者中的實施[J].當代醫學,2014,20(22):100-101.
[2] 趙瓊霜.層級護理模式在消化科病房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4):114-115.
[3] 呂霄英.風險管理在減少消化內科護理不安全事件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1658-1660.
[4] 劉大瓊.消化內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管理對策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6):3246-3247.
[5] 顏淑紅,伊冬梅,馬效霞.消化內科常見護理風險及管理措施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0):344-345.
[6] 莫焱,鄧嘉,李建英,等.舒適護理在高齡梗阻性黃疸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17):126-127.
[7] 沈瓊,朱紅芹,蔣桂香,等.消化內科風險控制與護理管理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4,13(2):115-116.
[8] 韓雪梅.消化內科護理人員護理風險管理及防范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5,24(10):8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8.072
湖南 415003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 (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