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馳


新世紀初,陳靜在澳大利亞拍攝了老一代中國移民的電視故事紀實片,講述他們的勵志故事。10年后,她專門將鏡頭對準新一代中國投資移民中的女性,演繹她們的創業歷程——
2016年3月3日上午,澳大利亞墨爾本市241 Nicholson street Brunswick East vlc 2067街的一家奶吧(TIAN CUIS MILK BAR)里,《陳靜日記——投資移民的故事》正在緊張拍攝。
這一天拍攝董芳的故事。董芳5年前作為持有163投資商業簽證的準移民,從浙江杭州來到墨爾本。她一開始經營奶吧,后來投資地產,成為一家有一定規模的公司的股東。兩年前董芳將奶吧轉讓給另一位中國投資移民者周海燕,為了再現當年的創業情景,此刻她借坐這里。
開創拍攝澳洲中國移民
紀實片的先河
新世紀初,從浙江湖州移居墨爾本的陳靜在澳洲拍攝了一部8集故事紀實片《少年留學走天涯》,接著又拍攝了一部20集的《陳靜日記——澳洲新移民的故事》(以下簡稱“第一季”)。這兩部片子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移民在澳洲的奮斗、為中澳交流作貢獻的經歷。片子在墨爾本的民族電視臺、悉尼的華人電視臺播出后,反響很大,媒體贊譽這部紀實片“開創了澳洲華人移民故事紀實片的先河!”澳洲的一些大學收藏了這兩部片子。之后,片子又在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國內多家電視臺播出。著名電視欄目“魯豫有約”專訪了陳靜。陳靜將自己寫的“第一季”劇本和拍攝散記整理成《澳洲新移民》一書,交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年過去,陳靜又在拍攝《陳靜日記——投資移民的故事》(以下簡稱“第二季”)。“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區別在哪里?拍攝之余,陳靜用當年在國內當過主持人的標準普通話,慢條斯理地解答筆者的提問——
“‘第一季中的移民是心中揣著致富夢想、兜里揣著借據來澳洲的。幾年前,我突然發現,身邊來了許多和我們不一樣的同胞——老移民稱他們為‘有錢人。‘有錢人中不少投資移民是心中揣著發展夢想、兜里揣著支票來澳洲的。當年的老移民初來,首先是節衣縮食積累原始資本;如今的新移民一到,便買房置地、開辦實業。從老移民一貧如洗下‘南洋,到新移民腰纏萬貫來澳洲,在中國當代移民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折射出中國正在強大,中國正在同世界進行層次更廣泛、更深入的融合。”
“第一季”拍攝的對象,男女老少都有,身份有作家、畫家、演員、白領及學子等,他們在國內大都有令人羨慕的職業,但為了生存卻在澳洲做著與自己夢想相悖的工作:畫家在街頭為人畫肖像,演員改行,白領到酒店洗碗……“第二季”計劃拍攝8到10集,對象集中于四位女性投資移民者:她們帶著國內經商的成功經驗來到澳洲“繁殖”財富。如果說“第一季”著重表現老移民的勵志和辛酸,那么,“第二季”則要表現新移民的“女性勵志”和中國人對澳洲社會的貢獻。
陳靜介紹,這兩部紀實片在敘事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季”主要以當事人的講述來回顧過往的故事,“第二季”則以重現當事人的情景來展示過往的故事,并運用主角把整部片子串聯起來,讓真人演真事,以感情生活為主線,演繹新移民的創業和心路歷程。
這完全是骨子里的使命所然
陳靜和丈夫經過多年打拼,創辦了集開發資源、投資、房產、文化傳媒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的澳洲亞太集團,陳靜現任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因為才華出眾和業績非凡,她獲得澳洲浙江僑民的信賴,先后被選舉為澳洲浙江總會會長、浙江僑民聯合會名譽會長、大洋洲文聯主席、浙江省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由于對澳洲社會發展和中澳經濟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她被澳洲政府授予“太平紳士”稱號,浙江省聘她為政協港澳臺僑特邀委員。
陳靜在澳洲拍攝電視片,純屬個人行為,沒人投資,是一樁賠本的買賣。她為《少年留學走天涯》和“第一季”,先后投入近百萬澳元,折合人民幣500多萬元。緣何事隔10年后,陳靜還要撒錢“重操舊業”?
