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文權
?
從“海水淡化技術”報道看海洋新聞背景材料運用
□ 文/王文權
內容提要 海洋新聞是對我國海洋文化的傳播和推展,認識和把握當下我國海洋新聞的時代背景,可以避免孤立地報道某個人物或事件,使報道在內容上具有較宏闊的視野和普遍的價值,進而對我國海洋文化的傳播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海洋新聞 新聞背景 海洋文化
使用背景資料表達新聞的觀點,是每位記者必需具備的重要基本功。新聞背景可按內容劃分為多個類型,但是如果按使用梯度區別,基本有三個層次:事件背景、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而時代背景則是前兩個背景的主導和生成的土壤。
在梳理近期的海洋新聞中,幾篇相關海水淡化技術的新聞引起筆者注意。盡管這幾篇新聞報道的主題基本都涉及中國海水淡化技術的提升,但他們對新聞背景的挖掘各有不同,其新聞效果和傳播效應耐人尋味。
(一)事件背景
事件背景是新聞背景的第一層次,是與新聞事件和人物直接相關的環境和條件,而這一環境和條件有時與新聞事件的原因是相關聯的。
2015年10月,《經濟日報》刊登《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一文[1],指出“時冷時熱,冷多熱少,是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并就這種真實的處境展開了原因追究和豐富的描述,如海水淡化成本較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較少、設備制造及配套能力較弱、淡化海水大規模進入市政管網尚存困難等。可以看到,這篇報道多在事件背景上下功夫,詳細的事件背景分析也構成了新聞事件——海水淡化技術難以開展的主要緣由。對事件背景的分析往往具有針對性和直接性,讓受眾對事件產生的緣由和條件一目了然。因此,我國海洋新聞報道對新聞的事件背景一般都能很好地運用,因為它是新聞事件發生的直接條件和土壤。
(二)社會背景
社會背景是新聞背景的第二層次,是新聞事件產生的社會原因和聯系,它包括群體交往、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所造成的影響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道德規范等發展狀況。
2015年12月,《中國海洋報》的《聚焦幫維族同胞告別苦咸水——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和田地下水改良項目示范工程紀實》一文[2]同樣關注了海水淡化技術問題。這篇報道一方面點明了新聞的事件背景,即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阿依瑪克村“地下水分布區域80%為苦咸水,普遍存在硬度高、堿度高、含氟高、含鹽量超標的情況,不利于群眾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挖掘了“凈水惠民”寄深情、維漢民族一家親、大愛援疆等社會背景。很明顯,受眾通過這一社會背景的塑造,不僅了解了海水淡化技術給和田地區和田縣阿依瑪克村村民帶來的實惠、便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多民族之間相親相愛、無私互助、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濃厚情感和社會理念,這是新聞的事件背景所遠遠不能營造的接受效果和印象。
(三)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是新聞背景挖掘的第三個層次。時代背景是指新聞事件發生時,這個國家所處國內、國外的環境,是較宏觀的歷史聯系和現實條件。很明顯,海水淡化技術所涉及的成本、技術等事件背景和解決民族地區的民生問題等社會背景,均非我國當下所處的典型的時代環境;換句話說,上述兩則海洋新聞報道均未涉及海洋新聞事件的時代背景。
一般說來,新聞報道的事件背景因為與其發生的原因直接相聯系,所以記者采寫時基本會保持不變,這也是新聞的真實性所要求做到的。而社會背景因其涉及到現實和歷史的多個側面和角度,所以記者采寫時會因需挖掘,為己所用,進而使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出現不同的面貌,產生不同的新聞效果和傳播效果。正因如此,新聞報道就需要時代背景為之調適和提升。
必須指出,社會背景雖與時代背景有聯系,但二者畢竟不同。因為時代背景的宏觀性、趨勢性和預測性有助于受眾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認識其發生、發展以及意義和影響。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有各種不同的社會背景,而時代背景則是前兩個背景的主導和生成的土壤。只有正確的理解、認識和掌握時代背景,才能進一步挖掘事件的社會背景,避免孤立報道某個人物或事件,“幫助受眾更深入了解事件的意義,為他們提供解讀中國的樣本。”[3]
其實,時代背景的缺失是當下我國絕大多數海洋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那么,對海洋新聞報道來說,我國當下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呢?
眾所周知,“大河”與“大海”并舉,“內陸”與“海洋”并重,已經是我國在海洋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底習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后,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和構建,絲綢之路海陸統籌、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堅持陸海相依的方針、面向全球發展的全方位開發格局已成為“海洋強國”要求下典型的時代特征。因此,講述中國的海洋故事、推展中國海洋文化的海洋新聞,離不開這個大的時代背景。

▲ 2015年7月25日,三沙永興環保處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設有一座占地2018平方米的垃圾收集轉運站以及一座三沙永興島供水(海水淡化)及配套管網工程。(郭程/攝 )
2016年4月11日,據《鹽阜大眾報》報道,江蘇省鹽城市大豐集團的海水淡化項目將走進巴基斯坦,幫助當地緩解水資源缺乏問題。[4]這是大豐海水淡化技術設備首次出口印尼、被確定為援助馬爾代夫項目后,再次走出國門。對這一新聞事件,該報道指明了我國目前企業“積極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態勢,窺斑見豹式地描繪了我國當下充分發揮資源、技術優勢,推動創新技術,主動對接、融入全球的時代潮流,進而使該新聞報道具有了全景式的開放視野和以點帶面的接受效應。這不足600字的新聞因其對當下時代背景的開掘,也讓受眾感受到了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宏闊氣勢,領略了中國海陸統籌、創新區域合作模式、面向全球發展的全方位開發格局。
“一帶一路”的構建將推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的陸海一體化,形成陸海統籌的經濟、文化大走廊和地緣空間格局。因此,“一帶一路”聯通世界、陸海一體的愿景也成為當今中國進步發展的時代特色。在海洋新聞報道中,抓住海洋時代機遇,突顯海洋文化發展的時代特色,已成為我國海洋新聞報道的必然要求。只有將視野和思維置于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中的報道海洋新聞,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做到習主席要求的“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5]
(作者是大連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教師;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資助項目“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與中國海洋文化全球傳播之關系研究<編號:15JD710058>、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傳播視域下中國海洋文化傳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編號 【注釋】 [1]沈 慧: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N].經濟日報2015-10-12(10) [2]劉川,朱巖:聚焦幫維族同胞告別苦咸水——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和田地下水改良項目示范工程紀實[N].中國海洋報2015-12-01(A3) [3]李懷巖 王家全:中國“好人好事”如何打動外國受眾心扉[J]對外傳播.2015(11):29 [4]韓寶貴.大豐海水淡化項目將為巴基斯坦“解渴”[N].鹽阜大眾報.2016-4-11(A01) [5]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8-21(1).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