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英,王雪華,潘利智,顧建芳(上海市浦東醫院,上海 201399)
?
功能鍛煉視頻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效果
季 英,王雪華,潘利智,顧建芳
(上海市浦東醫院,上海 201399)
摘要:目的 探討功能鍛煉視頻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于上海市浦東醫院進行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8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口頭健康教育方法,觀察組采取功能鍛煉視頻指導方法。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Harris功能評分、離床率、Barthel指數及術后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功能鍛煉視頻指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能更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提高離床率、自理能力以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視頻;功能鍛煉;效果評價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見的手術之一,是用人工髖關節代替已經病損的髖關節,解除髖關節疼痛,糾正關節畸形,恢復關節功能的有效治療方法[1]。髖關節置換術的適用對象為年齡50歲以上人群[2];術后恢復時間長,25%~75%的老年髖關節在術后4~12個月髖關節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無法恢復至骨折前水平,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此類手術常見并發癥主要包括便秘、壓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和關節脫位等[4]。結合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以鞏固手術治療效果,促進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髖關節術后康復多采用傳統口頭健康教育的方法,本研究通過自制功能鍛煉視頻指導老年髖關節術后患者,探討此類健康宣教方法對患者康復效果的作用?,F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于我院骨科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80例。其中,股骨頭缺血壞死4例,髖關節炎1例,股骨頸骨折75例。納入標準:①具有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指征,包括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及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即髖關節面有明確破壞的X線或CT影像學改變,持續的中重度疼痛,長期保守治療無明顯改善[5];②無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能耐受康復訓練;③認知能力正常;④能夠理解問卷調查內容,并愿意配合完成調查者。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患者;②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視力及聽力障礙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住院天數、術后住院天數、入院時Harris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以2014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40例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口頭宣教方法:①術前健康宣教:指導患者練習咳嗽咳痰方法,床上大小便。指導患者加強股四頭肌靜力收縮及踝關節、足趾主動活動。②術后健康宣教: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引流管通暢及負壓,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術后6~12 h開始功能鍛煉,即上肢肌力訓練,下肢肌力訓練,鍛煉方法循序漸進,次數由少至多,時間由短至長。
1.2.2 觀察組 以2015年6—12月收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40例為觀察組,采用自制功能鍛煉視頻指導。
1.2.2.1 視頻制作 ①康復動作流程:查閱骨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書籍,結合骨科人工髖關節護理常規,以及查閱相關視頻資料,由我院骨科和康復科專家進行動作修訂及指導。②視頻拍攝:選1名主管護師示范相應的功能鍛煉,由專業攝影師進行拍攝并配字幕與音樂,制成視頻,時長20 min。
1.2.2.2 視頻內容 ①介紹人工髖關節:包括全髖及半髖關節,介紹我院髖關節材料。②深呼吸與咳嗽:囑患者取舒適臥位,盡可能采取坐位,先進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次,繼而縮唇撅嘴,緩慢地讓氣體由肺部通過口腔呼出,此時表現為胸廓下部和腹部下陷,再深吸一口氣從而屏氣3~5 s,身體前傾,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③體位訓練:外展中立位,術后平臥位,夾三角枕,穿“丁”字鞋,防止髖關節脫位,睡眠時,適時放松。側翻身,轉向健側,兩腿之間墊枕頭,健肢在下,患肢在上。④握拳運動:進行手部關節屈曲,握緊成拳,維持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⑤肱二頭肌收縮運動:握緊拳頭,屈曲肘關節,繃緊上臂肌肉,維持5~10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5]。⑥床上撐起運動:臀部及下肢肌肉不作用,利用雙手,將上半身撐起至45°~60°,持續10~20 s,每次5~10次,每日2~3次。⑦臀肌收縮運動:患者雙腿伸直,繃緊臀部肌肉,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⑧足踝運動:患肢伸直,足尖下壓,稍等片刻后背伸翹起,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⑨股四頭肌運動:患側膝關節伸直,責任護士或家屬將患肢下壓后能感受到明顯髕骨上下抽動1次,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⑩肌力訓練:置毛巾于患肢下,囑患者行抬腿運動,進行股四頭肌對抗阻力收縮,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早期外展,髖關節外展肌對抗阻力收縮,外展不超過30°,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1直腿抬高運動:患者雙腿伸直,患肢抬高,保持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屈曲,感覺患側韌帶酸脹,持續5~10 s,每次10~20次,每日2~3次?!?2屈膝運動:健側肢體伸直,患肢膝關節屈曲,腳面貼于床單位,前后滑行,同時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每次10~20次,每日2~3次。