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范 進
?
《鹽城晚報》:揚紙媒之長打造“最貼心”新聞
□ 文/范 進
內容提要 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鹽城晚報》著力放大傳統紙媒的特長和優勢打造“最貼心”新聞:一是在報道題材的選擇上,注重在民生新聞和社區新聞中挖掘獨家題材;二是注重報道的視覺化呈現,發揮攝影記者的專業優勢讓新聞更好看;三是在報道的寫作方法上,借鑒文學手段講究新聞的深度和故事性。
關鍵詞獨家題材 專業優勢 文學手段
全媒體時代,地市報要更多聚焦地方新聞,這已經成為共識。2015年元旦改版后,《鹽城晚報》正常工作日的版面由32版減為24版,與之相對應的是地方新聞版版數不減反增,由原來的8個版增加到13個版。在報道內容的選擇上,《鹽城晚報》在全面報道地方時政、文體要聞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民生新聞和社區新聞中挖掘獨家題材,做深做透做出紙媒影響力。
鹽都區倉頭村的孫偉是《鹽城晚報》的忠實讀者。2016年1月26日,他去家附近一小理發店理發,可是左等右等,不見理發師蹤影。偏偏這一天,他忘了帶手機,又剛巧遇到在附近轉悠的山西果農李喜榮。李喜榮得知他在找理發師,主動出借手機。因為這番機緣,孫偉和李喜榮聊起天來。孫偉知道了李喜榮來鹽城賣蘋果遭遇諸多困難和目前的困境后,熱心的他就給《鹽城晚報》的幫辦記者打了電話。
1月27日的晨會上,幫辦記者匯報了這條線索。但對于這條新聞能不能做,能做多大,記者心里沒底,因為記者擔心報道出來后是否會有市民響應?!尔}城晚報》2015年元旦改版后的辦報宗旨就是“最鹽城,最貼心”,媒體以新聞的力量為基層群眾解難幫困責無旁貸??偩幨业念I導在肯定了這條新聞的價值后,當即和幫辦記者一起擬定報道計劃,安排文字和攝影記者聯合采訪。
1月28日,整版報道《賣不完蘋果不回家過年,都來幫幫這位山西老漢》在《鹽城晚報》A2版強勢推出,通訊標題還在頭版頭條導讀。《鹽城晚報》的官方網站以及微信、微博等都發布了這條新聞,記者編輯還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轉發。山西老漢的遭遇經《鹽城晚報》報道后,大批鹽城市民拿著報紙尋到售賣地點購買蘋果。僅一天半時間,滯銷的近500箱蘋果全部搶購一空。李喜榮激動不已,滿眼含淚不停地贊許:“鹽城人真好,真的非常善良?!?月17日上午,高高興興和家人過了一個歡樂祥和春節的李喜榮,特地委托鹽城的熟人專程來到《鹽城晚報》編輯部,捎上寫有“他鄉遇困難,厚德鹽城人”的燙金絨布錦旗。李喜榮還表示,今年秋天就算虧本他也要來鹽城,將新果子送給鹽城人嘗嘗,報答鹽城人的恩情。
在紙媒的過去,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都是有專門分工的。全媒體時代,一般報社都鼓勵員工做能寫能拍的全能型記者。但筆者以為,裝備精良水平高超的專職攝影記者不可代替。許多新媒體非常注重圖片的運用,常常大量推送網民用手機即時抓拍的照片。但是由于攝影水平和技術的原因,網民們拍攝的圖片往往難以媲美專職攝影記者的照片。
在幫助山西果農回家過年的報道中,《鹽城晚報》派出專業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一起蹲守山西老漢的攤點,捕捉鮮活的現場新聞,拍出了一批打動人心感染力強的照片。特別是其中幾張關于山西果農表情特寫的照片,對于整個報道的影響力和圓滿結局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其中有6噸蘋果滯銷,李喜榮老淚縱橫的特寫;有李喜榮翻看當天《鹽城晚報》上有關他的報道悲喜交加再次淚流滿面的特寫……
《鹽城晚報》的“笑靨如花——走近福地鹽城百歲老人系列報道”同樣是取材地方民生新聞的專版。從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2日的兩年時間,《鹽城晚報》已經刊發百歲老人專版146期。《鹽城晚報》百歲老人專版之所以受到讀者的熱議和好評,同樣離不開攝影記者的專業呈現。攝影記者分赴鹽城各縣(市、區)前,首先從市老齡協會等部門摸清百歲老人分布及生活、健康情況,再制定走訪計劃;以組照的形式記錄百歲老人的生活故事,每位老人一個專版;每次采訪都有兩名專職攝影記者,協同作戰多角度抓拍百歲老人生活場景。
近幾年,《鹽城晚報》的新聞圖片在省級以上各類好新聞評選中頻頻獲獎,但獲得高等次獎項的常常是重大題材類和突發新聞類圖片,缺少表現基層群眾生活的優秀圖片。攝影記者的鏡頭如何表現基層群眾的火熱生活?圖片報道能否在接地氣中挑大梁唱主角?實施鹽城百歲老人系列報道后,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鹽城晚報》攝影部的4名記者都是利用節假日時間,等到百歲老人家人團聚的時候,輪流奔赴鹽城的各縣(市、區),與百歲老人零距離接觸,通過鏡頭生動詮釋老人歷經百年滄桑的故事,彰顯生命的偉大。攝影記者緊扣“笑靨如花”的主題,每組報道中都突出一張百歲老人生動表情的特寫,其他照片則是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例如在《113歲鹽城最高壽季張氏:偏愛淡水魚蝦,半夜喜吃大糕》的報道中,有一張照片表現的是6歲的玄孫李俊皓剛買的烤腸被“老祖宗”咬去一截的場景,季張氏搞怪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還有兩張照片分別表現的是季張氏玩麻將以及她翹腿拉家常場景,同樣畫面形象,生活味濃,表現了百歲老人的樂觀和滿足。
紙媒在搶時效上拼不過新媒體,但紙媒可以通過借鑒文學手段在新聞的深度和故事性上多做文章后發制人。報紙上的新聞應該更多講究語言的精煉和文字的芬芳。新聞的本質是信息,文學的本質是藝術。但是,文學是藝術,新聞也是藝術。它們至少有三點相似,都是文學藝術、形象藝術,又都常常以人為表現的主體。
人們常常把新聞比喻成“易碎品”,但是,一旦把新聞之“泥”揉進了文學的“佐料”,加上恰當的“火候”,會意想不到地產生既耐“看”又耐“磨”甚至耐“砸”的多重效果。以《鹽城晚報》關于101歲老人陳其美的一篇860字的通訊《做生意不圖賺錢,好心腸愛濟貧弱》為例,開頭一段就是“跟陳其美沾親戚的,搭過伙的,過點兒交情的,甚至就和他打過一次麻將的往往說‘這人,心腸可是老好老好的了’”,借用群眾語言,開門見山,一下子點出老人的性格。文中類似“日子過去了多少,看看陳其美手上老繭的厚度就知道了”這樣的句子耐人玩味。讀到“何貴梅的女兒陳夢潔今年才13歲,但按輩分排,和陳老太爺是同輩的。陳其美一點也不介意,每次看見陳夢潔在屋里玩耍,直呼‘老妹,老妹哎’”的時候,我們往往忍俊不禁。而文章的結尾“幾輪出牌后,陳其美的上家打出了一張‘二餅’,陳其美把牌一推,‘哈哈,胡了’”,干凈利落,形象生動,反映了老人豁達開朗的心境。
(作者是《鹽城晚報》副總編輯、主任編輯)
編 輯梁益暢 46266875 @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