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菁
這年頭冠心病已經變成常見病,感覺胸悶、氣短、胸痛后,大多數患者也會第一時間去心臟科求醫。這自然不是什么壞事。不過在門診記者了解到,有一類“假冠心病”患者如今也挺多,而他們所患的疾病,其實應該稱作“心臟神經官能癥”。
這種“冠心病”癥狀特別雜
35歲的孫女士就是一位這樣的“假冠心病”患者。因為她的父母都患有冠心病,父親更是因為突發心梗,才60出頭就去世了,所以她對自己的健康一直很關注。自打前次體檢發現血壓有點高后,孫女士近期就時不時感覺胸悶、心悸,同時還出現腹瀉、手抖,喜歡嘆氣、深呼吸的毛病。
去心臟科檢查吧,結果醫生說她的心臟沒什么問題,可她的不舒服又是確實存在的,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其實叫做心臟神經官能癥,又稱功能性心臟不適,其特點就是患者往往自我感覺有心臟問題,心悸嚴重,或者伴有胸悶、胸痛,但是24小時心電檢測或心電監護卻無明顯心律失常;輕微活動即感氣短氣促,但心臟超聲又顯示他們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良好。”南京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專家黃燕說,這類“假冠心病”其實如今在門診并不少見,患者常常顧慮重重,卻又查不出疾病,整天擔心自己會出事,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不過,這類“假冠心病”其實還是和真正的冠心病有不少區別的,除了心臟方面的檢查結果無異常外,患者的癥狀也更“雜”,除了心血管癥狀,還會有涉及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癥狀,通俗來說就是比一般心臟病患者更“事兒多”,諸如頭暈、頭痛、失眠、腹脹、消化不良、便秘、腹瀉、尿急、多尿、出汗、手抖、手足麻木等癥狀,患者多少都經歷過,甚至還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不適主訴,連教科書上都找不到。
“假冠心病”以女性最多見
黃燕說,這類“假冠心病”最偏愛女性,以20~40歲者最多,更年期女性也很多見。通常在詳細詢問后,醫生可以發現,這往往和患者的性格以及經歷有一定關系。
“不少患者出現這類癥狀,都是在一些特定的社會事件后,比如家人過世,或者新發現嚴重疾病,當事人過分緊張、焦慮,此時就會出現這些問題。”黃燕說,而患者的表現其實也是許多情緒心理問題的集合,比如對于疾病過度緊張擔心,總擔心自己會腦溢血、心梗;過于緊張,易受驚嚇;整天感到莫名的擔憂和恐懼,持續的情緒低落。周圍人也會感覺到患者短期內人急劇消瘦、面容蒼老、性格劇變、難以相處,等等。
“說穿了,這主要還是由于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一系列軀體癥狀,所以患者在排除心臟方面的疾病因素后,需要接受專業心理醫生的治療。”黃燕說,即便患者同時有一些心血管危險因素,如果癥狀程度與病情不符,那么在接受心血管科醫生治療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