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世界讀書日



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閱讀時間日趨碎片化,電子化閱讀也逐漸成為主流閱讀方式。4月23日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是怎樣度過的?是否重溫了翻動書頁的觸感?是否嗅到書籍的微微墨香?是否安靜地坐下來暢讀一本書?
1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有“最美書店”之稱的“鐘書閣”杭州星光店開始試營業。該店面積1000多平方米,包括環幕閱讀大廳、“森林閱讀區”、“書籍游樂場”等區域。(徐昱/攝)
2 4月21日晚,合肥市三孝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袁芬在整理書架。她從晚9時許工作至次日早9時,雖然有些累,但是她認為能和書籍、愛書的人打交道很有意義。這家書店從傳統書店轉型,是合肥市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郭晨/攝 )
3 4月23日,重慶市首個空中圖書館亮相美心集團工業旅游區。圖為市民在空中書屋閱讀書籍。( 陳誠/攝 )
4 從河圖洛書到子曰詩云,從四大名著到魯迅、郭沫若、茅盾——中國人的閱讀史既是一部社會變遷史,也是中國人的精神思想發育史。圖為2013 年10月29日,北京國家圖書館閱覽大廳內拍攝的讀書人群。(新華社/發 )
5 4月6日,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北部,格拉查尼小學的學生展示從“汽車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從上世紀70年代起,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市圖書館利用兩輛改裝的集裝箱車,為居民提供圖書借閱服務,累計服務100多萬讀者。(米紹·利沙寧/攝)
6 4月15日晚,26歲的湖南湘西女孩龍麗(右一)在湖南省圖書館門口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里閱讀《中國美術史》。關于閱讀的時間,她認為“只要自己愿意讀書總會擠出時間的”。( 李尕/攝 )
如何讓“考核”助力轉型與制度創新
轉型、融合大潮下,媒體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技術,更多的競爭力來源于內容,而考核機制的創新則是競爭力實現的關鍵,無論是傳統黨報、都市報、電臺電視臺,還是新聞網站、客戶端,沒有一個適應于新媒體競爭環境、與時俱進的考核機制,就不可能獲得獨特的、有競爭力的內容,或許更多的就是“轉來轉去”。
在當前的競爭格局下,每一種媒介的內容考核機制,都需要做出適應性的創新,并將之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抓手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