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 西寧 810007)
?
青海地道中藏藥資源開發保護現狀及對策
張璐璐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 西寧 810007)
摘要: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且具有特色的地道中藏藥資源。當地中藏藥產業的發展也為青海省的經濟建設貢獻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會威脅青海省地道中藏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產業的后續發展,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長效的中藏藥資源護機制對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青海省;地道中藏藥;開發利用;法律保護;對策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形成了藏醫藥的主發源地,造就了其動植物資源優于其它地區而具有活性強、藥用成分含量高的特點。而青海省雄踞世界屋脊的東北部,作為青藏高原重要省份之一,其藥用動植物資源種類也十分豐富且分布廣泛、儲存量大,亦由于境內地形復雜,氣候特殊,也造就了許多青海省所特有的地道中藏藥材,這些藥材資源品質佳、療效好,與其他地區同類藥材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更是青海省發展特色中藏藥產業的基礎和必備條件。青海省近年來也看準態勢,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及動植物資源優勢,把中藏藥產業的發展和藏藥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構建了全省優勢產業合理的發展結構。而在此過程中,資源是基礎,也是中藏藥產業發展的前提,充分合理利用青海省的中藏藥資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據部分研究和報道,青海省的野生中藏藥資源由于缺乏管理,盲目開發,正在處于枯竭的狀態,面對此種狀況,行之有效的資源保護法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通過對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和法律保護現狀的調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1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概況
青海省中藏藥材品種較多,分布范圍廣,資源量可觀,據1986-1992年青海省資源普查結果顯示,青海省野生、引種及人工種植的藥用動植物、藥用礦物共1660種,其中,藥用植物1461種、藥用動物154種、藥用礦物45種[1]。其中,藏藥有1294種、植物藥有1087種,在常用的400種藏藥中,屬于中藏交叉使用的藥材121種,包括麻黃、大黃、木香等植物藥98種,鹿茸、麝香、熊膽等動物藥11種,寒水石、石膏等礦物藥12種。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青海省的中藏藥均以植物藥為主。201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藥材及飲片的品種共有1055種,其中一些青海特產以其良好的質量久負盛名。在藏醫藥經典著作《晶珠本草》中共記載了2296味中藏藥,其中青海省的藏藥就占了一半以上,有198個品種是國家和青海確定的重點品種,特別是一些特產藥材,如大黃、冬蟲夏草、麻黃、紅景天等,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另外,青海的高海拔、強紫外線及氧氣稀薄等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藥用動植物天生具備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勞、藥用成分含量高的生物特性[1]255。而在這些資源中,只有一小部分資源得到開發,并用于藥品生產和人工種植,大多數品種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和應用。
2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及法律保護現狀
2.1企業開發利用現狀
隨著目前醫藥行業的發展,青海省的中藏藥品生產企業及相關保健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截至2014年,青海省的藥品生產企業一共39家(其中35家位于西寧),生產中藏藥的企業有24家,中藏藥飲片的6家。青海注冊的中藏藥產品有400余種,100余種專利產品,如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久美藏藥藥業有限公司、三普藥業有限公司、青海寶鑒堂國藥有限公司等,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每年的藥材進購量均能維持在十幾噸到上百噸以上,或采購原藥材資金維持在千萬元以上。另外,隨著對于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的科研力度加大、科研成果增多,這些中藏藥資源的功效越來越受到重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關注,相關中藏藥保健品市場的前景良好,如冬蟲夏草、沙棘、紅景天、枸杞等,相關保健產品的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由此而誕生出了眾多保健品企業,每年對于原料的采購量均能維持在上萬噸。
2.2開發利用科研水平現狀
青海省的地道中藏藥材由于其生長環境獨特而賦予了其眾多特有的功效和特色,因而可開發研究的空間甚大。青海省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大力支持相關的科研項目,各科研單位也趁此契機,紛紛投入到青海地道中藏藥材的科學研究中去,取得了非常豐厚的成果。目前,青海省所建立的關于中藏藥的科研單位和重點實驗室共有十余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青海省藏藥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藥研究中心、青海民族大學中藏藥研究所、青海大學藏醫藥綜合實驗室等,在對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的開發利用方面均貢獻了自己的科研力量。據青海省科技廳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青海省所取得的關于中藏藥的科研成果達一百余項,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冬蟲夏草、羌活、沙棘、枸杞等的產品開發、功效成分分析和提取、種植技術研究等。另外,部分科研單位,如: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在貢獻自己科研力量的同時,也為青海省培養了眾多中藏藥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專業人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為后期青海省的中藏藥產業培養了大批后備軍。

表1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中藏藥材相關科技成果匯總表

圖1 十二五期間(2011-2014年)科技青海省中藏藥科技成果組成比例
