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
不同于現代醫學從中樞系統、前庭系統、周圍血管及精神因素等多方面尋求老年性眩暈的病因,中醫更強調從“虛”論治。
古代著名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眩遠》中提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治療上提出“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的原則。而虛證主要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最為多見。因此,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吳晨認為,眩暈可分為腎虛、氣虛、陽虛眩暈3大類進行辨證論治——
1.腎虛眩暈: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充腦髓所致的眩暈。《醫略六書·眩暈》云:“腎水虧少,虛火炎上,眩暈耳鳴,此嗜欲人多腎虛眩暈。”
2.氣虛眩暈:因勞倦傷脾,清陽下陷所致。主要癥狀是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
3.陽虛眩暈:因陽氣不足,清陽不能升達頭部所致眩暈。主要癥狀是頭暈頭痛,惡寒,耳鳴耳聾;或眩暈欲倒,氣短自汗,手足冷,脈沉細;或晨起頭暈,片時自定。
在上述3類中,臨床最多見的老年性眩暈還要屬“腎虛眩暈”。對此,吳晨副教授解釋說,腎主骨生髓充腦,腦為元神之府,為精髓匯聚之處。老年人因生理因素衰退導致腎氣漸衰,腎精虧耗。一旦腎精虧耗,則不能生髓充腦,腦失所養,則發為眩暈。腎虛又有偏陰和偏陽之分,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失所養,肝陰不足,陰虛陽亢,化火生風,風升火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腎陽虛衰,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久病耗傷氣血,導致氣血兩虛。
另外,腎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也會發為眩暈。陰虛血虛日久,則動風化火;氣虛陽虛日久,則化氣行水障礙,水泛為痰,痰濕阻竅。如果這種虛證的情況沒能得到及時的糾偏,則最終會肝火挾痰而上蒙清竅,阻滯經絡,形成嚴重中風或突發清竅失養而引起暈厥,后果不堪設想。
吳晨副教授表示,針對老年人眩暈以“虛眩”為本,治療上則強調立足本虛之體,明辨氣血陰陽的虛損,審清臟腑之虛弱。針對不同虛證不同臟腑施以補益氣血,補脾健運化痰;滋肝腎之陰,熄風降火;填精益髓,化源充沛,清陽得以上養于頭竅,眩暈自當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