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 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這里的蒲艾便是中藥艾葉與菖蒲。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自古以來在這一天便有“烹鶩角黍”(吃粽子)、“龍舟競渡(賽龍舟)”的風俗,這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古人將迫害屈原的楚頃襄王之流象征邪惡,將端午看成是妖風邪氣猖獗的日子,所以,每逢端午節便插艾蒿、掛菖蒲以“辟惡除邪”。這些民間風俗,剝去神話和迷信的色彩,應該說還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端午節一過,炎熱的盛夏就來臨了,蚊蠅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極為重要。這時用一些芳香型藥物插掛,不僅可以防病治病,對于驅除穢氣、凈化環境也十分有益。
艾蒿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有一種特殊的濃郁香氣。端午插艾,據傳還是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留下的避亂標記,所以有“插艾保平安”之說。用艾治病,我國很早就有記載。《孟子》一書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艾以端午時采集的最好,曬干之后,“陳久方可用”,所以又稱之為“陳艾”。中醫認為,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用于出血癥,對虛性的崩漏下血最為適宜。《本草綱目》言其“溫中逐冷除濕”。《藥性論》言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本草綱目》還記載:“老人丹田氣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臍,妙不可言。”中醫臨床還用艾做成灸條治病。現代臨床實踐證明,用艾蒿治療風濕病患,至今仍不失為一種頗為有效的方法。艾蒿含有大量揮發油,主要成分是水芹烯、側柏醇等,對人型結核菌、傷寒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殺滅和抑制作用。夏季,把采來的艾蒿擰成繩,或做成艾棒曬干,在蚊蠅較多的時候點燃煙熏,既可使屋內消毒,又可驅除蚊蠅,保持室內衛生。
菖蒲,又名水劍草,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菖蒲挺直狹長的葉片好像是鐘馗的寶劍,民間傳說,鐘馗執劍斬殺天下妖孽,后來,菖蒲就被人們當作祛邪的用物。中醫認為,菖蒲有化濕和胃、開竅寧神之功。本品芳香開竅,寧心安神,兼有化濕去痰、辟穢之效。《本草從新》言其“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去濕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制止胃腸異常發酵,并弛緩胃腸平滑肌的作用。古醫方曾將菖蒲作為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藥,直到今天,民間還有用它來治療痢疾的。菖蒲又是觥斛之物。古時有人用它泡灑,其味清澀冷冽,余香滿口。宋代文豪歐陽修,自詡醉翁,他在《端午貼子詞》中贊曰:“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可見其酒之魅力。菖蒲還是一種雅致的觀賞植物和裝飾品。蘇軾曾說,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菖蒲既無牡丹之艷,又無蓮花之秀,亦無月季之香,卻深得人們喜愛。難怪古人常將蘭、菊、水仙、蒲譽為“花草四雅”,這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審美觀。
時值端午,插艾掛蒲,不僅是一種審美趣味和民俗習慣,而且有著除災滅病,講究衛生保健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