在特色中藏藥材的開發利用專利申請方面,目前青海省對藏茵陳、麻花艽、沙棘、烈香杜鵑等的開發具有絕對的技術儲備優勢,紅景天、冬蟲夏草、秦艽等開發上也有一定的技術儲備,目前部分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方面所申請的專利數量匯總如表1所示。

表2 青海省部分地道中藏藥開發方面擁有的專利數
注:包括各種獐牙菜和花錨。
2.3人工種植現狀
為了使藥用資源能夠持續繁育,青海省也對具有特色的地道中藏藥材的人工種植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目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正在進行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地道藥材GAP生產技術與藥材質量標準等的研究,進行了大黃、秦艽、紅景天、暗紫貝母等的馴化栽培,青海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均持有與藥材種植相關的科研項目,研究和推廣大黃、甘草、秦艽、羌活、紅景天、蕨麻等的種植。目前,青海省的各類藥材種植分布于海西、玉樹、黃南、果洛、互助、大通、樂都等地,遍布青海各地。
但對于藏藥材的種植研究,由于其生長環境比較特殊,如海拔基本都在3000m以上,高寒缺氧等,人工種植難度較大,所以大部分藏藥的人工種植還沒有達到成功,目前基本依靠于野生資源來滿足需求。因此對于藏藥材的種植研究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2.4法律保護現狀
從國家層面來講,根本大法《憲法》中雖然并沒有直接針對中藏藥材資源保護的規定,只是進行了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定[2],但如果將中藏藥材資源理解為包含在自然資源當中去的話,那《憲法》無疑為保護中藏藥材資源奠定了法律基礎[3]。而國家層面其他與環境資源相關的法律當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在規定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大前提下,也能體現中藏藥資源的保護。《藥品管理法》中也進行了保護野生藥材資源的規定。為了加強中藥材的保護和發展,中國政府于2015年推行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當中明確提出了中藥材資源保護和發展的實施方案、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規劃,將對中藥材資源保護和中藥材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而針對野生資源,也頒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1987年頒布的《野生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將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藥材分為三級,分級進行保護和管理,對野生資源的保護做了相關規定。
作為青海省來說,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并結合省內實際,于2002年通過了《青海省發展中藥藏藥蒙藥條例》,其中規定了在青海省內從事中藏蒙藥材的采獵、種植、研制、開發、經營等的具體需遵守的事項,特別指出要依據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強管理,禁止亂采、濫挖,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中藏蒙藥材資源;于2003年頒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主要保護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于特殊中藏藥品種的保護方面,2000年發布了《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禁止采集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等野生藥用植物的通知》,主要進行發菜、麻黃和甘草資源的保護;針對冬蟲夏草資源的保護,2014年頒布了《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冬蟲夏草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意見》,重點說明了冬蟲夏草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重要性并作了具體的規定。
在政府層面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對中藏藥資源保護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時,習慣法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自然禁忌或者是宗教信仰的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青海藏區當地的習慣法,環境習慣法中涉及到對山、林、動植物和水源等方面,如藏區人民崇拜神山、神湖,他們禁忌采挖神山上的植物和捕撈水中的動物[4],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保護了部分中藏藥資源。筆者在玉樹州雜多縣對冬蟲夏草采集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時發現,當地牧民對于自然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自覺性遠高于法律法規所起的作用,甚至會在政府沒有要求的情況下自發組織清理草原垃圾,保護自然資源,與破壞環境和資源的個人和團體做斗爭,他們信奉著看不見的行為準則捍衛著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偉大事業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3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開發利用和法律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保護制度不健全,導致中藏藥材資源短缺,限制產業發展
雖然國家和地方對于中藏藥材的保護方面規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保護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健全、職責不明確或設計不合理等原因,導致實施困難,保護工作沒有落到實處,部分資源出現短缺情況。筆者對青海省西寧市的部分藥品生產企業進行調查和訪問的過程中了解到:有部分藥材,如甘青烏頭、紅景天、烈香杜鵑等由于資源量較小導致采購困難,甚至有些藥材已經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原藥材采集不到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生產的規模和產品的數量。很多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并不希望政府出面對藥材資源進行保護和管理,因為一旦進行保護和限制采集,就更加重了采購的難度,這無疑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雖然在調查的過程中也有企業表示資源并不十分短缺,很多藥材采購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但這里面還是存在一個隱患,就如西寧市的一位藥企負責人告訴我們:資源這個問題比較特殊,當人們真正意識到某種資源已經不足和缺乏的時候,形勢就已經非常嚴峻了,在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態度。因此,不論怎么說,資源量問題越來越成為限制中藏藥產業發展的一個巨大問題,解決資源問題是中藏藥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3.2藥材采集活動混亂缺乏管理,導致資源再生困難
