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 梅
?
交匯點:用考核激勵更多員工提供優質內容
□ 文/田 梅
內容提要 傳統媒體集團新創辦的新媒體產品在內容上如何借力集團內容資源?如何改變集團旗下各媒體用稿及考核相對封閉的局面,激勵整個集團的員工都成為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內容供應商?江蘇交匯點新聞對此做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傳媒集團 考核機制 交匯點
客戶端考核有“三難”。一是萬事開頭難:無現成經驗可循,各報為考核專設的考評辦也面臨轉型;二是打通平臺壁壘難:如何改變集團旗下各媒體用稿及考核相對封閉的局面,激勵記者轉型成為客戶端等多平臺的內容供應商;三是客觀數據與主觀考量平衡難:在強化用戶思維的同時,還需正視一些重點選題策劃與普通網民閱讀興趣之間的差距等。這些都要求媒體人摒棄守舊思維,大膽再造考核體系,為融合發展保駕護航。
2015年11月17日,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上線。作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媒體轉型的重大戰略項目,“交匯點”意在打造江蘇移動媒體“第一品牌”。它與平面紙媒《新華日報》、PC端網媒中國江蘇網共同構成三位一體、互為協同、覆蓋三代傳播形態的江蘇媒體矩陣。
在“交匯點”誕生之前,報業集團就出臺了《集團各媒體向交匯點客戶端發稿考核方案(試行)》(下簡稱《考核方案》),旨在建立新聞原創內容的供稿考核體系,保證客戶端原創稿件的數量和質量。
為實現“報微網端”各跨界平臺的順利打通,報業集團用了2年多時間進行了“三步走”。
(一)重大主題報道“全媒體行動”試水統一考核,調動記者積極性。
2014年3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首次采用全媒體形式報道全國兩會,徹底打破下屬媒體各自為戰、甚至相互競爭的局面,要求所有上會記者打破阻隔“給集團所有媒體發稿”。集團建立統一發稿平臺,并成立了由各媒體考評人員參加的考核小組,每天統計各自平臺上的用稿情況,并由集團劃撥專門的獎金為全媒體記者的工作量“買單”。早在2013年新華日報官微、官博上線時,《新華日報》記者首發新媒體的稿件,就能享受額外的稿費收益。而全媒體行動將這一“利好”延展至全集團參與行動的記者——只要提供優質稿件,各媒體均可從稿庫抓取并支付稿酬,記者的寫稿積極性空前高漲。
在此后的南京青奧會、國家公祭日、2015年全國兩會、抗戰勝利70周年“正義之勝” 全媒體行動等重大主題報道中,全媒體考核都為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點亮 “綠燈”。考核的項目化融合為如今的常態化融合提供了實戰經驗。
(二)設置媒體融合好稿,用考核杠桿倒逼內容生產團隊轉型,鼓勵打造更多更好的新媒體產品。
2014年7月,《新華日報》在全媒體融合背景下進行新一輪改版,首次將媒體融合好稿納入考評范疇。評選標準包括“重要新聞在本報新媒體首發,時效性超過集團內外其它媒體;寫作和表現方式有創新意義,富于網絡傳播特色”等。不僅如此,報社還將融合好稿作為各新聞部室主任考核的剛性指標,刺激部主任不斷開動腦筋,帶領團隊與新媒體“對表”,產生了不少好稿。

2016年3月,江蘇省領導在北京看望參加2016全國兩會報道的新華報業全媒體采編團隊。
今年3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首次將“媒體融合稿件”納入年度好新聞評選,與紙媒稿件享受同等待遇。《橫跨四大洲,新華報業“正義之勝”全媒體集成產品》《國家公祭日,請為他們點亮燭光》等一批新媒體產品入選,填補了移動端好新聞的評獎空白,極大鼓舞了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
(三)客戶端用稿向集團內所有人員開放,第一時間給“交匯點”發稿既有影響力又有高收益。