○13坐位:股四頭肌及直腿抬高強健時,指導患者從健側一移動坐到床邊,坐時身體向后靠腿后前伸,由醫護或家屬陪伴,時間不宜過久,不超過15 min。○14站位:囑患者雙手扶住床欄,身體向健側移動,以健側負重,患側不負重,健側下肢屈曲,同時患側采取外展位,慢慢站起。待肌力加強后,行站立后伸及外展訓練??刹扇≈衅魉狞c持重走路,逐步過渡至利用拐杖進行三點持重,將患側肢體負重增加,練習屈髖屈膝下蹲動作,以便過渡至兩點持重棄拐行走,每次行走時間不宜過長,每次5~10 min,每次3~5次?!?5如廁:采用增高坐便器,使用雙側扶手,站立時,用雙手撐住扶手,保持上身直立位,站立時需保持患者膝關節伸直位,鍛煉方法循序漸進,次數由少至多,時間由短至長。
1.2.2.3 實施方法 運用我科50英寸2D智能LED液晶移動電視機,將視頻存入。根據患者手術時間,Harris評分、Barthel評分以及患者目前功能鍛煉程度,選擇合適的功能鍛煉動作,由責任護士上午進行視頻播放,并對家屬及患者在觀看過程中提出的疑問負責講解。下午由責任護士詢問上午播放視頻內容,并指導患者示范。
1.2.3 觀察指標
1.2.3.1 Harris功能評分 用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評定,該量表主要有4個領域15個條目,4個領域為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活動度(屈+展+收+內旋+外旋)(5分),總分為100分。評價兩組患者的功能恢復狀況。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6天和第12天進行Harris功能評分。本研究規定得分在60分以上為好,60分為差。
1.2.3.2 離床率評分 以出院時責任醫師評估Harris評分步態為依據,聯合臨床為校準,由主治醫師進行下床步行指導,責任護士進行拍攝視頻資料。
1.2.3.3 Barthel指數 用于評估骨折住院患者自理能力,該量表針對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如廁、行走,分為10個項目,根據是否依賴及依賴程度,分為0分、5分、10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高。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1、6、12天進行Barthel指數測評。
1.2.3.4 并發癥評分 建立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表格,包括壓瘡、便秘、術后出血、深靜脈血栓、感染、假體松動和假體脫落。由責任護士根據患者診療情況及病史記錄進行收集整理并填寫上報醫師。
1.2.4 數據收集 全科護士進行Harris功能評分、離床率、Barthel指數以及并發癥的學習,將以上3張表格附加在患者的住院病歷中。出院整理病歷時收回。
1.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2.1 兩組患者術后第6天Harris評分比較 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第12天Harris評分比較 見表3。
2.3 兩組患者術后第12天離床率 見表4。
2.4 兩組患者術后第1、6、12天Barthel指數 見表5。
2.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見表6。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第6天Harris評分比較?。ǚ?,ˉx±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第12天Harris評分比較(分,xˉ±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第12天離床率

表5 兩組患者術后第1、6、12天Barthel指數?。ǚ?,ˉx±s)

表6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3.1 功能鍛煉視頻更有效提高老年患者髖關節各項功能恢復 Harris評分作為國內外最常用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評分標準,能夠準確有效的反映術后髖關節的功能狀態[6]。表2、表3和表4顯示,功能鍛煉視頻能從各個方面提高髖關節的活動度,更有效改善術后疼痛,配合醫護,提高住院期間患者離床率,從而改善患者的康復。功能鍛煉視頻優勢在于①專業性強:本研究中,視頻播放流程即該患者康復流程,是由主任醫師指導,聯合康復醫學、護理團隊共同制定。可解決在傳統口頭宣教由于責任護士專業水平不齊、口齒表達不清,患者不懂專業術語的問題,方便家屬對患者功能鍛煉的指導管理[7]。同樣也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②更符合以老年群體為主的患者群體,尤其是群體老齡化程度高、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為特征的患病群體。一般認為,全髖置換術的患者年齡最佳在60歲以上[8]。而住院期間,老年患者處于生理及心理轉變狀態,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后,短時間內通過傳統口頭健康宣教接受大量的醫療康復信息,難以達到康復治療的效果。相對口頭宣教方法,視頻的優勢便十分顯著。心理學家Treicher研究提出,人類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源自視覺的信息量占83%,聽覺占11%,觸覺占6%。因此個體視頻示教結合示范指導,能夠針對老年患者記憶力差、接受能力慢,以畫面形式進行階段強化,并以個體示范加以補充,加深老年患者對階段鍛煉的影響,主動跟隨視頻進行自主的運動方式,促進其知識和技能的掌握[9]。因此,視頻示教結合示范法是一種更直觀的表達方法,可以對患者及家屬一對一的進行指導,通過視覺和聽覺相結合,不因患者年齡大、聽力及視力退化及文化程度低等問題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10]。