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了解到,藥材資源的采集活動目前也不是十分科學合理。眾所周知,無論是中藥還是藏藥,每味藥材都有其特定的入藥部位,如綠絨蒿的入藥部位為花、甘草的入藥部位為根和根莖、沙棘的入藥部位為果實等,也就是說,采集藥材并不一定要采集全株。但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藥材采集者對藥物的入藥部位并不十分熟悉,他們為了確保所采集藥材的完整性往往會對全株進行采集,連根拔除,如此做法十分不利于野生藥用資源的再生,長此以往,資源量必定會有所下降,甚至導致某些資源面臨滅絕。
另外,由于青海省的地道中藏藥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科研工作者也及時發現了青海省中藏藥材的研發前景,科研力度隨之加大。這就同時也引入了一個問題:對中藏藥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是需要采集足夠的藥材資源,但大多數所研究的中藏藥材均為野生資源,每年用于科研工作的藥材資源的數量也不容小覷。很多科研工作都會需要最起碼5-10kg的藥材來用于后期研究,但據了解一個藏醫每年對于一種藏藥的用量也基本控制在5kg。且很多科研工作者在采集藥材的過程中為了后期對藥材進行全面研究,基本也會選擇對一種藥材進行全株采集,這對資源量無疑又是巨大的破壞。
3.3資源量的下降導致某些地道藥材已失去青海特色
很多本屬于青海省的地道中藏藥材,由于資源量下降、人工種植量不足、市場占有率不高等原因,已漸漸被其他省份的藥材所替代。如大黃、甘草等,在青海省內基本依賴于野生資源,采集量不大同時價格又高,所以已被其他省份(如甘肅省)人工種植的藥材所代替。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企業在原藥材采購方面并不會特意去購買青海省本土所產的藥材,如此做法十分不利于青海省發展特色的中藏藥產業。
3.4藥材資源質量關把控不嚴,導致藥材經營市場混亂
由于中藏藥材自身的特點,對于其質量的把控本來就存在一定的難度,更由于缺乏強硬的監管力度,會導致很多不合格的藥材流入市場,破壞了市場的規范秩序。筆者在對某藥企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該企業每年會采購十幾噸的大黃,這是一個不小的需求量,但是該企業所進購的大黃基本都是來自于甘肅省,原因是在青海采購的大黃基本都不合格,不能應用于后期的生產。因此,為了能有效體現青海省地道藥材的特色,提高市場占有率,保障藥材的質量是重中之重,也是根本之源。
3.5藥品招標唯低價論導致藥品質量下降
以招標的形式一般是低價者中標,但這種模式也應用于藥品的話會導致藥品的質量無法保證。西寧一位藥品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筆者,這種唯低價論應用于藥品并不適合,如果想要保障藥品的質量需要從原藥材采購到生產包裝直至最后的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這整個過程會使藥品的成本價格略高。而低價中標會促使很多商家在藥品生產的過程中摻假或偷工減料從而降低成本,這無疑對于藥品的療效有所影響,長此以往,勢必降低該類藥品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度。
4相關對策及建議
4.1加強立法,促進執法,實現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的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的步伐,各種產業如今都以迅猛的態勢發展和壯大,這當中必然少不了對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然而,一味追求經濟的發展而掠奪式的開采資源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的現象歷歷在目,因此我們并不希望這樣的現象同樣也發生在中藏藥材資源上面。眾所周知,資源一旦被破壞將難再恢復,甚至有可能再也無法恢復,因此,在中藏藥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并不能只是一味求發展,也要將精力放在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科學保護的關系。為保障中藏藥產業的發展,就要加強對于中藏藥資源保護的相關立法,推動和完善中藥材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瀕危野生中藥材資源管理,明確野生藥用植物的管理權,規范種植養殖中藥材的生產和使用,提高人們對中藏藥資源的法律保護意識。
立法可以說是保護中藏藥資源的基礎性的方式手段和根本途徑,除了需要貫徹執行《 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 國家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等法律法規之外,政府部門還應該根據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的具體情況,制定專屬的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法規[5]。可向國外借鑒其動植物的保護經驗,學習他們優秀的保護技術和措施,通過先進有效的保護技術的使用和推廣,使中藏藥資源的保護效果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完善相關立法的同時,執法效果的保證也尤為重要,相關政府部門應明確職責,加強管理,使資源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4.2明確野生中藏藥材的管理權,加強采集管理
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了解到,野生中藏藥資源的管理之所以困難重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管理權屬不確定,很多法規政策當中雖說有相關規定,但由于管理機制不協調、行政職能未落實等原因,導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屢有發生,“野生資源無主,誰人都可以采集”的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因此,盡快明確野生中藏藥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使管理法規真正起到實效。
4.3加強對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的調查工作,明確青海省珍稀瀕危中藏藥材名錄
目前來說,對于青海省中藏藥資源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晰,對于某種藥材是否為青海省地道的中藏藥材其實并不是很明朗,哪些藥材真正面臨資源危機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要加強對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的調查工作,在大力開展青海省地道中藏藥材資源保護的同時,應當以一定的途徑和方法明確青海省的珍稀瀕危中藏藥材名錄,明確急需進行特別保護的藥材種質資源。
4.4大力投入珍稀中藏藥材的人工種植工作