2015年7月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媒體融合創新實驗區,并著力打造交匯點新聞客戶端、視覺江蘇網等新媒體產品。同期出臺的《考核方案》規定:“集團內各媒體記者、編輯均有義務第一時間向交匯點客戶端發稿,并參與考核。而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也鼓勵集團非采編部門工作人員向客戶端發稿。”集團再拿出專門的獎金盤子,規定:“在交匯點客戶端首發的原創稿件,考核產生的稿酬及獎勵費用,由集團單獨列支。”
目前,“交匯點”的單篇內部稿酬從50元到400元不等,獲評融合好稿后還有額外獎勵,總收益超過集團一些紙媒的稿酬。在這一考核杠桿作用下記者投稿踴躍,據統計,“交匯點”上線5個月來,月均采用記者原創稿件700余篇。
優秀的新媒體采編人員是掌握傳統和現代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除了具備文字功力和專業精神外,還應了解新媒體運營規律,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及專題策劃能力。他們還需熟練掌握網絡新技術,將文本、照片、圖表、音頻、視頻等素材進行多媒體處理,甚至還要線上引流、線下地推,通過各種形式與用戶互動。因此,考核設計既要充分利用量化數據,也要綜合考量,鼓勵新媒體采編人員發揮創造性思維。
(一)定期排序公布采編團隊的發稿條數、稿件點擊數、分享閱讀數、評論數等后臺數據,以此作為采編考核的重要參數。
新媒體時代,對客戶端的整體考評,是以用戶數、日活率等硬性指標作為主要依據。因此,對記者原創稿件的考核模式也應全面革新。“客戶端各類稿件和欄目的打等評分,不再像紙媒那樣根據考評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將大部分稿件的評判權交給用戶,將點擊量、停留時間、評論數、轉發數等作為考評的硬性指標;”[1]
每隔半月,融創區協調中心由點擊量、分享閱讀數等客觀指標初步生成稿件等級,再由數字媒介中心根據是否獨家、重大新聞策劃加分、網絡轉發量等進行微調。每月融創區還公布當月閱讀數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的稿件,讓記者掌握稿件的傳播效果。
在對編輯工作的“量”與“質”雙重考核中,后臺數據也成為核心參數。在綜合考慮各班次特點的基礎上,統計編輯的發稿條數(更新量)。以交匯點“首頁”為例,滾動編輯和原創編輯們按照各自分工推薦選題,由當班主編遴選后編發。競爭發稿的模式不僅可以保證首頁新聞的時效和品質,也可拉開編輯的發稿條數,考核上實現“多勞多得”。而以服務江蘇省13個地市為目的的“本地”板塊,以編輯自主選稿編發為主,考核上則規定每個班次的最低發稿條數,低于標準則要酌情扣罰,以確保各市新聞的更新速度。
除了“量”以外,對編發的稿件同樣定期公布點擊數、分享閱讀數、評論數等后臺數據,以此對編輯工作的“質”進行綜合評價。這些數據如同一面鏡子,方便編輯從一個側面思考議題設置、選稿用稿標準、標題包裝等環節得失,以用戶思維倒逼提升工作質量。
與閱讀數等指標“對表”絕不意味著媚俗——“交匯點”尤其強調對稿件導向、格調進行嚴格審核,實行一票否決。相關差錯也會追溯各環節責任,根據差錯性質、程度進行相應扣罰。
(二)鼓勵創新,考核指揮棒向融媒體產品傾斜。
媒體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產品質量的競爭,是采編人員智力勞動和創造精神的比拼。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重大主題報道、時政民生新聞等,都亟待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寫作方式及呈現形式。今年以來,各類融媒體產品成為客戶端的“兵家必爭之地”。為了讓“硬主題”實現“軟著陸”,把“有意義”變得“有意思”,新媒體小編們可謂是腦洞大開。這些產品,創意是最大含金量,還需各工種的相互協作配合。而有些創新成果在初期難以用量化指標衡量,績效考核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保證融媒體產品的可持續性生產。