陳靜有一女二子,按照事業現狀,完全可以過相夫教子的安逸生活,可她偏偏耐不住“寂寞”。陳靜平靜地對筆者說:“這完全是骨子里的使命所然。”她在國內當過播音員、記者、主持人,出國后入皇家理工大學攻讀傳媒碩士學位,創辦過《亞太經濟導報》。這些經歷讓陳靜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和社會責任感。
“我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澳洲留學的。作為移民潮中的一份子,周邊人的故事有的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有的感同身受,當時我便萌生想法要將我們這一代移民的故事記錄下來。20多年來,隨著中國國門的逐步打開和澳洲對多元文化的接納,懷揣留學或淘金夢想的中國移民數量呈倍激增。相比于一窮二白、空手起家的老移民,新移民多是帶著國內的成功經驗來這里開創、發展事業的。我愿意有所記錄。”陳靜敏銳地感知到,時代變化下來自中國的澳洲移民的角色正在轉折,正在起著影響社會的作用。
“貫穿于移民者海外生涯相當長時間的語言障礙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似乎是任何時代也抹平不了的。”于是,陳靜在丈夫的支持下,再度把鏡頭對準中國新移民的普通生活——由普通生發典型意義。具體而言,陳靜選擇了“都是投資移民中的主申請人”的女性,用陳靜的話說,就是“帶著孩子的媽媽團”。“她們很多人在國內時被所有人‘伺候,來澳洲后,為了身份和未來,開始‘伺候所有人……她們太有故事了,她們的故事令人動容。”
“第二季”聚焦女性主人公,并非是陳靜故事紀實片續集創新的需要,而是正如她絲毫看不出歲月痕跡的臉上透出的從容與優雅,那是已融入她血液中的愛與關懷。
一部日記,兩代人來“寫”
昨日的新移民已成為今天的老移民,今天的新移民將成為明天的老移民。
2月21日晚,墨爾本市中心RMIT大學,來自澳洲各地的200多位新老移民歡聚一堂,參加《澳中商圈》雜志社社長王雨萌舉辦的“‘商圈有約首場:《陳靜日記——投資移民的故事》”開機訪談,圍繞“第二季”的開拍,暢談他們“痛并快樂著”的移民之路。
王雨萌是榮獲維多利亞州多元文化媒體獎的首位華人,曾在“第一季”13集“講述澳大利亞中文報業發展的故事”里擔任主角之一。10多年前,王雨萌為籌辦一份有華人特色的報紙而煞費苦心,然而今天,她已在自己的媒體道路上成就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創立了雙月刊雜志《澳中商圈》。
聚會者中有進入過“第一季”的老移民,也有參與“第二季”的新移民,雖然他們移民的時期不同,但每個人都付出了辛勞,發生了變化。在聚會上,大家感謝《陳靜日記》及時、真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歷史,為澳洲200多萬華人華僑、留學生和有移民意向的中國人帶來了共鳴、鼓舞和指導。他們被陳靜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所感動,同時也期盼“第二季”早日殺青!
對坐在現場的“第二季”總導演陳靜來說,欣慰的是《陳靜日記》在移民中已被公認為記錄澳洲中國移民史的一張文化品牌。她感謝說,《陳靜日記》帶來的社會效益是一筆無形資產,10多年付出的財力、物力、精力值得!
和陳靜并坐的是女兒阿黛爾。在筆者看來,這位生于澳洲長于澳洲的90后,不僅遺傳了母親的美麗,而且遺傳了母親的藝術才華。阿黛爾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傳媒專業,是“第二季”的制片人。和母親不同的是,阿黛爾有西方年輕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由她參與的新一季移民故事將融入西方人敘事中的輕松性和娛樂性,同時延續了母親對移民現象的睿智思考。阿黛爾使用中文普通話如她的母語英語般標準,說:“創作需要閱歷。我不是移民,缺乏感同身受。好在有媽媽做我的老師。但這可能也是優勢,可以讓我冷靜旁觀,可以讓我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像同樣聽著新移民的故事,別人聽出的是痛苦、是掙扎,為傾訴者掬一把眼淚;而我聽到的卻是勵志,是成長。我為主人公點贊!”
中國日益強大,世界走向大同。中國移民的隊伍新老交替不息,《陳靜日記》擔負起記錄這段歷史的使命。我們相信,有陳靜和阿黛爾母女的共同努力,《陳靜日記》梅開二度,一定花艷飄香,為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再添璀璨一筆!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