3.2 功能鍛煉視頻指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Barthel指數是目前臨床上運用最廣、研究最多的一種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其信度為0.89~0.95,能有效反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1]。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因髖部創傷、術后肢體功能受限以及長時間的臥床,容易導致自理能力嚴重受損。表5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自理能力評分為均數11~12分之間,體現髖關節置換術本身對老年患者的自理能力有嚴重影響,對護士及家屬的依賴性增強,因此對老年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就顯得非常重要。其次,術后第6天及第12天,兩組Barthel評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相對傳統口頭健康宣教,功能鍛煉視頻在老年髖關節術后患者的運用中,更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水平,對老年患者的術后身體恢復具有更積極的意義。功能鍛煉視頻在設計和播放的過程中,強調患者的主動運動,明確家屬在患者功能鍛煉中的協從作用。在兩組對比中發現,對照組家屬會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自理,諸如洗臉、刷牙、梳頭等的簡單的生活自理也由家屬代勞,這種剝奪或限制患者恢復的自理能力的過剩照顧,造成患者自身無法自理的錯覺,影響患者康復過程。相對而言,觀察組患者在功能鍛煉視頻的科學指導下,患者于術后第1天即可進行握拳運動、肱二頭肌收縮,以及床上撐起運動,提高患者自主參與意識,囑患者早期嘗試獨立完成床上修飾、進食等活動,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復。符合目前臨床上積極推廣Orem自護理論[12];認為該理論的運用,不僅提高患者在整個護理水平中處于自愿參與、主動配合的最佳狀態,同樣也能減輕護士的護理工作量。
3.3 功能鍛煉視頻能有效減少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表6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功能鍛煉視頻中,深呼吸與有效咳嗽的訓練能夠增強肺泡通氣量,提高潮氣量,對預防肺部感染非常有效[13]。視頻展示鮮明直觀,動作清晰,能直接促進患者主動學習。其次,髖關節置換術后,易于產生深靜脈血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回流障礙及術后腫脹疼痛,迫使患者保持制動。功能鍛煉視頻中,鼓勵和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臀肌收縮、股四頭肌運動、足踝運動、肌力訓練等動作方法,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滯從而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緩解患肢腫脹疼痛,增加患者的康復信心,進一步加強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增加患者的離床率,減少因長期下肢制動、臥位而引起的術后便秘問題。功能鍛煉視頻的運用能更有效改善長期困擾醫護人員的并發癥,增加患者對術后康復的信心。
康復訓練作為髖關節術后的輔助手法,在有計劃、有步驟、主動自覺的前提下,能夠及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功能鍛煉指導方式的改變,影響著整個護理質量及效率。功能鍛煉視頻作為新型的健康教育手段,將視聽教學集于一體,內容豐富,且知識結構嚴謹,內容齊全,功能鍛煉動作到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髖關節活動能力,改善術后疼痛、鼓勵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鍛煉、具有鞏固手術效果及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相對傳統的灌輸式的健康教育指導方式更有優勢。視頻內容具有可復制性,患者及家屬可互相傳閱,以多形式移動媒體方式進行播放,更能發揮良好的居家護理及康復指導,節約醫療成本,減輕患者家庭的人力負擔[14-16]。
參考文獻:
[1]吳炳蓮,胡世梅,柳盧君.持續性護理促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22):5-8.
[2]陳增海,張鳳山,朱振軍主編.實用骨科手術彩色圖譜[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491-498.
[3]郭偉偉,羅銀珍.老年髖部骨折護理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52-53.
[4]宋曉文,劉茜.系統康復指導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4,14(5):21-24.
[5]韋以宗,主編.中國骨傷科學辭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7-8.
[6]陳芳芳.功能鍛煉視頻在骨科中的應用體會[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4):79-80.
[7]陶妍志.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4):1280-1282.
[8]趙媛,王燕,廉軍孝,等.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8):952-956.
[9]曹芳,尤思佳.視頻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患者功能鍛煉指導[J].護理學雜志,2011,26(4):80-81.
[10]高娜.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12C):3310-3312.
[11]朱娟,黃小娟,區海云.視頻結合圖文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1):107-109.
[12]周燕.實景動態教育對心臟手術患者術前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1,26(18):81-82.
[13]江會,陸海燕,顧艷,等.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12A):4238-4240.
[14]孫雪義,李新輝,張衛紅,等.Orem自護理論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5):16-18.
[15]金佳,艾紅珍.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3):256-258.
[16]萬霞,黃煊,趙晶晶,等.我國老年居家康復護理現狀與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3,13(1):57-60.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399(2016)03-0025-05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簡介:季 英(1976—),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
通信作者:顧建芳(1962—),女,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護理管理。
基金項目: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20144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