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 凡 顧振華
?
《襄陽日報》:以“百姓論壇”促民生問題解決
□ 文/董 凡 顧振華
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地市級黨報做好民生新聞,是抓住讀者眼球,吸引讀者關注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網絡媒體、移動互聯網對紙媒挑戰日益增強的今天,走近群眾,關注民生內容,做新報道形式、做厚報道內容、做大報道影響,更是地市報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民生新聞 襄陽日報 百姓論壇 報網聯動
近幾年,《襄陽日報》編輯部經過精心策劃組織,推出“百姓論壇”這一報網聯動形式,創新民生報道,促進了一批民生問題得到解決。一些報道先后受到兩任襄陽市委書記的批示、肯定,榮獲襄陽市黨建工作創新十佳案例,在社會中有了一定影響。
對于存在的民生問題,《襄陽日報》編輯部認為,報道問題不是只簡單曝光、進行指責,而是要探求問題出現的根源,既要聽百姓的反映,也要聽部門的聲音,從而提出建設性意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問題得到最后解決。這也是開辦“百姓論壇”的要義所在。
“百姓論壇”采取設置話題、嘉賓座談、現場錄像、報紙刊發、視頻播放、兩微跟進等綜合表現形式。“百姓論壇”每期圍繞襄陽本地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邀請有關職能門領導、市民、網友代表走進漢江網演播室,相互之間、與網友之間展開互動交流,大家談問題、談看法、談建議,座談內容報紙予以整版刊發,同時在報紙刊登視頻二維碼,在漢江網上播放相關視頻,并通過《襄陽日報》及漢江網官方微博、微信,宣傳與推廣活動,實現和讀者、網友的互動。
為此,《襄陽日報》民生部與漢江網聯合成立了采編播出隊伍,其中報紙有文字、攝影記者,版面編輯,美術設計,漢江網則派出攝像、主持人、文案設計、技術支持、兩微編輯等。
同時,漢江網專門將原有演播室進行改造,保障錄影和網絡互動的需要。報紙則加強版面設計人員,配備專門美術編輯,美化報紙版面,強化報道效果。
每次“百姓論壇”欄目舉辦,由編輯部確定一個話題,原則是:市委市政府有關民生的重大決策、重大城建項目、百姓反映的熱點難點等。2013年,襄陽市建成湖北省首條城市綠色通道,鄂西圈“三年行動計劃”首批示范工程——襄陽峴山綠道。但作為管理方的林場不具備執法權,對很多不文明行為只能進行勸阻,由于責任不明、管理乏力,導致一段時間后峴山綠道上機動車亂行、公共財產屢遭損害、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逾演逾烈,群眾意見很大。
雖然媒體也時有報道,但始終未得到解決。2015年9月,《襄陽日報》對此開展了周密策劃,對這個存在一年多的痼疾“開刀”。在多方采訪的基礎上,《襄陽日報》首先刊登出“峴山綠道那么美,還望市民呵護之”的稿件,對峴山綠道發生的不文明現象進行批評,有圖有文,同時組織與峴山綠道管理相關的林業局、城管局、公安局、林場、民政局等單位的領導和市民代表來到漢江網演播室,就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展開討論。
報道見報后,引起廣大市民關注,《襄陽日報》官方微信、微博刊發的相關信息在網友中引起很好反響,大家紛紛留言,談建議,談看法。同時襄陽義工群的網友們還和報社編輯記者一起,到峴山綠道義務打掃衛生、維持秩序。也引起時任湖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君正的重視,做出批示。襄陽市委辦及襄城區政府及職能部門迅速行動,連續召開協調會和督辦會,理順管理關系,將峴山綠道納入城市道路管理范疇,公安部門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抽調民警組建治安巡邏隊,配備巡邏車,強化景區管理,峴山綠道的面貌很快為之煥然一新。市民紛紛致電報社,稱報社解決了一件群眾關注的老大難問題,綠道原管理單位林場、林業局的同志專門向報社編輯記者表示感謝,稱媒體報道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也放下了壓在他們心上的石頭。
根據“百姓論壇”中嘉賓提出的一些問題,欄目積極總結歸納,不能現場解決、答復的,《襄陽日報》派出記者跟蹤了解,采訪政府相關部門,一起探討破解之道。
“百姓論壇”開辦以來,還先后關注了“文明祭祀”“長虹路治堵”“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消費者權益保護”“創業創新”“大氣污染防治”等話題。先后舉辦十七期,共有百多位嘉賓做客“百姓論壇”,吸引了市民和眾多網友的廣泛關注。
“百姓論壇”的出現打破了紙質媒體單向傳播的瓶頸,著眼于增強讀者與報紙的互動。首先議題設置要吸引人,要有內容,不能是空中樓臺,而是要接地氣。“百姓論壇”關注了一些公共民生事件,這些事件就發生在身邊,人人可見,人人可說,而且通過媒體的努力,讓一些問題得到解決。
這個平臺既給市民提供了說話的地方,也給部門提供了解釋的平臺。很多時候,一個事件發生,產生不好的影響,管理方面有責任,但其中還有一些其他問題。關鍵是問題要說得合情合理,反而能促進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綠道原管理部門事后向媒體感謝的原因。
給讀者提供了互動的平臺,“百姓論壇”每期話題、嘉賓確定后,都要在《襄陽日報》重要版面提前預告,告知讀者、網友參與方式。同時通過漢江網、《襄陽日報》官方微博、微信進行告知,記者還注意搜集網友意見,與嘉賓互動。“百姓論壇”還結合BBS論壇、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平臺之長,激發網民的參與熱情。漢江網專門在論壇開辟專欄,給網友以討論的平臺。
“百姓論壇”也鍛煉了編輯記者的整體能力,從話題設置,到主持串詞,見報稿件,視頻剪輯,編排播出,微博微信的設計發布,甚至于報紙版式設計,都不能馬虎,需要精心打磨,這樣才能保證報道效果。
更深的一點體會就是,媒體人不僅要當好報道者,更要做好“建設者”。媒體的服務,需要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把新聞人性化、人情化,并通過自身影響力作用于讀者和相關部門。報道群眾的訴求,貼近群眾的喜樂,了解民生的艱難,盡自己能力為百姓多做些事情,才是黨報民生記者的立身之道,是黨報民生報道的主題所在。唯有如此,民生新聞才會富有人情味,報紙與群眾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黨報的愛心和責任心也才能得到體現。
(作者分別是《襄陽日報》民生部主任、襄陽日報社總編輯)
編 輯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