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圣

廈門灣南岸的漳州開發區被世人贊譽為“第二個蛇口”,正在經歷著一場日新月異的完美蛻變,以聚集人氣、產業升級和加快城市化進程為切入點,打造出一個“活力產業、生態文明、健康生活”的新港城。開發區展現給人們一個投資環境優良、交通網絡發達、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整潔的生態型濱海新區的形象,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印象一次比一次深刻。這背后,離不開一支依法行政,敢于擔當,默默奉獻的執法隊伍,它就是漳州開發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盡管生態新港城十分宜居宜業,但在這片土地上,卻存在著歷年來難以處理的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嚴重阻礙城市建設。漳州開發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積極開展“兩違”治理,有主題、分重點出擊,動真碰硬,各個擊破,持續推進市容管理,取得成效。截止目前,共拆除違建49宗,總面積45016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務數的375.13%。其中拆除頂風搶建 15宗,面積1339 平方米,繼續實現新增“兩違”零增長。
嚴格執法,如同利劍出鞘,執法局攻克了不少“兩違”治理上的難題和病根。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不停地總結,為今后的工作提供經驗。2016年,“兩違”治理行動繼續按照“把握節奏,穩妥推進”的主基調,圍繞轉型升級戰略的實施,結合城市化改造和重點項目建設需要,統籌安排有序推進。
“百日會戰”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眾所周知,“廈大系”是漳州開發區的一張閃亮名片。廈大嘉庚學院南門對面臨時商鋪處于漳州開發區科教文核心區主干道南濱大道旁,始建于2006至2009年期間,屬于歷史原因建成的“兩違”,共涉及臨時商鋪44間,面積約2130平方米。這些臨時商鋪長期存在私自占用集體土地,環境臟亂差現象和消防、交通、食品、治安等隱患。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解決,成為一項老大難的歷史遺留問題。
2015年3月,漳州開發區決定對廈大嘉庚學院南門對面進行環境改造提升,并將其列為本年度“兩違”綜合治理攻堅任務。但該區域的44間歷史遺留臨時商鋪成了“絆腳石”,由于這些臨時商鋪均為大徑社區居民經營,涉及170余人的就業及生活問題,拆除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嚴重影響項目建設推進。
4月開始發出限期停業并搬離通知,9月5日最終完成44間2130平方米臨時商鋪的拆除。隨后,綠化和停車場改造隨之完成,并使之成為南濱大道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大家紛紛稱贊道,前后變化如此之大,執法局功不可沒。
凡大事必作于細。在實施拆除改造的過程中,執法局始終堅持依法行政,從調查取證、方案制定、宣傳動員、實施拆除等環節,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讓每一個對象都在依法治理面前心服口服。在此過程中,多部門齊心協力,辛勤努力,實現了和諧拆違,為今后的“和諧拆除”“智慧拆除”積累了經驗。
同時,開發區管委會和“兩違”治理領導小組堅持以人為本,考慮到廈大嘉庚學院南門對面臨時商鋪拆除涉及到100多個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采取了“政策配套、從易到難、分化瓦解”的策略,及時出臺了相關歇業補助政策,解決開發區戶籍經營戶的二次就業困難。
“嚴”字當頭 重拳整治非法洗沙場
漳州開發區是國家級開發區,是漳州市港口經濟發展的龍頭。
近年,有些人受利益驅使非法開采、洗沙,成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的“絆腳石”。2015年,漳州開發區把非法洗沙場整治列入“兩違”綜合治理重點工作,對轄區內5家非法洗沙場重拳打擊。這5家非法洗沙場大面積侵占河道,影響行洪安全,污染生態環境。而且,出入沙場的運輸車輛超載現象嚴重,交通安全隱患頻發,群眾反映強烈。為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漳州開發區于2015年1月27日召開專題會議,全面啟動非法洗沙場專項行動。
經過一個月的行動,2月15日前完成了5家非法洗沙場的清理整治,全部停業、拆除相關機械設備和管理用房,共拆除“兩違”建筑物700多平方米,清理騰出土地面積約34820平方米。