以2016年全國兩會為例,“交匯點”推出了圖文、視頻直播,系列H5、“兩會街拍”微視頻等多款融媒體產品,“接地氣”又“有人氣”。為此,除了數媒中心在正常考核中體現文字編輯、美術編輯、視頻主創人員等的勞動外,融創區的當月融合好稿評選也予以傾斜,讓新媒體小編感受到創新帶來的物質、精神雙豐收。
近來,一些傳統傳媒集團積極實踐,出臺鼓勵內部創新創業的配套辦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也不例外。除了《集團創新創業扶持辦法》外,還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上線時,出臺《客戶端分包欄目扶持辦法》(下簡稱《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文件,讓更多員工參與交匯點的內容生產及商業模式探索。
(一)資金扶持,鼓勵員工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客戶端的欄目建設。
按照《扶持辦法》,集團通過“項目孵化”“欄目孵化”“欄目補貼”三類不同的辦法,扶持入駐“交匯點”的分包欄目。“在利益模式上,集團第一步是給予一定資金扶持,激勵各團隊做優做強內容,并探索社群培育和盈利模式,第二步是對從中挑選出的‘錢眼’‘小記者’‘運動匯’三個欄目進行深度孵化,推進公司化運營,允許員工持股。在以股權為紐帶的內部利益模式重訂的機制下,媒體機構與員工團隊呈現聯盟化的格局,這是脫胎換骨的革新。傳統媒體在自身的新媒體化、自媒體化方向上能走多遠,其媒體融合的路就有多寬。”[2]
《扶持辦法》極大提升了員工的創業熱情,集團內的“能人”們紛紛行動起來,挖掘資源、研究商業模式,組團提交項目意向書,競爭上線。5個多月來,已有兩批次29個分包欄目入駐,對“交匯點”的內容生產形成了有益補充。
(二)制定獎懲措施,對分包欄目進行考核管理。
相對于中心化生產的內容,分包欄目自主性更強,集團融創區主要通過量化考核對其進行監管,明確要求:“分包欄目要體現原創性、創新性、獨特性,帶有自媒體屬性,欄目團隊應注重稿件寫作與日常維護。”對其稿件數量、閱讀數甚至線下活動都有明確規定。融創區項目規劃中心還對所有欄目進行月度排名,對于總閱讀量前三名的給予獎勵。對于倒數三名進行勸誡約談,要求提出整改意見。分包欄目實行優勝劣汰,一年期滿終審考核時,達到標準的繼續與其合作,達不到的,則可勸退。為鼓勵積極探索盈利模式,《扶持辦法》對欄目帶來經濟效益的,也做出了相應的獎勵規定。
責權利的界定及每月考核的跟進,各分包人都積極開動腦筋,整合資源,擴大欄目及客戶端的影響力。2015年12月初,交匯點“水滴公益”欄目攜手《拉薩晚報》發起“一個愛的包裹”大型公益活動,300多位“交匯點”用戶給拉薩的孩子寄去了“愛的包裹”。今年1月,“交匯點之夜·王珮瑜京劇清音會”上演。這場演出的別致之處在于:由交匯點“昆蟲記”欄目與戲迷眾籌而成。兩個月時間內,共獲302人次的支持和85038元眾籌款項,演出得以成功舉辦。當晚演出的經典唱段,也全部由戲迷投票選出。
交匯點客戶端上線5個月以來,用戶數已突破300萬。隨著影響力的急劇攀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還將順應需求,出臺相關政策吸納各類政務公眾號、自媒體等入駐,讓優質內容、各方資源在這一主流平臺上“交匯”。
(作者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融創實驗區副總裁、數字媒介中心總監)
【注釋】
[1]周躍敏.構建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融創實踐與思考[J].新聞戰線2015(23)
[2] 馮海青 張曉東. 新聞客戶端如何做撬動媒體融合創新的支點[J].傳媒觀察2016(3)
編 輯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