其實,要真正解決資源短缺和瀕危的困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實現中藏藥資源的人工種植,變“野生”為“家養”,一旦某種藥材真正實現人工種植并具有一定的規模,對于資源的保護和后期利用將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但目前大多數青海省的地道中藏藥材尤其是藏藥材,都沒有實現人工種植,即便有些藥材從技術上來說能夠成功種植,但種植并沒有成體系或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并沒有對保護野生資源產生足夠的作用。在今后,一定要加大中藏藥材種植方面的投入力度,盡快建設一批地道藥材種植基地,也可利用一些先進的生物技術改良和選育優良品種,提高中藏藥材的質量和穩定性,完善GAP標準化體系建設,促進中藏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從根本和源頭上解決資源問題。
4.5加大科技轉化力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快促進產業發展
相關地道中藏藥的研究成果對于中藏藥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青海省也取得眾多科研成果,但如果沒有進行產業轉化,將其投入到生產中去,那它們就只能是一種技術儲備,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回報。而加大科技轉化力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的作用,各取所需,各盡其能,尚能真正促進青海省中藏藥產業的發展。
4.6在發展中藏藥現代化的同時,重視保存傳統中藏藥技術
傳統的中醫藥和藏醫藥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依然能夠保存至今,這里面有著太多的財富值得我們去保護,有太多精髓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中藏藥現代化發展也不過數十年,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模式,還有很多的問題至今還未弄清,我們在進行中藏藥現代化研究的同時,一定要重視保存傳統醫藥,實現傳統醫藥和現代醫藥的共同發展。而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可以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文件保護傳統醫藥,以防我國傳統醫藥知識成果落入他國之手。
4.7加大技術和人才的引進力度,重視本地中藏藥研究相關人才培養
青海省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殊,氣候條件惡劣,眾多原因導致人才的缺乏和技術的落后,而中藏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產業的發展已不能完全依靠傳統的技術和模式,因此高新科學技術和優秀研發人才的引進至關重要,加大引進力度是我省的中藏藥開發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捷徑,對此可出臺相對優厚的政策和獎勵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青海省中藏藥的研究中去。與此同時更要注重本地相關專門人才的培養,與外地人才相比,本地人才具有留得住、肯奉獻、能吃苦的特點,更能為青海省中藏藥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5結語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眾多獨有的地道中藏藥村,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目前被利用和開發的大多數中藏藥材為野生資源,青海省所處的青藏高原自然條件非常嚴酷,眾多野生的植物資源的繁殖再生能力較弱,加之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越來越大,正在導致很多具有特色的中藏藥材資源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甚至瀕臨滅絕。加強對青海省中藏藥資源的全方位保護至關重要,法制保護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今后中藏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注重利益,也要將資源保護納入到發展戰略當中去,實現中藏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馬慶紅, 余青娟. 青海省中藏藥材資源分布及概述[J].醫藥衛生,2006(5):255.
[2]王旭.論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憲法規制功能[J].中國法學,2013(6):5-19.
[3]張軍輝.西部民族地區野生藥材資源法律保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30.
[4]馬曉琴,楊德亮.地方性知識與區域環境保護——以青海藏區習慣法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06(2):135.
[5]德吉曲珍.瀕危藏藥資源保護分析[J].西藏科技,2015(8):70-71.
責任編輯:沈宏梅
Statu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in Qinghai Provin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NG Lulu
(Law school,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810007, China)
Abstract:Qingha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onditions bring up abundant Chinese Tibetan medicin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Chinese Tibetan medicine industry makes an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economy. However,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which could threate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native medicine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and establish a long-lasting resources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iv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Keywords:Qinghai Province; native Chinese and Tibetan medicin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leg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項目:青海省科技廳重點項目(2012-N-235);青海民族大學校級課題(2015XJRS016)
作者簡介:張璐璐(1985-),女,河南洛陽人,實驗員,碩士,主要從事法律研究。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5-00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