為防止洗沙場死灰復燃,開發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加大巡查力度,對于屢禁不止的洗沙場,再次發出限期拆除通知書,責令限期自行拆除并搬離機械設備,徹底清理土地。截止5月20日,開發區轄區內5家非法洗沙場已全部清理完畢。
為防止出現“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除了執法大隊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外,執法局還抽調機關科室人員組成巡邏組,完成每日不低于一次的日常巡查。
開發區內渣土運輸企業和區外過境渣土、砂石運輸車輛企業共15家,運輸車輛共計175部,如今,無論是區內運輸企業渣土、砂石車還是區外運輸企業過境渣土、砂石車,割斗率均為100%。
此外,開發區渣土辦出臺并落實全市最嚴厲的渣土、砂石運輸車輛“五個嚴禁”,并牽頭組織執法局、交通局、交警大隊聯合行動102次,處罰車輛130部,罰沒金額20.62萬元。同時,成立渣土、砂石運輸車整治中隊,開展專業化巡查監管處理,通過全方位嚴厲治理,全區主干道路面遺撒、交通混亂的現象得到較好的整治,交通秩序和市容環境明顯改觀。
“五部共治” 順利實施重點工程
開發區“兩違”整治“五部位專項行動”包括開展臨時建設用地改變用途清理整治行動、清理占用城市公共空間的違法建設、整治侵占小區公共空間的建設、工業園區整治等項目。其中,在考后排洪溝的違建問題上,執法局巧借美麗鄉村建設,順利實施了這一重點工程建設。
考后排洪溝位于龍海市港尾鎮考后村與漳州開發區福建全通公司南側圍墻交界處,屬于開發區征地紅線范圍內,由開發區負責投建和管理。多年來,由于該排洪溝被一些村民占用,進行違章搭建,導致淤積排洪不暢。2014年“7·18”特大臺風災害造成考后村嚴重內澇,村民反映強烈,多次集中上訪要求解決。2015年初,漳州開發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考后排洪溝清淤改造列為重點實施工程,全面啟動該排洪溝上違建的拆除及相關的清淤改造。
經相關部門組織協商后,排洪溝上違建的拆除工作在3月初啟動,并于4月初完成,共拆除違建9處,面積610平方米。同時,進行排洪溝的清淤改造,長度1088米,并于6月10竣工驗收。考后排洪溝清淤改造作為歷史遺留問題,涉及漳州開發區、龍海市港尾鎮、考后村等多方利益關系,多年未予解決,經過多方半年共同努力,最終順利完成。
由于考后排洪溝地處開發區和港尾鎮交界處,平時巡查管控難度較大,開發區因地制宜考慮實際情況,在清淤改造完畢后由開發區公用事業管理局與考后村簽訂日常包干管理辦法,防止考后村民再次占用排洪溝違建。
創新管理 打造宜居宜業環境
萌萌的海豚、可愛的龍貓、碧海藍天帆船,還有雙魚島,這些漂亮的手繪作品就出現在漳州開發區的變電箱上,讓每一位前來旅游的客人眼前一亮。原來,這是漳州開發區委托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藝術設計系的大學生們創作完成的。
承擔手繪的工作室Toreador-Studios 是由嘉庚學院藝術設計系動畫專業大三學生馬晨、張理鋆共同創辦的。當時,漳州開發區找到學校,希望將全區的通訊箱、電機箱改造得更有藝術氣息一些,做些創意墻繪。馬晨說,前期設計的圖案、草稿都由工作室完成,共有24位同學參與手繪。
“因為開發區靠海,所以招商大道跟南炮臺附近的變電箱都選用海洋主題,我們參考國外一些插畫設計,加入原創元素,還融入漳州港開發區獨有的元素,例如人工雙魚島、海灘等。”馬晨說,墻繪選用的都是丙烯顏料,干了之后,雨水沖不掉,完成之后,他們還用光漆全部噴繪一遍固定住。
“還沒美化之前,開發區的變電箱都被貼滿了小廣告、噴上電話號碼,很不美觀,也跟周邊環境不協調,所以才要做這次改造。”漳州開發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辦公室小羅說,這些電箱每一件都是手繪作品,非常漂亮。 “希望電箱變美之后,不要有人再往上貼廣告了。”
目前,開發區共完成墻繪460平方米,實現箱體美化全覆蓋。設置便民廣告欄4處,供小廣告張貼。這些,都是近兩年執法局圍繞推進城市宜居環境建設這一目標,創新管理新機制,打造管理新亮點的舉措之一。
與此同時,他們還完成渣土車安全管控網絡平臺、GPS定位系統管控平臺的建設。通過該平臺,可加強對違法動態的管控,提高打擊違法行為和環境治理的及時性與管理效果。同時,對原有網格進行重新劃分,將易發生兩違的區域構組成“兩違”重點區,對繁華地區易發生市容案件影響開發區形象區域劃分成“中心城區片”,并制定專人負責網格,形成協管員、隊員、大隊的三級網格模式,為進一步籌建數字城管做準備。
2015年,執法局針對“城市牛皮癬”持續加大市容管理力度。按照“疏堵結合、打防并舉”的思路,陸續采用集中整治,市政箱體墻繪,制作便民廣告欄等措施治理小廣告,并引入“城市管理自動語音提示”系統打擊城市“三亂”行為,使違法廣告無立足之地,確保市容環境干凈整潔。在碧海藍天之下,漳州開發區更美好更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