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盈盈
?
媒體融合構建臺風報道新模式
□ 文/鄭盈盈
內容提要 很快就要進入每年的夏季臺風高發季,臺風自然災害一經登陸沿海,就會給東南沿海省份帶來嚴重災害影響。對于媒體而言,如何快速、準確、適當地報道臺風災害,對滿足人們動態需求,提升群眾防災減災意識,監督政府及時抗災救災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臺風報道 抗災救災 報道合力
如何做好臺風報道?以電視、廣播、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經過多年實戰,已經積累了豐富報道經驗。然而,隨著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以傳統媒體為主的臺風報道格局面臨洗牌。然而,新媒體在臺風報道中也有其自身劣勢。由于信息多雜,且缺乏考證,一些信息有可能是網絡謠言。2013年“菲特”臺風期間,有網民在微信、微博上傳播“陸埠水庫、梁輝水庫即將倒塌,因此有附近人員大量轉移和少數群眾死亡”的言論,一度造成當地人恐慌情緒。后經余姚公安調查為網絡謠言,并對散布謠言的兩名網友行政拘留。
傳統媒體憑借多年的公信力和專業性積淀,有能力對自然災害報道進行廣度和深度的延伸。在“菲特”臺風中,《浙江日報》《錢江晚報》《都市快報》等主流媒體主動通過微博了解信息并進行采訪?!墩憬請蟆窂?013年10月7日開始推出的“迎戰臺風‘菲特’”特刊,每天以三四個版的規模,將災難造成的損害,以及社會各界的救援行動給予了充分反映,滿足了公眾在短暫的震驚、悲傷后深入了解事態發展的信息需求。
然而,在臺風報道中傳統媒體新聞失實也時有發生。事實上,由于臺風報道涉及到專業性較強的防汛水利工作,記者如果不了解一些基本的防汛防臺知識,就會造成報道失誤,往往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例如在2015年的“燦鴻”報道中,浙江某報在7 月8日的頭版上刊文《我省昨啟動臺風Ⅲ級應急響應》,而事實上,7月7日臺風還遠在1600多公里外的洋面上,浙江省防指是7月8日才啟動了防汛臺風Ⅳ級應急響應,顯然與事實不符。經了解,該文指的是省氣象局7日啟動了氣象防臺風Ⅲ級應急響應,顯然編輯把標題直接簡化,雖然吸引了眼球,卻造成新聞失實。
可見,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當前,要做好臺風報道離不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充分融合,構建臺風報道的新模式。
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應發揮各自媒體的優勢,繼續充當臺風報道主力。每當臺風來臨時,電視臺往往打破常規開辟臺風直播節目,實時跟進臺風動態。電視可以通過真實的畫面,讓受眾感知到臺風的強烈程度,受災的慘烈情況等。在2015年9號臺風“燦鴻”報道過程中,舟山臺女主播在狂風中嘶吼報道,險些被風吹走的鏡頭,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直觀感覺到了臺風的威力。廣播是臺風報道中不可或缺的報道形式。臺風影響期間,一些偏遠海島和山區,受臺風影響,可能造成信號中斷,廣播則成為唯一的傳播途徑。近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廣播異軍突起,而臺風報道是保障出行安全的輔助器,優勢明顯。報紙采用圖片和文字,并多用文字敘述的方式來呈現新聞事實,屬于靜觀式的視覺范式,這種范式帶有理性特征。[1]網絡媒體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高,傳播性強,與臺風災害有著先天的契合性,能一定程度彌補傳統媒體信息的滯后性,消弭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v觀近年來的雅安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微博都成為首發媒體。同樣,近年來嚴重影響東南沿海的臺風從生成到發展,從登陸到消亡,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等新媒體,也往往都是首發媒體。
臺風存在巨大的破壞力和潛在的不確定性。面對日漸逼近的臺風,公眾有很強的恐懼感。及時了解臺風信息,成為消除恐懼、化解威脅的第一需求。媒體承擔了向公眾報道臺風動態緩解緊張情緒的社會責任。公眾期望在臺風報道中了解臺風走向,風力大小、降雨多少,可能登陸區域,已經開展的防御工作等信息。因此傳統媒體要主動適應新形勢,開設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借助網絡平臺,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要鼓勵全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人,特別是專業報道臺風的跑線記者,運用新媒體手段,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上首發臺風信息。新媒體也需要利用傳統媒體的權威性,把好關,確保信息準確性。
沿海省份各地主流媒體既是新聞報道者,也是各地防汛防臺指揮部的成員單位,肩負著傳播防汛防臺知識,發布防汛防臺預警,引導公眾開展防災減災準備和共同開展抗災救災等一系列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平息網絡謠言,穩定公眾情緒等社會職能。

▲ 2015年12月14日,在菲律賓南部阿爾拜省的黎牙實比,一名男子在巨浪襲來的海岸邊奔跑。當日,臺風“茉莉”登陸菲律賓引發巨浪、洪水和山體滑坡,當地數十萬人因此被迫撤離。(新華社/發)
然而,在臺風報道中一些媒體或關注臺風本身的信息,或關注政府的防御工作和救災工作,存在對群眾的自防自救宣傳報道力度不夠的問題。比如在人員轉移過程中,一些群眾或因為自家的農牧漁等產業,認為沒有必要轉移,不聽從統一指揮,不配合有序轉移,給一線防汛防臺工作造成干擾,對于這樣的現象,媒體應該積極予以引導,呼吁群眾提高自身防災減災意識,呼吁自覺配合政府的統一指揮,確保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在臺風報道中,記者同時也是監督者,也需要報道“防御工作是否到位,救災是否得力”等反思類報道。媒體此時成為公眾的喉舌,有效監督政府開展救災抗災工作。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相對固定臺風跑線記者,臺風記者也應熟悉水利防汛防臺專業知識,并把專業知識轉換成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新聞語言。與此同時,各級防汛水利部門,應當組織對跑線記者進行相關培訓,讓跑線記者熟悉水利業務,避免報道失實,共同促進防臺救災各項工作。
(作者是中國水利報社浙江記者站副站長)
【注釋】
[1]張路廷.報紙如何做好災難報道[J].新聞世界,2011(7).
編 輯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