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
莫讓問題蜂蜜充斥市場
●胡立彪
在超市的進口食品區及各大電商平臺,經常能看到高大上的麥盧卡蜂蜜。它們價格不菲,250 g一瓶標價往往高達500元。然而近年來,麥盧卡蜂蜜卻因摻假問題屢次登上質檢總局公布的進出口不合格產品及企業名單。今年2月底,新西蘭常青樹公司的18款麥盧卡蜂蜜更是因涉嫌人為添加二羥基丙酮(DHA)和甲基乙二醛(MGO)被責令召回。
據了解,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進口蜂蜜保持逐年增長的態勢,并且以中高檔產品為主。而這些進口蜂蜜,主要來自于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巴西、意大利、美國等多個國家。一沾“進口”二字,價格就上去了。不只麥盧卡蜂蜜,市面上許多國外品牌的蜜蜂,規格為500 g的產品都標價千元左右。與相同規格的國產蜂蜜不足百元相比,售價多數要貴上3~10倍。
賣得這么貴,就一定質量好嗎?不一定。由于進口蜂蜜市場零售價格遠遠高于國產蜂蜜,存在著巨大的利潤空間,打著進口蜂蜜旗號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也出現了以國產蜂蜜冒充進口蜂蜜,或在產品上加貼UMF(全稱Unique Manuka Factor,中文譯為“獨麥素”,據稱是麥盧卡蜜蜂獨有的成分)標識等虛假信息,抬高產品售價的現象。對此,有消費者感嘆:連進口蜂蜜都有問題,現在到底還有沒有讓人放心的蜂蜜產品了?
不得不說,進口蜂蜜市場是一面鏡子,能夠大體反映出中國蜂蜜市場存在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加工技術不斷更新,蜂蜜產品也翻出一些新花樣,如今有一種叫做“指標蜜”的產品大行其道,把市場攪得很亂。所謂“指標蜜”,就是按國家標準生產的“假蜂蜜”,一般是用20%的蜂蜜加80%的糖漿勾兌而成。既然有假,生產銷售“指標蜜”的企業商家大都不愿讓消費者知悉勾兌的隱情,而號稱其產品均為“不添加麥芽糖及其他物質的純天然綠色產品”,配料表里也寫著“天然純蜂蜜”。然而,下面的數據可以戳破商家的謊言:我國現在年產蜂蜜44.8萬噸,出口11萬噸,內銷33.8萬噸,但國內市場的蜂蜜銷量卻超過100萬噸。顯然,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蜂蜜是“指標蜜”。根據業內公認的估計數據,市場上純假蜂蜜為30%左右,摻有其他物質的蜂蜜為40%左右,普通真蜂蜜為20%,好品質蜂蜜為10%左右。也就是說,摻假蜜產品約占市場70%份額。

一些企業商家不光生產銷售假蜂蜜,還以開發新產品為噱頭,炒作“高價蜂蜜”,謀取非法利益。比如,有的企業推出蓮子蜜,但是蓮花雖有花粉,蜜卻很難采。專家稱,近年來市場上銷售的蜂蜜品種繁多,除常見的油菜蜜、荊花蜜、棗花蜜等之外,還新出了玫瑰蜜、金銀花蜜、野菊花蜜等。事實上,有的花本身蜜就很少,難以形成商品蜜。許多所謂“新品”,只不過是商家自造的“新詞”,目的就是要以此推高產品售價。
假蜂蜜不僅忽悠了消費者,侵犯了他們的合法權益,更對蜂蜜行業造成致命打擊。在蜂蜜行業中,養蜂是最薄弱的環節。假貨充斥市場必然會壓低真蜂蜜的收購價格,嚴重影響蜂農生產高質量蜂蜜的積極性。“年年花市幾曾淹,斟暖量寒日夜添;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代詩人錢起的這首《蜜脾詠蜂》詩,就是當下蜂農的真實寫照。蜂農自身嘗不到這項“甜蜜事業”的甜頭,反而吃到越來越多的苦頭,養蜂隊伍必然會日趨萎縮。事實上,為了生存,有的養蜂人不再專心造好蜜,也開始做假了。專家揭秘稱,現在有些消費者追捧現場搖蜜,認為可以保真,但事實上,有的蜂農提前將混合好的糖水澆到蜂巢皮上,第二天再當著消費者的面搖出來,消費者難辨真偽。
說到如今的蜂蜜市場,許多養蜂專家都搖頭嘆息,稱是“亂到極點”。看來,是該對這個市場進行整治了。除修訂完善蜂蜜產品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外,“甜蜜的事業”要想真正甜蜜起來,還得靠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共同努力。只有從蜂農開始往后延伸的所有產業鏈的從業者都自覺抵制造假售假行為,不斷提高質量意識,謀求轉型升級,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才能擺脫困境,走出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